激光协会
首页 > 行业新闻

华为再公开“激光雷达”等两项自动驾驶领域专利

天眼查App显示,3月5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开两项名为“一种激光雷达”、“行人再识别网络的训练方法、行人再识别方法和装置”的专利。专利公开号分别为CN112444818A、CN112446270A,专利申请日期为2019年9月5日。

其中,专利“一种激光雷达”摘要显示,可应用于自动驾驶、网联车等领域,其包括:激光器、第一分束模块、信号发生器、平衡相干探测模块、调制器和处理控制模块等。

而另一专利“行人再识别网络的训练方法、行人再识别方法和装置”摘要显示,该专利可以在单图像拍摄设备标注数据情况下训练出性能较好的行人再识别网络等。可提高探测的灵敏度。

据了解,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表示,激光雷达太过昂贵,而且中国对此项项目有所研究的科研人员,生产厂家数量上面也有很大的限制,可能无法获得量产,技术不足,但被华为“打脸”。华为的激光雷达已经突破了三大挑战--性能,车规和量产,目前,华为已经开始进行量产激光雷达。

3月1日,北汽蓝谷发布消息称,北汽蓝谷携手华为推出的联名款车型ARCFOX HBT,其首款产品ARCFOX极狐αS HBT计划在今年4月亮相上海车展。其中,HBT后缀代表“Huawei & BJEV together”。

据介绍,极狐 αS HBT车型将采用华为的三激光雷达装车配置方案,其将搭载3颗96线车规级极光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雷达,同时搭载算力可达352Tops的华为芯片,形成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搭载了3颗华为激光雷达的极狐HBT除了诸如应对龙门架、隧道场景、底裤场景、近端突出物等场景应用外,还能够对快递小哥摩托车、行人乱穿马路等这种场景做出迅速判断。

2021年,自动驾驶热潮未退去,作为“眼睛”的激光雷达同样热度不减。据了解,目前国内有超过200家激光雷达厂商。其中,3家明星企业入局较早,融资进入中后期,包括禾赛科技、速腾聚创、镭神智能。此外还有不少初创公司涌现,如北醒、国科光芯、光勺计划等等。具体到车规级激光雷达方向,华为、大疆在内的巨头玩家也在其列。

来源 :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 发布时间 : 2021-03-09

致力半导体激光器国产化,活力激光获前海母基金领投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半导体激光器制造商活力激光近期已获得近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本次融资的领投方为前海母基金淮泽中钊天使基金,跟投方为同创伟业和光启投资。同创伟业为活力激光上一轮融资的领投方。公司成立两年多来,已累计获得总投资近亿元。据悉,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激光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

活力激光专注于半导体激光器研发、生产及销售。目前成熟的产品有固体激光器的泵浦源和应用于医美领域的半导体激光器,公司也正在研发面向激光焊接、表面处理和增材制造领域的千瓦级半导体激光器。

国内半导体激光器起步较晚,规模型企业相对较少,目前还没有以半导体激光器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的上市公司。活力激光此时选择切入半导体激光器,优势何在?公司创始人兼CEO蔡万绍表示,一是凭借公司半导体激光器自主研发能力,活力激光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包括半导体激光器封装、光纤耦合和激光点阵输出等多种半导体激光器核心技术;二是依托国产激光芯片。

蔡万绍认为,在市场成熟的光纤激光器领域,国外厂商Lumentum\II-VI \IPG等生产的9xx nm激光器芯片已经发展到5代以上,国产同类激光芯片缺少长期大批量使用的机会,芯片代次较低,性价比差距一时较难填补。活力激光选择避开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细分市场,切入尚属蓝海阶段的半导体激光器领域,以固体激光器泵浦源为突破口,采用国产芯片,利用公司自身在波长锁定和光谱压缩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发完成878.6nm锁波长窄光谱的固体激光器泵浦源系列产品。活力激光目前已经向国内固体激光器头部企业及50%以上的固体激光器企业小批量销售泵浦源,预计今年开始放量增长。

此前,国内紫外和超快固体激光器制造商主要向nLight、IPG等欧美公司采购泵浦源,活力激光为这些固体激光器企业新增了国产泵浦源的采购来源。

相比于其它类型的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波长范围很广,可匹配不同材料的吸收特性,由此半导体激光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活力激光已经和国内多家芯片供应商展开合作,定制开发波长多样化的半导体激光器,包括1550nm(照明应用)、1470nm(医美应用)、780/766nm(碱金属气体激光器泵浦)、785nm/792nm/976nm(光纤激光器泵浦)、405nm/450nm/650nm(加工及照明应用)、以及常见的976nm和808nm激光波长。迄今为止,活力激光已经试制完成766nm碱金属激光器泵浦源和1470nm 8*8二维点阵输出的半导体激光器,并正在开发激光焊接应用的9xx nm千瓦级半导体激光器。

