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协会
首页 > 行业新闻

一汽大众助力佛山打造万亿产业带 "激光刀"推动装备制造变革

●佛山提出打造珠三角西岸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带,对产业技工的需求逐步加大;

     ●培养一个机电技工和模修工要五年到八年,短短一两年就流失了;

      作为制造业重镇,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企业多达11000多家,已成为当仁不让的龙头产业,产值雄踞珠三角西岸城市之首。

      今年6月,佛山市委明确提出,佛山领衔打造珠三角西岸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带,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全产业链,同时通过佛山的龙头带动作用,辐射珠三角西岸城市,打造珠三角西岸装备制造超万亿产业带。机械装备发展前景如何?再出发亟须解决什么难题?日前,记者走进代表世界最顶尖整车制造技术的一汽-大众华南基地,透过他们的视野回看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产业现状

    佛山机械装备够“大”不够强

       “就机械制造业而言,汽车制造是机械制造业的一部分,国内装备制造业在佛山的发展不是很快,还有很多不足。”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总经理陈大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佛山市处于珠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地带,加上广佛同城地理优势,制造业非常发达,但在某些领域还有欠缺。

       “‘大’的目标我们实现了,但是还是不够强,特别是纯机械制造研发能力欠缺。”陈大鹏表示,相对于国际来说,国内的机械制造业缺少技术标准高、装备制造能力强的特点。“汽车制造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在做强和自主研发方面有一定距离。”

        陈大鹏表示,希望一汽-大众的项目能到起到一个正确导向作用,将来会具备60万辆的生产规模,将会引导一些机床制造业落户到珠江西岸。

       “佛山市经济实力强,政府提供良好的政策和贴近企业的服务,同时具有很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交通的条件,应该在珠江西岸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中起到龙头作用。”陈大鹏表示对佛山机械制造有信心,希望看到未来几年中有长足发展。

       制造水平

      机床制造需“强强配套”

       围绕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形成的产业链配套,哪一些比较突出?陈大鹏表示,目前新导入的五十几家的内饰,小的总成、焊接件、辅助材料都已入驻广东省,甚至佛山境内。几大主要城市都有其供应商,形成一个汽车产业集群,和广东原有的汽车产业基础形成一个共享的零部件供应平台。

       作为中德合作的一个样板,一汽-大众这个平台能否促成德国机械装备的先进的研发力量直接在佛山转化,使佛山机械装备制造技术直接与国际对接?

       陈大鹏透露,不久即将成立珠江西岸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带的产业联盟,一汽-大众在其中将起到沟通平台、交流平台,以及和德国企业联系的平台,这将对外来企业落户产生正面影响。

       谈及德国的机械装备优势的启发,陈大鹏表示,德国的设备制造业非常发达,自动化控制电子方面也很发达,有西门子等一批优秀的企业。

       “国内的机床制造能做到大,但是达到强还有距离。在热处理工艺、机械制造工艺、材料工艺、装配工艺和整体的设计能力,还没形成来自机床制造产业强强企业的配套,一个环节的短板都会影响机床整体水平就有所下降。”陈大鹏认为,精尖技术国内还依赖于德国和其他先进国家进口,这一块的前景很好,市场也很大。

        人才

       高水平技工难招

       在研发能力方面,陈大鹏认为,随着制造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的提升,研发机构会不请自来。

       “我们现在急需的是形成规模,形成实力,形成配套环境和各方面条件的优越性。机床的研发、机械制造的研发和汽车的研发。目前我们只是制造,还没有研发基地建设的考虑。”

       陈大鹏表示,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产业技工的需求逐步加大。他坦言,一汽-大众包括零部件供应商都感觉到招聘人才比较困难,特别是高水平的,有专业能力的技工。

        陈大鹏告诉记者,技工的需求将会制约产业的发展,华南地区改革开放早,企业多,人员的流动性大,而汽车产业要求人员流动性要小,技工就业标准也高。

       “要培养一个机电技工和模修工要五年到八年,短短一两年就流失了,会让企业基础实力有所削弱。”陈大鹏建议,在设定珠江西岸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带目标时,把人才同步培养和培训基地的建设一并纳入,使配套能力和整体能力更协调。

