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协会
首页 > 行业新闻

飞秒激光安全性:已斩获两项诺贝尔奖

1999年Ahmed H.Zewail因飞秒激光斩获第一座诺贝尔奖 

  1999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于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在利用飞秒激光脉冲研究化学反应方面的开拓性工作。 

  科学家简介 

  泽维尔教授1946年2月26日生于埃及,1967年毕业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并于1969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 1974年获博士学位后,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员。1976年,他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两年后成为终身教授。1990年以来,他一直是该系的林纳斯.鲍林荣誉教授。同时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会会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洲艺术、科学和人文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员。1998年埃及还发行了一枚印有他本人肖像的邮票以表彰他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 

  成果介绍: 

  早在30年代科学家就预言到化学反应的模式,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要进行实证无异于梦想。80年代末泽维尔教授做了一系列试验,他用可能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激光闪光照相机拍摄到一百万亿分之一秒瞬间处于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的化学键断裂和新形成的过程。这种照相机用激光以几十万亿分之一秒的速度闪光,可以拍摄到反应中一次原子振荡的图像。他创立的这种物理化学被称为飞秒化学,飞秒即毫微微秒(是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10-15秒),即用高速照相机拍摄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记录其在反应状态下的图像,以研究化学反应。人们是看不见原子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的,现在则可以通过泽维尔教授在80年代末开创的飞秒化学技术研究单个原子的运动过程。 

  泽维尔的实验使用了超短激光技术,即飞秒光学技术。如同电视节目通过慢动作来观看足球赛出色镜头那样,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让人们通过“慢动作”观察处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原子与分子的转变状态,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化学反应过程的熟悉。泽维尔通过“对基础化学反应的先驱性研究”,使人类得以研究和猜测重要的化学反应,泽维尔因而给化学以及相关科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2005年John L. Hall 和Theodor W. Hansch斩获第二座诺贝尔奖 

  2005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教授约翰·霍尔(John L. Hall)和德国教授西奥多·汉施(Theodor W. Hansch)。霍尔和汉施通过对精密光谱学的研究,在光的超高精密测量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人们可以精确地测得原子和分子的光学颜色,还可以把对光频率的测量精确到15位数。  

  科学家简介: 

  霍尔生于1934年,1961年获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64年获匹兹堡剑桥技术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高级科学家(Senior Scientist)、美国科罗拉多大学JILA成员。汉施1941年出生,1969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下属的量子光学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物理学教授。 

  成果介绍: 

  霍尔和汉施在利用飞秒激光进行超精密光谱学测量方面成就斐然,尤其为完善“光梳”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所谓的“光梳”是指拥有一系列频率均匀分布的频谱,这些频谱仿佛一把梳子上的齿或一根尺子上的刻度。“光梳”可以用来测定未知频谱的具体频率。在20世纪末期,霍尔和汉施对“光梳”技术进行了有效改进,其精度目前已经可以达到小数点后15位。由于霍尔和汉施的工作,“光梳”等技术的测量精度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提高,并将在很多领域找到用武之地。这些技术有望改进现有的全球定位系统,提高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精度。另外,类似的超高精度测量技术,也可能应用于研究物质和反物质的关系,以及用于检测某些自然界常数可能产生的变化。 

  飞秒激光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飞秒激光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在眼角膜手术上离开了手术刀,真正实现了“全程无刀手术”,把激光治近视手术推向了一个更精确、更安全、更清晰的新高度。 

  2005年,爱尔眼科首次将飞秒激光近视引入国内。早在我国引用飞秒激光之前,英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在海军陆战队和战机飞行员中开展飞秒制瓣的激光手术,那些特种士兵优先接受这种手术,不仅能提高夜视力,还能使成像能力更加精细。 

发布时间 : 2017-11-14

世界最大激光器成功产生类似恒星内核能量

据最新消息,世界上最大的激光器——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于近日获得了重大突破,成功产生了类似恒星内核的巨大能量,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对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

    核物理学的一项新进展使核聚变能源正在“升温”。日前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论文称,美国国家点火装置的科学家现已通过实验证明,核聚变反应释出的能量比燃料(用于引发核聚变反应)吸收的能量多。这项发现标志着核聚变能源将步入新时代,研究的下一个目标将会是实现“总增益”,即系统产生的能量必须超过进入系统的能量。

