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资料图)
这条研制成功的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不仅替代国外进口生产线用于车用激光拼焊板批量生产,还填补了我国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的空白。
近日,在江苏扬州巧智鑫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专家组现场验收了国家重大专项“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研制”课题,该课题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自动化所)牵头承担。
沈阳自动化所副研究员房灵申是参与该课题的研究人员之一。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从最初的技术研发到最终交付用户,标志着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国产化的成功,这不仅打破了国外板材激光拼焊生产线对我国的垄断,还提升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加工乃至整个制造业的水平和国际地位。”
多个单位参与合作
据房灵申介绍,“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研制”课题由四家单位承担,他们分别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自动化所、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和江苏省(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
作为课题牵头单位,沈阳自动化所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一条长焊缝(2200mm)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并对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性能的稳定性、功能的齐全性和工艺的完整性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沈阳自动化所不仅就薄板定位夹紧原理与实现技术、国产激光器激光拼焊应用技术、激光焊缝跟踪与质量检测技术、长焊缝激光拼焊生产线技术、长焊缝成型与焊接工艺技术和离散材料焊接工艺技术开展了重点研究,还进一步完善了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性能的稳定性、功能的齐全性和工艺。
另外,中科院自动化所承担的子课题是“激光焊缝跟踪系统研究”,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子课题是“国产4KW光纤耦合激光器研制与应用技术研究”,江苏省(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承担的子课题是“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制造加工与加工工艺研究”。
四家合作单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开发的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可焊接板材厚度为0.5~3mm,最大焊接速度达9m/min,最大焊接效率5件/min,多组同时拼焊数≥3,满足250~2200mm焊缝长度焊接要求,目前已为汽车用户实际加工20万件以上。
蒂森克虏伯激光拼焊板(资料图)
打破垄断填补空白
这条研制成功的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不仅替代国外进口生产线用于车用激光拼焊板批量生产,还填补了我国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的空白。
随着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国外同类设备大幅降价。以瑞士Soudronic公司为例,未开发前该生产线进口价为5000万元一条,实现国产化后降为2300万元一条。“我们掌握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研制技术后,将直接提升国产激光焊接装备研制水平。”他说。
项目组还完成了国产光纤激光器激光拼焊应用与工艺技术研究,填补了我国国产大功率光纤激光器(4KW)激光拼焊应用与工艺技术空白,为国产大功率激光器进一步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项目组研制的激光拼焊焊缝自动跟踪与质量检测技术,成功用于激光拼焊板批量生产中;同时,焊缝自动跟踪技术已经辐射应用到大型结构件焊接当中,完成了锻压床身自动化焊接和煤机自动化焊接的两个示范应用项目。
课题组研究人员表示,激光拼焊板是汽车轻量化以来最成功的一项技术。“激光拼焊板应用,原来只有进口汽车和合资高档汽车在用拼焊板,现在由于激光拼焊板价格下降,国产汽车比如奇瑞、江淮、长城等国产品牌汽车也已开始批量使用。”
房灵申说:“我们的研究是为了建成面向汽车、钢铁等重点行业的激光拼焊研发平台,实现拼焊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水平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
成套技术实现转移
今年4月,沈阳自动化所将激光拼焊生产线生产装备与工艺成套技术成功实现转移。江苏巧智鑫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激光拼焊板加工的企业,该公司的投资方在汽车行业拥有多年的从业经验,熟悉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积攒了丰富的人脉关系,有利于帮助其迅速打开市场。
此外,“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研制”课题的成果还在南京宝钢住商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机构进行了应用,使用效果良好,能满足车用钢板激光拼焊的需求。课题组研究人员说:“虽然研究成果已经在企业得到成功的示范应用,但我们还需要思考产业化问题,并进一步提高与国外产品竞争的优势,满足市场快速发展中的新需求。”
为此,项目组科研人员将继续深入开展激光拼焊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同时加强激光加工技术和机器人化装备的集成研究,提高激光加工成套装备的机器人化和智能化水平,更加快速地响应市场或企业对新材料和新产品的新产品需求。
“激光拼焊生产线只是轿车车身加工制造中的一套设备,白车身(完成焊接但未涂装之前的车身)制造还需要上游的开卷落料和下游的冲压成型。”课题组研究人员也希望轿车车身厂商就上述生产成套生产线给予支持。
激光焊接工艺平台(资料图)
验收现场(资料图)
发布时间 : 2017-11-14
东莞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3D打印产业链。
对于2014年东莞产业热词来说,“3D打印”无疑在今年大出风头。早在去年,市经信局对东莞3D打印技术调研后发现,东莞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3D打印产业链,产业基础萌芽,应用前景广阔。目前,这一行业现状如何?