      透个风

      拉动50多家供应商进驻 量产全新高尔夫及奥迪A3

      距离去年9月25日第一辆整车正式下线刚满一年,陈大鹏表示,一汽-大众华南基地今年已制造整车13.3万辆,实现工业产值233亿元,拉动了50多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进驻,拉动广东省20多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供货。而明年会有大幅度提升,佛山二期工程于今年5月正式奠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待二期建设完毕后,整个华南基地将会在2017年形成产业规模,产能将达到60万辆,对整车厂的拉动将会产生1400亿元。

       谈及未来布局,陈大鹏表示,目前一汽-大众华南基地一期已经建设完毕,具备30万辆的生产规模;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待建设完毕后,整个华南基地将具备60万辆生产规模。

       据了解,目前一期项目生产大众和奥迪两个品牌高档的A级车,分别是全新高尔夫以及奥迪A3的两厢版和三厢版,都是南方市场比较青睐的车型。

         画外音

        制造业要变革

        先要用“好刀”

        “雕刻一张金属名片,用激光十几秒就可以了”

       作为佛山市和南海区重点引进的海归团队,坐落于南海区狮山大学城的广东高聚激光有限公司专注激光制造技术与装备,其领军人赵青春博士称之为制造业的“刀”:工业加工、制造都用“刀具”,激光将带动制造业实现变革。

       “雕刻一张金属名片,用激光十几秒就可以了!”在该公司工作人员示范下,记者看到,只要用手机现场拍下照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在金属底板上雕刻出照片来,所需时间只比一般纸质打印略长,效果却与晒出来的更立体!

        “激光雕刻、切割可实现50微米的精度。”据介绍,如今汽车相对大部分焊接都用到激光,而手机坚硬的表面标识也要用到激光才能完成细微的切割成型。细到心脏起搏器的精密结构,60%也要依靠激光才能达到切割的精度。

        “过去制造业不敢做、不能做的,都可以用激光来完成。”赵青春博士表示,激光在汽车制造、服装、家电、铝型材、陶瓷等行业大有用武之地,非常看好该产业在佛山的发展,同时希望佛山能进一步加大对该产业的支持力度。

       赵青春博士还透露,其团队近期还会继续引进20位海归人才,并计划推动在佛山成立激光产业园,形成激光产业链,成为跻身全国前列、国内首家实现激光装备完全国产化的企业。

发布时间 : 2017-11-14

广州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2014广州3D打印技术研讨会近日在广州举行

    为了促进广州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汇聚3D打印产业相关创新资源,推动3D打印技术的协同创新和技术交流合作,提升广州3D打印技术的核心竞争力,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暨南大学、上海福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协办的广州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2014广州3D打印技术研讨会于2014年9月22日上午,在广州大学城顺利召开。

    广州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紧密围绕广州市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抢抓全球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充分发挥广州市在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多方资源汇聚和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开展协同创新,形成集聚效应,以核心材料、部件的研发,带动装备的研制,培育3D打印服务新业态,推动3D打印全产业链快速发展。

    本次成立大会受到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开发区萝岗区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光学学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会上中国科学院刘颂豪院士对联盟的成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希望联盟能汇聚多方资源,真正实现协同创新,合力发展3D打印技术和产业。华南师范大学朱竑副校长提出联盟要充分发挥联盟成员里高校、研究院、企业的各自优势,联合起来共同推动联盟的发展。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饶坚总工程师要求联盟抓住创新契机,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表示支持3D打印技术和产业的全面发展。

    16个联盟发起单位代表在刘颂豪院士等嘉宾的见证下,共同签署了广州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成员承诺书,宣布了广州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的正式成立。联盟发起单位代表张庆茂教授发表讲话,表示广州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会更好的联合广州3D打印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加快推动3D打印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2014广州3D打印技术研讨会”,会上多位专家进行了专题报告,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袁学锋主任作“超算与3D打印数字制造”报告、上海福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连刚总裁作“3D打印和云制造”的报告、广州瑞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红卫总经理作“3D打印在数字化口腔医疗中的应用”报告、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粉末冶金研究所刘辛所长助理作“3D打印用金属及陶瓷粉体技术发展”的报告。