    惯性约束核聚变是一种产生核聚变能量的方法,其操作原理是把燃料芯块的温度提高,从而引发内爆和燃料压缩。实现受控核聚变条件比较苛刻,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要求密度和约束时间的乘积达到一定要求。

世界最大激光器成功产生类似恒星内核能量

    而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拥有的世界最大激光器——被称为“人造太阳”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其有能力产生类似恒星内核的热与力。尽管设计初衷是用来模拟核爆,属于美国“无爆炸核试验”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该装置自落成起就让世人广泛注意到它更具魅力的一点——实现核能发电。人类能于实验室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核聚变能源。

    此次通过国家点火装置,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奥马尔·哈瑞肯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在惯性约束聚变中成功克服障碍,实现了“燃料增益”。在实验中,他们使用192支激光,替一颗燃料芯块进行加热和压缩直至核聚变反应发生。研究结果表明,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大约是以前纪录的10倍。

    世界最大激光器“人造太阳”成功产生类似恒星内核能量,其成功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一次激光脉冲发射,也是人类在核聚变探索之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发布时间 : 2017-11-14

广东骨科研究院借3D打印 髋臼骨折病人手术当天可翻身

张先生因意外摔坏了骨盆,日前,他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骨科研究院)进行了髋臼骨折整复内固定手术,当天就可以翻身了。

    昨日,笔者在医院看到张先生,发现这个原本需要开大口子的大手术,医生只在其腹部开了4个小孔,就在腹腔镜下完成了手术。术前,专家通过3D打印出全仿真的骨盆,进行了模拟手术。据了解,这是世界首例在腹腔镜下成功实施的髋臼骨折整复内固定手术。

    43岁的张先生意外从3米高坠落,致右髋臼骨折,入院时伤势严重。“如果做传统手术,需要给患者开20多厘米的口子,在右髋打钢钉,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恢复慢。”省骨科院骨伤科的曾参军教授说。

    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医生决定采用3D和微创技术。据曾参军介绍,专家设计了一个手术方案:先对张先生骨盆进行三维重建模拟复位,再采用3D打印技术,将他的仿真骨盆模型按照1∶1的比例打印出来,并进行钢板、螺钉数据测量,钢板预弯,螺钉进入途径设计等一系列术前模拟手术,最终才在腹腔镜辅助下实施髋臼骨折内固定术。

    手术如期进行。医生首先在腹壁上打4个小孔,将腹腔镜置于腹膜外建立气腹,充分“显露”髋臼骨折部位,将预弯的钢板放置到最佳位置,并钻孔植入螺钉。由于术前螺钉长度已精确测量,手术中反复预弯钢板及测量螺钉的时间大大减少。术后复查钢板位置及螺钉植入方向长度与术前3D打印模拟手术完全匹配。

    “真正的内固定时间不到1小时,前后出血仅80毫升。如果按照传统术式来做,出血至少得1000毫升。”曾参军表示,传统髋臼骨折切开复位手术的康复周期很长,“但这次微创手术由于伤口小,疼痛轻,患者当天就可翻身,次日就能坐起来。”

发布时间 : 2017-11-14

Navia无人驾驶汽车发布 激光雷达技术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2014国际消费电子(CES)展上,Induct Technology 公司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投入商业运营的无人驾驶汽车,并将其命名为Navia。

Navia无人驾驶电动汽车由全球多家公司合作研发,其电池技术来源于英国OXIS能源公司,车辆测试由英国牛津的卡拉姆科学中心承担。此外,瑞士以及新加坡企业也参与其中。

Navia为全电动汽车,通过安装在车底部以及铺设在道路上的电磁感应线圈获得驱动所需电力。此外,该车型还可使用电池作为能源。在使用充电电池时,Navia最大时速为每小时12.6英里(约每小时20千米),充满电所需时间为6小时。该无人驾驶汽车还可使用超级电容以替代电池进行供电,仅需15秒的充电时间就可行驶1.6英里。

Navia无人驾驶汽车通过激光雷达对周边环境进行扫描识别, 从而引导车辆行进。该导航系统最大扫描范围为200码(约180米),精确度为厘米级。当激光雷达发现障碍物后,会控制车辆减速或停车,并重新选择安全路线继续前进。在这辆车上,没有司机,没有方向盘,也没有踏板。乘客们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即可召唤Navia来到他们身边,并将他们送至目的地。