“今年,无论是材料研发,还是线上线下的平台搭建,东莞在3D打印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有重大突破。”东莞3D打印联盟秘书长曾鑫国称。而近日,记者走访行业人士和相关企业发现,3D打印行业在东莞浪奔潮涌:东莞首个3D打印产业园即将完工,莞企自主研发的桌面级打印机不断涌现,各类耗材及生产设备实现量产,线上云平台正式上线,成立产业联盟抱团发展……
全产业链齐头突破
作为制造业名城和塑胶、模具产业重地,东莞已连续两年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3D打印”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视作东莞转型升级的重要指向标。两年过去,东莞3D打印产业现状如何?
“今年参加了广州和青岛的两次全国性3D打印展会,我们惊讶地发现莞企居然占了参展企业的三分之一。”在今年8月份某会议现场,东莞3D打印产业联盟理事长谭颂斌这一说法,或许足以说明东莞3D打印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先知先觉。在他看来,3D打印产业链在东莞已经初步成型,下一步就是抱团发展,做大做强。
以材料为例,3D打印产业的特殊性之一就是材料为王,耗材对3D打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东莞有院校在金属材料研发上有些突破,也有企业甚至在引进清华大学相关学科带头人,但较成熟的还是在塑化和树脂材料上。”曾鑫国称,东莞作为塑胶重镇,不少塑化企业都纷纷试水这一市场领域,甚至出现了专门生产3D打印材料的设备公司。这其中,主营业务为改性塑料的上市公司银禧科技无疑是领头羊。
据悉,银禧科技在2013年正式进军3D打印领域,并成功引进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史玉升领衔的创新科研团队。公告显示,该公司研发生产的3D打印材料目前就有ABS线材、PLA线材、PVA水溶性支撑材料,以及PA粉末复合材料等多个品种,其中多个品种今年实现量产,开始陆续推向市场。
“不仅仅是打印样品,也不仅仅是模具行业,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3D打印技术,因此也开启了3D打印设备市场空间。”曾鑫国称。
今年刚刚成立的东莞亿维晟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主要代理德国品牌。“3D打印机德国和日本在技术上比较成熟,国内还没有自主研发的成熟品牌,所以暂时选择走代理销售的路线。”公司负责人刘玉海介绍,目前亿维晟的产品主要用于珠宝行业、玩具行业、义齿行业等。
也有企业选择了研发自主品牌,草根创业者武小刚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进口打印机太贵, 2012年3月份开始,武小刚创办的东莞鸿泰便耗时一年开发的首台激光快速成型3D打印机成功投入使用,开始接单做手板加工服务。“公司有一半的营业收入来自3D打印加工业务。现在公司有5台打印机,月营业收入20多万元,现在打印业务太多,年底前准备增加到10台。”武小刚说。
发布时间 : 2017-11-14
大凡熟悉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医生都知道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是介入治疗的禁忌症,这种先心病过去均需通过外科开刀手术才能根治。日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郑宏教授带领其介入手术团队采用另一种先心病的介入治疗装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对一“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术取得成功,打破了下腔型房间隔缺损不能作介入治疗的禁忌。
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有3个层面的研究方向:即体外模型与医疗器械制造、个性化永久植入物、细胞与组织的3d打印。目前,国内外3d打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多属第一个层面,此次术者根据患者术前3d打印的心脏模型,事先就选择好了要放置的大型号pda封堵器,从股静脉穿刺到把封堵器准确置入该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内并封堵成功一气呵成仅花了十几分钟。