参会人员在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报告后,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刘颂豪院士还特别向专家提了关于联盟未来优先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的问题,会上的专家都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9月22日下午,联盟召开了第一次会员大会,与会人员共同确立了联盟的宗旨、组织机构、任务方向等事宜,为联盟日后的工作开展做了初步的部署。

    广州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的成立可以更好的联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合力发展3D打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3D打印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带动广州市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广州市成为珠三角“现代智造”的核心枢纽。

发布时间 : 2017-11-14

澳洲科学家发明3D打印太阳能电池板技术

日前,澳大利亚由50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通过3D打印太阳能电池“油墨”来制造指定形状的太阳能电池面板的技术,目前这种技术已经接近商业化。一旦完成,这种3D打印的太阳能面板可以为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道路甚至整个建筑提供能源。

     这项研究成果是由维多利亚有机太阳能电池联盟(VICOSC)取得的,VICOSC是由墨尔本大学、莫纳什(Monash)大学、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和其它一些公司共同组成的。

     该联盟从2007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太阳能电池板的研究,但直到最近才开发出有可能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过去三年中,研究人员已经从能够制造指甲盖大小的太阳能电池前进到能够制造30厘米宽,大约有A3纸那么大的太阳能电池板。

    “在这个尺寸水平下,我们能够做很多事情。”CSIRO的材料科学家Scott Watkins博士称。“我们可以将它们装进广告标牌,为灯光或其它互动元素提供电力。 我们甚至可以把它植入笔记本电脑的外壳,为其内部提供后备电源。”

    “iPad的封面、笔记本电脑包、iPhone手机的外壳将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塑料壳或一个皮包,它将持续采集太阳能,为这些电子产品供电。”CSIRO高级研究科学家Fiona Scholes补充说。

    这次VICOSC能够一举将柔性塑料太阳能电池板的可制造幅面扩大10倍,多亏了安装在CSIRO里的新型太阳能电池3D打印机的。该3D打印机价值20万澳元。研究团队对其进行了改装,使其能够用太阳能墨水打印有机光伏电池。其基本原理就是将“太阳能墨水”3D打印在基础材料如塑料上,然后就可以放在阳光下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所以,“太阳能油墨”的配置是这项技术的核心。

     据研究团队称,他们已经把太阳能电池板铺在CSIRO的房顶上长达18个月的时间,获得了不错的效果。3D打印的太阳能油墨电池板比由硅制成的标准太阳能电池板效率低10倍左右,但研究团队称这一状况将很快会改变。

      将太阳能油墨打印在塑料上比使用标准的硅电池更加便宜,Scholes告诉英国卫报称,一些公司,包括太阳能公司Dyesol都对这项技术的商业化表示了兴趣。


发布时间 : 2017-11-14

能拍一公里以外的3D激光照相机

照相机大家都看过不少,但激光照相机'>激光照相机对大家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来自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的研究者最近成功试验了一种利用激光束反射来拍照的3D相机。

     这种相机能拍摄一公里以外的目标,但不知道北京的毒霾会不会对其影响。激光照相机和以往同种原理的相机不同,这次试验的激光照相机能够拍摄一些没那么容易反射激光束的物体,比如说布料。即便1公里远的妹子,要拍摄她的轮廓也木有压力。

     激光照相机主要运用到了一种叫做“飞行时间”的技术,它先用低能红外射线照射目标,然后计算反射的时间差,形成一个3D模型。这项技术早已用在一些导航设备上了,比如说无人汽车,但是这些应用目前都只能探测比较短的距离,而且很多材质无法探测。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的团队研发的系统则会检测一些波长更长的不可见光,这些光穿透力更强。一个超导纳米传感器则专门检测反射回来的光束,因此能够更好的计算深度。

     项目创始人Aongus McCarthy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该系统未来五年内将会实现小型化,这便于便携,最终该产品的目标是可以拍摄10公里的目标。另一个参与项目的研究者Gerald Buller则说该技术可以应用到军用无人机上,帮助辨别目标。也可以用来监控森林树木的健康状况。稍经改装也可以运用到海底探测领域。但如果用这个相机来拍妹子的话,则不那么实际,因为皮肤反射的光量子很少。