从市场规模来看,据Strategies Unlimited预测,2017-2023年全球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市场规模将从13.51亿美元增长到20.53亿美元。活力激光希望抓住国产激光芯片快速发展的窗口期,依托国产芯片,以Trumpf、Nlight和Lumentum等国际先进激光器公司为标杆,利用自主芯片波长多样性的优势,实现半导体激光器在多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应用。

团队方面,公司创始人兼CEO 蔡万绍,近20年来,先后任职于JDSU/Lumentum、Oclaro和西安炬光科技,一直从事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发与生产工作,具有丰富的半导体激光器研制经验。其他核心成员曾任职于JDSU等头部激光器公司。

来源:36氪

 

来源 : 36氪 发布时间 : 2021-03-08

瑞铁机床三期厂房暨智能激光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

细雨濛濛洒春瑞,鞭炮声声庆奠基!3月6日星期六上午,瑞铁机床(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铁公司)在太仓市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举行了三期厂房暨智能激光产业化项目奠基仪式。

在鞭炮声中,瑞铁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汪立新先生和部分股东、公司高管、建筑施工方代表等,共同挥锨铲土为项目培土奠基,拉开了瑞铁公司三期厂房暨智能激光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的帷幕。

瑞铁公司三期厂房暨智能激光产业化项目位于太仓市城厢镇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与瑞铁公司现有制造基地工厂约5分钟车程,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28亩,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计划于2021年10月建成投产。项目将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建造高标准钢结构现代化厂房,结合智能化仓储与物流设施,应用瑞铁多年积累的先进生产工艺经验,批量化生产油电混合数控折弯机、光纤激光切割机、智能化柔性产线等节能型、智能型高端钣金加工设备,预计投产后公司年产值将达5亿元。

瑞铁机床公司三期厂房暨智能激光产业化项目奠基仪式圆满举行,标志着新项目正式开工兴建。在国家大力推动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政策的引领下,瑞铁机床公司在连续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也将翻开崭新的篇章,打造出瑞铁公司新的增长极。

来源:瑞铁机床

来源 : 瑞铁机床 发布时间 : 2021-03-08

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连续3年为高端装备建言

“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在抢占智能制造的风口,但发展智能制造最核心的除了工业软件的突破之外,还是要加强高端基础装备的创新突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马新强准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关于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为基础申报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议》等建议。值得关注的是,马新强在今年的两会议案中又一次提出推进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的建议,这是他连续3年提出。在此之前,他已多次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国家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马新强说:“装备制造领域仍然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根据他调研获得的数据,在高端装备领域,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90%的柔性显示屏加装备仍然依靠进口。中国装备自给率虽然达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

马新强表示,希望政府能像支持软件行业、集成电路行业一样支持高端基础装备产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初具规模。然而,作为高科技型制造业企业的“领头人”,马新强深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依旧存在不少短板:中低端制造装备产能过剩与先进制造装备供应不足导致的结构性失衡;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产业集群价值链衔接不紧密;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等。

因此,马新强提出五点建议,一是组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研究院;二是立体化完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三是支持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创新中心等,与其他企业和各类主体建立深度协作的研发体系,促进新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业交叉渗透,推动从技术融合到产品融合再到业态融合;四是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产业组织作用,围绕打通产业链,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促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更紧密的新型产业合作关系;五是推动行业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马新强表示:当前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和严峻,通过技术引进面临代价高昂、安全风险突出等问题,“从现阶段来看,更多的还是要通过自主创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不断突破前沿、空白领域,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激光制造网整理编辑

来源 : 上海证券报 发布时间 : 2021-03-08

中国即将发射全球首颗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卫星

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中全球首颗搭载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将于2021年7月出厂待发射,实现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全天时、高精度监测。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师张兴赢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该项目于2015年1月先期攻关立项,2017年8月工程研制立项,历经六年时间,有望今年下半年出厂待发射。

他介绍,这颗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搭载的主动激光雷达载荷,采用后向散射接收和差分吸收探测体制,可以获取全球大气二氧化碳、云和气溶胶的垂直分布信息。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示意图(受访者提供)

 