Induct Technology公司业务总经理亚德里安•苏斯曼表示,Navia的工作方式,就好像一部电梯,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和路线行驶。如果途中遇到阻碍或是特殊状况,它就会停下来,然后乘客即可寻求帮助。

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当前法律的限制,Navia还不能在公路上行驶。此外,该车软件系统还未完善,不能识别交通信号灯等设施。对此,Induct Technology公司表示,该车当前的主要应用范围是校园通勤,工厂车间,以及大的超级市场。尽管Navia价格不菲,单台售价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0万元),但现在依然得到了4家美国客户的订单。

编辑点评:无人自主驾驶汽车以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构想正在逐步实现。如今,我们的汽车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Navia作为首款商业化的智能化无人驾驶车型,无疑为智能汽车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发布时间 : 2017-11-14

国产激光探测设备遨游太空实现中国航天梦

去年年底,嫦娥三号将择机发射。每当听到与嫦娥相关的消息,王建宇心里就会泛起一阵波澜——嫦娥三号所搭载的科学仪器中,有好几样出自他的研究团队:激光测距仪和激光三维成像仪,将搭载在嫦娥三号的着陆器上,帮月球车在月面上找到落脚点;红外成像光谱仪,将搭载在嫦娥三号的月球车上,完成科学探测任务。

  作为我国著名的空间光电载荷专家,王建宇曾带领一个年轻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了激光高度计,搭载在嫦娥一号上,实现了中国人首次“为月球量身高”的梦想。2015年前后,我国将发射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面将搭载星地量子通信设备,还是由他率队研制。

  王建宇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做出国家需要、却看似不可能的光电设备,让它们遨游太空,实现中国的航天梦。

  月球“照相机”瘦身到5公斤

  安装在嫦娥三号月球车“腹部”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就像一只敏锐的眼睛,将仔细察看月面的矿物组成——这可是王建宇的最新成果。它原先搭载在飞机上,“体重”超过100公斤,显然不适合上天。为此,王建宇带领团队绞尽脑汁,将它“瘦身”到5公斤左右,可以稳稳当当地装入一尺见方的盒子内,并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使它“目光”敏锐。现在,王建宇就期盼着月球车上的红外成像光谱仪能带回合格的图像。

  激光测距仪和激光三维成像仪则将承担起帮月球车寻找“落脚点”的重任——当月球车离着陆点只有几十公里时,它们将及时打开,以小于1米的精度,实时测量降落高度,其研制难度超过了嫦娥一号上的激光高度计。

  2003年,时任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的欧阳自远院士找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提出研制激光高度计的要求。回想起当时情形,王建宇说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大功率激光上天,国内从来没做过!

  这除了要克服真空、失重、高压等困难,激光高度计还要能在200公里外,抓住月面反射回来的微弱激光信号,这就好比要不偏不倚地捕捉一大幅画面中的一个光点。同时,上天的设备就怕能量大,可高度计的激光器瞬时功率高达30兆瓦。在地面上,这个功率能把几米开外的铁板打得直冒火花。

  这一强一弱之间,包含着无数难题。经过三年多攻关,王建宇团队终于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与此同时,一支年轻的团队也逐步成长起来。此次随嫦娥三号上天的两个激光仪器就是由当年激光高度计团队带出来的年轻博士黄庚华领衔研制的。

扣着理论极限抓光子

  开创了国内“激光上天”的先例后,王建宇又开拓起新方向:将量子通信实验搬到卫星上。五年前,他与量子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学的潘建伟院士开始了一项挑战性合作——他们将一起验证空间大尺度的“量子纠缠”现象。

  量子有一种奇特的“心灵感应”,它们无论相隔多远,只要其中一个改变状态,另一个也会同步变化。不过,光速太快,科学家怎知它们的改变是同步还是有先后?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们隔得足够远:一个在太空中,一个在地面上,光也要跑上几毫秒才能到。

  “量子通讯的本质是极弱的激光通信。”王建宇这次要啃的“硬骨头”是从太空中发出极其微弱的激光,再在地面上一个光子一个光子地接收下来,几乎所有的参数都扣着理论极限。

  另一个更大的难题,是星地超高精度的对准。要发射、接收如此微弱的光学信号,对仪器的要求本已很高,更何况发射装置装载在高速运行卫星上,天地两个装置要对准收发信号,真好比“针尖对麦芒”——它们对准的角度偏差不可超过0.7角秒,相当于不到1度的万分之二。为了验证可行性,研究团队让设备在高速公路上飞驰、乘着热气球漂浮,直到保证万无一失。