3d打印技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细胞和组织3d打印制造出人类器官的替代品,如具有活性与功能的血管、瓣膜甚至心脏等组织器官。作为我国“国家十三五战略研究规划重点任务”——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与战略规划的起草人之一,郑宏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夯实3d打印第一、二层面的基础,在心血管病的3d打印技术的应用方面运用将复杂性结构性心脏病的数字模型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则可以使远程医疗技术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使心血管病的诊疗变得更加易行而便捷。
发布时间 : 2017-11-14
1、钣金加工行业界定
金属板材加工就叫钣金加工。具体譬如利用板材制作烟囱、铁桶、油箱油壶、通风管道、弯头大小头、天园地方、漏斗形等,主要工序是剪切、折弯扣边、弯曲成型、焊接、铆接等,需要一定几何知识。钣金件就是薄板五金件,也就是可以通过冲压,弯曲,拉伸等手段来加工的零件,一个大体的定义就是在加工过程中厚度不变的零件。相对应的是铸造件,锻压件,机械加工零件等。
2、钣金加工行业发展历程
钣金工艺的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的铜器、铁器开始,人们利用各种方法冶炼出金属材料,随着冶炼技术的提升,逐渐冶炼出了金属板状材料,并学会了利用一些工具对这些金属板状材料进行加工,这就是钣金工艺的雏形。
而现代的钣金工艺历史并不长,冲压设备和冷冲模具在钣金加工领域的应用以及数控自动化设备的普及是钣金工艺发展的两个里程碑,前者诞生了冲压,后者孕育了数控钣金。
装备制造业,以及以高铁、电力、造船等为代表的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冲压、钣金行业的攀升势头。目前,我国钣金及制作行业现有3万企业,180万从业人员,年生产钣金件约4200万吨,销售总额达5000亿元人民币。反过来,根据中国冲压、钣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影响,“十二五”期间,汽车行业、航空航天行业、轨道交通、船舶、电站设备、摩托车行业、家电行业、电工电器行业(包括集成电路、移动电话、微型计算机等)、容器封头制造行业、工程机械行业、金属切削机床等行业的稳定持续性发展,将为冲压钣金行业的发展铺设一条平稳大道,从而使该行业继续蓬勃发展。
博思数据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钣金加工市场监测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表明:2012年我国钣金加工钣金件产量达到147.2亿件,同比2011年增长10.84%。2013年我国钣金加工产品产量达到**亿件。近几年我国钣金加工钣金件产量如下表所示:
发布时间 : 2017-11-14
ROFIN-LASAG和BEKO-KARE联合为印度带来了第一个脉冲Nd:YAG缝合针钻孔激光技术。 ROFIN-LASAG与合作伙伴BEKO-KARE引进第一个装备到印度市场,目前预计该产品在本地区和东南亚的需求会激增。
除了位于瑞士的ROFIN-LASAG,BEKO-KARE将是印度第一个从德国引进激光处理设备、自动研磨系统、电子抛光单元以及欧美高科技设备的企业。因此,BEKO-KARE将有一个完全自动化的工厂,生产大批量最高质量的激光钻孔缝合针,并看齐全球业务,同时在价格上为为他们的客户提供竞争力。
LASAG的NA302N提供了独特的属性,以最小钻洞的圆柱形到用于显微眼科、脑外科手术。这种激光系统使BEKO-KARE产生数以百万计的具有很高质量的缝合针。
图片: BEKO–KARE公司的Preetham Raman(左)自豪地介绍他的新NA302N激光系统
(编译:Johnny)
发布时间 : 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