此前,中国在2016年以来先后发射了全球二氧化碳科学试验卫星,风云三号气象卫星D星、高分五号卫星,三颗卫星均搭载了高光谱温室气体探测仪,以被动光学遥感原理开展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探测科学试验。温室气体被动遥感,数据有效性受限于云、气溶胶和纬度带的影响,定量探测精度受限于地表反射和大气成分散射的影响。只能在白天探测,不能覆盖南北极,数据有效率较低。

张兴赢介绍,相比于被动遥感,主动激光雷达不易受云层和气溶胶的影响;激光斑点小,空间分辨率很高;不受白天黑夜影响,可以夜间观测;同时可以获取大气不同高度层的参数信息——由此,可以获取更多有效观测数据。但与此同时,星载激光雷达的高精度制造和数据的高精度处理技术是巨大挑战。

大气探测主动激光雷达示意图(受访者提供)

 

张兴赢说,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一天绕地球飞14轨,可以获取全球大气二氧化碳、云和气溶胶的观测数据用于大气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不仅造福中国,也惠及全球,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提供科技支撑”。

2016年12月,张兴赢赴上海光机所开展星载主动激光雷达工程样机测试工作(受访者供图)

 

去年,中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十四五”期间,计划发射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后续星将搭载被动高光谱探测仪开展全球温室气体的业务探测,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中还将发射一颗搭载有温室探测仪的高光谱探测卫星和同时搭载主动激光雷达和被动高光谱探测仪的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这几颗卫星将组网观测,联合形成中国的碳监测星座。

来源 : 新华社 发布时间 : 2021-03-03

出售大族机器人50%股权,大族激光获利1.24亿

近日,大族激光在其公布的2020年业绩快报中指出,报告期内公司出售大族机器人部分股权,确认投资收益约 1.24 亿元。

 

据公告,大族激光2020年年度营收为120.32亿元,同比增长25.83%;年度实现总利润为6.9亿元,同比增长46.5%;其中出售大族机器人所获得收益对总利润的贡献度达到17.97%。

 

2020年9月18日,大族激光正式发布出售大族机器人的公告。大族激光表示,为了稳定公司机器人业务核心管理团队,激发其研发创造力,大族激光与深圳市智人团企业管理合伙企业、王光能、张国平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约定以8000万元的价格向智人团转让公司持有的大族机器人50%股权。

 

大族机器人总经理王光能表示,为了让快速发展中的大族机器人能够获得更多发展资源,包括优质资本的注入、产业链的完善甚至是日后的上市等,大族机器人都需要从集团的幕后走向台前。

 

在大族激光发布资产出售的公告的第二个月,大族机器人就宣布完成了1.65亿元A轮融资,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大族智能协作机器人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推动其在工业、医疗、物流、服务等领域的应用。


 

紧接着在2020年11月9日,大族机器人以21437万元竞得佛山三龙湾核心区一地块,将用于打造大族机器人先进制造集中示范园项目。该项目占地225.51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0亿元,将在三龙湾顺德片区建设机器人全球总部、机器人研发与孵化基地、先进制造集中示范区。

 

未来,大族机器人先进制造集中示范园项目,吸引超20家来自深圳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到片区集聚发展,其中包括引入1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销售额超2亿元企业,形成产业优势,为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与此同时,对于实现大族机器人雄心壮志的产品基础——协作机器人产品也在经历着快速迭代与升级。

 

 

据悉,大族机器人Elfin系列协作机器人包含3kg、3.5kg、5kg、8kg、10kg四个负载级别,采用双关节模组设计,一个运动模组包含两个关节,构成独特的运动学结构,不仅在外观上区别于市面多数协作型机器人,在工作时也能获得更高的灵活度。

 

2020年12月,大族机器人正式对外发布升级版协作机器人ELFIN-P。ELFIN-P系列协作机器人除了具备Elfin系列协作机器人的所有优点外,负载能力进一步提升,最大负载分别可达到4kg、6kg、8kg、12kg,臂展分别为590mm、800mm、1300mm、1000mm,另外4kg负载还增加了一款臂展加长版机器人,工作范围可达到950mm。整体进一步扩大了Elfin系列协作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此外,在2020年11月13日,凝聚了中德技术团队智慧结晶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以线上发布会的形式首次亮相,并将于2021年3月26日在大族机器人创新产品发布会上正式向国内用户发布。

 

王光能将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特点概括为“POSS”:“P”代表performance(性能),“O”代表open(开放),两个“S”分别代表safety(安全)、smart(智能)。

 