发布时间 : 2017-11-14

激光产业期待华丽转身

闫大鹏清楚地记得,当他2007年回国与华工科技(000988,股吧)产业股份有限公司(000988,SZ)合作成立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锐科”)时,国内激光产业链还很零散,那一年,中国激光装备销售总额不过60亿元。而如今,国内激光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分布,2013年激光装备销售总额达到300亿元,如果算上激光应用市场,整个激光产业链产值为750亿元。

  身为锐科的副董事长和总工程师,闫大鹏对此喜忧参半。

  喜的是公司目前接到的产品订单越来越多,部分功率的光纤激光器已经处于“脱销”状态,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加大;忧的是公司的技术产品面临更新换代的压力,市场竞争也开始越来越激烈。

  他既为激光产业递增速度越来越快而高兴,却也担忧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国际激光应用市场,一些核心器件依然要依赖进口,高端市场仍被国际企业把控。

  全球重要的激光市场

  在激光产业发展的历史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是,1960年7月,美国休斯公司西奥多·哈罗德·梅曼( T. H. Maiman)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红宝石激光器。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仅隔半年多,1961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就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如今,发展50多年来,中国激光产业已初具规模,主要涉及工业、医疗、军事和文化等方面。产业链也已初步形成,涵盖了上游的激光材料及配套元器件,中游的激光器及其配套,以及下游的激光应用。2013年,中国激光装备销售总额达到300亿元,整个激光产业链产值为750亿元。

  “中国激光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是产业集群,最有名的当属武汉光谷。”中国科学院战略产业技术分析中心、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执行副主任叶茂对本刊记者说,这种趋势还在不断扩大,近几年各地不断涌现出激光产业集群。

  目前,中国激光企业已有近千家,主要位于湖北、北京、江苏、上海、深圳和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且主要分布在五个产业带:珠三角、长三角、华中、环渤海地区和新兴的东北工业振兴区,而西部产业带也将成型。

  其中,武汉早在1988年就开始打造激光产业,现已有200多家激光企业,核心企业达30多家,产业规模达100亿元。而深圳也已成为继武汉之后的第二大激光产业集聚地,企业规模和产值均与武汉相近。

  全球最大的激光企业德国通快(TRUMPF)激光公司(以下简称“通快”)中国区总裁乐安德统计的数据显示,当今国际激光市场,超过90%的激光器制造公司分布在中国、美国、德国和日本4个国家。

  他认为,这些国家也是全球重要的激光市场,中国目前以占比21.3%排在欧盟和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三大国际激光应用市场,“2014年和2015年全球激光市场将稳步增长,到2017年,全球激光市场产业规模将超过110亿美元,其中,中国激光产业将占到1/3。”

  “激光是传统企业升级换代的重要工具,中国激光产业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会长朱晓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制造的激光设备也被国际认同,并出口到国外。

  公开数据显示,2003年至今,中国激光设备出口持续保持增长势头,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出口总额已超过4.6亿元,2012年高达12.5亿元。叶茂透露,2013年中国激光装备出口产值约为30亿元,出口已有一定的市场和规模。

  核心产品话语权缺失

  “但是,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激光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叶茂表示,出口量明显小很多,且主要是在东南亚、南美和中东地区等市场。另外,中国作为全球激光重要市场,很多国外激光企业都在中国进行扩张,这些企业普遍要比中国的企业要大,未来几年竞争会更加激烈。

  从这组例子里可窥一斑。

  继传统气体、固体光纤器之后,光纤激光器等新型激光器正成为激光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锐科作为中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国内最大、专门从事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研发和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虽然其在中小功率光纤激光器占据国内30%的市场份额,也研制出10000W光纤激光器,但还在试用阶段。而美国IPG PHOTONICS早已研制出5万瓦级光纤激光器,其光纤激光器在全球市场占据75%的份额。

  2013年,中国最大的激光企业深圳市大族激光(002008,股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008.SZ)实现营业收入43.34亿元。同期通快实现营收23.43亿欧元(约194.5亿元),在中国实现营收20亿元,并安装了超过5000台机床和激光设备。据了解,通快近期很有可能落户武汉。

  此前,通快先后在江苏太仓和广东东莞投资了四家生产化企业,生产数控钣金加工机床与医疗设备等。

  “要先把国内市场的份额打下来。”朱晓说,和国外相比,中国的激光产业一直处于“跟着跑”而不是赶超的状态,中国激光企业还是在低端市场挣钱,“市场大了,有实力的企业都来了,中国的激光企业还能不能顶得住?”