  尽管量子科学卫星尚未上天,但星地量子通讯设备一边研制,一边在青海湖做实验,联合团队合作的论文已多次登上国际学术刊物,开创了多个“世界第一”。

  棘手问题总能及时“排险”

  辽阔的青海湖边,年轻的科研人员每年坚守几个月进行实验。虽然王建宇不用每天值守在青海湖边,但他肩头的担子却很重。“老马识途”这四个字,最能说明他的作用。他手下的人说,不管出了多棘手的问题,王老师总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一般尝试不会超过三次。

  在研发嫦娥一号激光高度计时,关键设备激光器在做真空实验时,突然发现能量衰减很快,寿命只有半小时,而此时离产品交付只剩半年多。他们和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同事一起,一项项排查原因,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为激光器“穿”上了一件特制的“太空服”,成功将其寿命延长到了一年以上。

  从抓激光,到抓光子,王建宇所接受的挑战越来越艰难,不过他却乐在其中:今后我国探测小行星、探测火星,还会有更多挑战出现。带出一支在空间激光设备研制上有积累的队伍,让光子载着中国的航天梦遨游于太空,王建宇说,这就是他此生的梦想。

发布时间 : 2017-11-14

“锂离子动力电池工艺装备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参展第十五届高交会 汪洋、路甬祥、胡春华等莅临展台

2013年11月16日—21日,第1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由广州工研院主持建设的国家2013年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项目——锂离子动力电池工艺装备技术基础服务平台,作为广东展团的核心展示项目参展了此次交易会。

     在高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等领导莅临“锂离子动力电池工艺装备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展台。广州工研院客座研究员黄学杰代表广州工研院和项目合作单位向各级领导介绍了锂离子动力电池工艺装备平台项目进展情况和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装备发展现状。他指出,锂离子动力电池是支撑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部分制造设备单机在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全自动化的生产线还依赖于进口,生产精度和自动化水平亟待提升,本项目将联合院内外力量,研发新型工艺和高效自动化装备并实现信息化,作为一个开放平台为全行业服务,支撑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业的升级。汪洋副总理和路甬祥院士对项目联合行业优势企业开展制造装备的升级开发,为全行业提供服务给予了充分肯定。

     陪同参观的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广东省长朱小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等领导。

在广州工研院展台上的“高速叠片机”前,汪洋副总理驻足观望,饶有兴致的询问了关于装备的若干问题,显示出国家对于装备制造业的关注和重视。

路甬祥院士听取黄学杰研究员介绍平台的相关情况

广州工研院“锂离子动力电池工艺装备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展区

发布时间 : 2017-11-14

正业科技:获评2013年度锂电“优秀供应商”

 G-20峰会成员新闻发布会

      2013年12月5至6日,第三届高工锂电产业峰会在深圳麒麟山景大酒店盛大召开,我司在峰会中尽显新锐风采。

    徐董在第三届高工锂电产业峰会发表演讲

    在活动期间,我司首次在峰会上推出锂电领域的拳头产品——X光检查机(XG5000系列),主要用于锂电行业检测极片极差、极片对气度、极耳内部结构及内部焊点检测等四大方面。锂电企业采用后,可具备成本、质量、安全等六大方面优势,能有效产品竞争力。因此,该系列X-Ray检测设备受到广大锂电企业的认可和欢迎,迅速在锂电行业开拓了新市场,并为锂电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我司凭此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锂电产业优秀供应商。


 正业科技徐地华董事长上台领取2013年高工锂电金球奖锂电优秀供应商品牌

徐董发表获奖感言 

     高工锂电奖杯

   12月6日,我司董事长徐地华结合国内锂电行业对在线检测并不重视,产品的质量、安全成为很多锂电企业的发展短板的情况,在峰会上进行了“成本控制与在线检测”的主题演讲,提出锂电行业必须要关注检测,才能更有效提升竞争力,赢得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和广泛认可,并纷纷表示后续将和正业合作共赢,提升锂电行业技术水平。

G-20集体成员合照

发布时间 : 2017-11-1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