具体来看,大族新一代智能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轴都实现了视觉、触觉、力觉等多传感器融合,综合起来一台机器人安装了上百个传感器。用户能够对机器人进行代码、拖动、手势、语音等多类示教方式。

 

该款智能机器人在精度、速度、臂展、负载、自由度等硬件性能指标上也有上乘的表现,如重复定位精度可达±0.01mm,末端工具速度3.5m/s,末端兼容多种末端执行器甚至气动夹具,可满足市面上绝大部分通信方式。

 

同时,机器人整体采用双冗余架构,包括传感器、编码器、气路等,配置了电子皮肤与独立的安全控制器,进一步保证机器人的安全性。

目前这款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已经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并获得了多家国际知名大企业的意向订单。

 

在竞争激烈的协作机器人市场上,王光能表示,目前市场上能看到的几百款不同形式的协作机器人,毫无疑问,协作机器人一定是未来。但期间不可避免也会有厂商被淘汰出局,行业的发展进步与洗牌将同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持续开发满足场景需求的产品,谁便能引领行业,取得竞争性优势。

 

大族机器人,正在朝着这一目标大步迈进。

来源 : 高工机器人 发布时间 : 2021-03-03

上海理工顾敏院士团队追逐光刻“极值”发明纳米光学写入创新技术

图说:上海理工大学顾敏院士 团队创新开发亚衍射光学写入技术 来源/新民晚报实习生 陈晓 摄


28000张蓝光光盘的储存量大约有700太字节(TB),这些海量数据将能够全部存储进一张直径仅为12厘米的光盘。今天凌晨3时,《科学(Science)》杂志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上海理工大学未来光学实验室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顾敏院士团队的一项科研进展——《基于上转换共振能量转移的纳米级光学写入技术(Nanoscale optical writing through upconversion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团队创新开发的亚衍射光学写入技术,能将“光之笔”落到精细如同头发丝万分之一微小的记录点,大大突破现有数据密度极值,可以生产目前最大存储容量的光盘。这项技术将可应用于下一代纳米光子器件所需的碳基纳米级光刻。

 

图说:纳米复合材料构成与激光写入过程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生成的数据总量预计达到175泽字节(ZB),据工信部消息,仅今年春节7天假期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就达到了357.3万太字节,比去年增长了23.4%。信息存储需求不断增长,然而大数据中心能量消耗巨大(约占全球电力供应的3%),当前普遍使用的磁记录硬盘驱动器的存储容量有限且使用寿命只有3至5年。因此,寿命长、能耗低、成本低的光储存技术备受期待。然而这项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受到光本身的衍射特性限制,尽管已有巨大发展,数据密度难以突破,光盘存储容量仍然被限制在几个太字节。

上理工教授张启明介绍,团队研发了一个全新的全固态、超低能量、超分辨光刻技术,开发制备一种掺杂镧系元素(稀土元素之一)的纳米复合材料颗粒,并结合氧化石墨烯,能够有效缩小记录点尺寸,突破密度上限;而同时也能够实现低功率的纳米级信息位光学写入,这意味着无需昂贵笨重的脉冲激光器,电脑光驱那样的连续波激光器就够用了,大大降低了成本,器件寿命也将延长。

 

图说:上海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实验室 来源/新民晚报实习生 陈晓 摄


“我们始终瞄准降低能耗、提升寿命的方向,坚持着光储存技术的推进。目前的工作完成了‘0-1’的阶段,为下一代光信息存储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案,但这是不够的。”顾敏院士说,“我们已将单点写读能量降低了100倍,接下来还要降低百倍,同时还要进行工程样机的研发,才能将这项大容量光数据存储技术真正从实验室推向应用。”


该研究由上理工顾敏院士团队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刘晓刚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的实验工作由上理工博士后西蒙尼·拉蒙(Simone Lamon)完成。据悉,该技术也适于光盘的低成本批量生产,为解决全球数据存储挑战开辟新途径。

来源 : 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 : 2021-02-25

尖端激光装置落户深圳光明科学城

深圳近日举行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议了《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要求光明科学城到2022年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布局,到2035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率先建立起一整套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制度规则体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会议透露,光明科学城将按照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等五大战略定位,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以信息、生命、新材料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和协同开放创新。

 

图:大连此前已建成了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资料图片)

 

深圳还明确了光明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要求光明科学城加快推进综合粒子、合成生物学、脑解析与脑模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自由电子激光科学装置。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先进光源,也是当今世界先进国家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来源 : 大公报 发布时间 : 2021-02-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