  叶茂对此进一步解释说,中国激光企业在核心产品上的话语权不够重,高质量的特种光纤需要进口,而放射源芯片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厂商可以生产,多为代工生产,主要也是向国外进口,高功率的激光器也依赖进口,“所以中国的激光产业呈现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

  “特别是芯片,一旦别人不给你进口,那么整个产业链就无法构建。”闫大鹏告诉本刊记者,而这又导致成本非常大,锐科每年采购芯片的成本就超过1亿元,“这些核心技术一定要国产化,进行垂直整合而不依赖别人,中国的激光产业才算真正发展起来。”

  他还透露,锐科目前已在特种光纤材料方面有所突破,年底能有望面世。而在芯片方面,也已单独成立芯片公司进行研发,“如果芯片到时也能国产化,整个产业链也就齐了。”

  弗朗霍夫研究所模式

  几乎与国外激光技术同时起步,为何中国激光产业发展却落后了呢?

  叶茂认为,从技术过硬程度上来说,国内跟国外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工艺制造方面,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叶茂与朱晓均认为,这还在于产学研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高校到市场缺少技术产业化的中介模式。虽然产学研一直在做,有些技术也有,但是没有把技术与市场结合起来。他们建议这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弗朗霍夫(FRAUNHOFER)激光研究所模式的经验。

  作为一家应用型研究机构,弗朗霍夫模式的实质在于,它在政府、大学和产业技术需求之间架起一座跨越创新鸿沟的桥梁。大学从事基础研究并培养学生雇员;政府一方面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进行研究,一方面向弗朗霍夫学会提供基本投资,使合同研究的成本保持最低;企业提供合同和生产制造及市场化的可能性;学会研究机构自己培养工程师,并充当技术和产业应用之间的“导管”。

  叶茂举例说,比如企业看中了技术就可以与该研究所进行深度合作,或者企业建立基金委托研究院来做。

发布时间 : 2017-11-14

东莞市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召开第一届第一次理事会

东莞市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于2014年6月12日在东莞横沥镇召开了成立大会。联盟自成立以来,依托现有资源,紧跟发展需求,深入企业调查走访,围绕3D打印产业化展开了一系列活动。为更好推动联盟工作的开展,8月21日下午在广东银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召开东莞市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第一届第一次理事会。

会议现场

    会议由联盟执行理事长曾鑫国主持;东莞市科技局副调研员肖铮勇、经信局科长梁东明参加会议并讲话;联盟理事长、广东银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颂斌到会,并就联盟工作发表讲话。会议围绕15项议程展开,重点讨论落实2014年下半年工作计划:一是组团参加“9月23-26日第八届广东东莞模具制造机械展览会(横沥镇)”;二是参加创意3D精彩生活—首届中国(东莞)“智谷杯”3D打印的创意设计大赛,并在12月2-5日在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期间颁奖;三是组团参加9月2-5日“2014中国智慧城市创新产业大会”;四是参加天安数码城“3D打印展示馆” 开馆活动;五是参加广东银禧科技向东莞市部份中小学校捐赠3D打印机活动;六是参加12月2-5日国际科技合作周期间的3D打印高端论坛;七是组织参加“2014中国(东莞) 科技合作周” 。

举手表决

    会议表决通过广东智谷科技有限公司为副理事长单位。

    会议在银禧科技召开,广东银禧科技创立于1997年(股票简称:银禧科技,代码300221),是一家集高性能高分子新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公司在东莞虎门、道滘和苏州吴中建立了生产研发基地,形成年产近7万吨改性高分子材料的生产能力,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高分子新材料生产企业之一。

    2013年,银禧科技引进了以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教授为带头人的“3D打印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团队” ,目前该团队已入选广东省第四批创新团队,并获2500万的财政资助,为3D打印产业化发展取到驱动作用。

发布时间 : 2017-11-1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