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协会
首页 > 行业新闻

广东正式确认“深圳为主阵地”!10大行动超50领域正在抢占未来制高点!《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全文发布

10月13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新闻发布会,解读《规划》的主要内容。展望“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将奋力实现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作为未来5年广东科技创新工作的“施工表”与“路线图”,《规划》部署了“七个聚焦、七个着力”的重点任务,包括增强战略科技力量、强化源头创新供给、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服务美好生活需求等。

据深圳梦梳理发现,文中直接点名“深圳”的地方多达29次,“深港”10次,“广深”7次,“光明科学城”3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官方正式确定以“深圳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起步成势,推进光明科学城围绕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这份《规划》也透露了关于广东深圳未来布局的超50个科学技术攻关领域:

科学城、园区布局:人工智能、健康医疗、金融科技、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信息通信、智能制造、生态环保、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脑科学等交叉、资源环境、海洋科学、新能源等;

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资源环境、海洋科学、人口健康、工程科学、数理 与交叉前沿、量子科学、脑科学、病原微生物进化与传播、数学、纳米科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合成生物学、重大科学仪器设备;

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行动计划: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传感、卫星互联网、空天科技、太赫兹、信息光子、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天然气水合物、氢能、材料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现代种业与精准农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数字经济、新能源、海洋经济……

将打造2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

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发展;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重磅!广东布了一个大局!深圳将在超60个重点细分领域成全球制造核心城市

正如《规划》所说:从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发展进入新的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的范式革命正在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 智能制造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并催生着更多新技术、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广东应当抓住科技革命的契机,聚焦新兴产业领域,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快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努力抢占 未来产业技术制高点,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划重点:

据悉,“十四五”期间,广东科技创新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实施“科技创新十大重点行动计划”。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

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超过3400亿元,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超过87万人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5万件,均居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GDP)从2015年的2.47%提高到2020年的3.14%,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全省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6.1%和31.1%。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双突破1000家,在孵企业数量超过3.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3万家,均居全国首位。

2025年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强调,“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结合广东省实际,融入国家战略目标,全面把握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紧密围绕“四个面向”,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按照“1+2+7+10”的发展思路谋篇布局。即,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1条主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突出国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等“七个聚焦、七个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十大重点行动计划”。

同时,“十四五”规划设置了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等10个量化的预期性指标。其中,在研发投入强度上,力争“十四五”期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左右,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的投入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0%,相对于“十三五”期末(5%)实现“翻番”,加速追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入水平。

七个聚焦、七个着力、十个重点:

第一,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增强战略科技力量。

第二,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强化源头创新供给。

第三,聚焦经济主战场,着力提升支撑引领能力。

第四,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服务美好生活需求。

第五,聚焦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强化创新主体地位。

第六,聚焦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第七,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治理现代化。

为提高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操性,科技厅还凝练形成了“科技创新十大重点行动计划”:

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卓越能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新一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十个方面的内容。

全面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

龚厅长表示,广东省将着重从三个方面推进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全面深化。

一是更加紧密携手港澳增强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加快推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点。

三是构建更开放融合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实施“卓粤计划”打造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

龚国平强调“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将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面向前沿必争领域及我省高质量发展需求,制定实施《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卓粤计划”》,对未来基础研究发展作出系统性部署和安排,力争成为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所涉及到的深圳部分:


1、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将助力广东在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开放以及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广东再创科技创新的“政策红利”“制度红利”提供难得机遇。

2、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推广深圳科技创新好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举措,形成广东创新发展新的制度优势。

3、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抓住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4、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省逐渐形成高水平开放与创新发展紧密融合的新局面。

5、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国家战略布局,进一步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优化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格局,着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建设一流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构筑国家重大创新动力源。

6、支持广深“双城联动”共筑创新核心引擎。

7、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同等力度支持广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

8、依托广州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广深港科技合作机制和模式。

9、发挥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核心引擎功能和作用,推动广深科技创新优势互补,共建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两地科研力量组建创新共同体,共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大科技产品和装备。

10、推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发开放,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高水平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

11、推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 务业合作区实行更加开放的外籍人才创新创业便利化措施和优惠政策,带动完善 粤港澳人才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人才高地。

12、推进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创新 管理运行机制,联动香港探索适用国际先进的科研规则体系,设立多元化深港合作 创投基金,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先行先试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和停居留 政策,加快打造前海国际人才港,在人工智能、健康医疗、金融科技等领域率先开 展新技术新产品等应用示范,试点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建设国家级海洋科技合作基 地,探索发行企业海洋开发债券,探索临时仲裁制度,建设国际知识产权合作平台, 吸引国际知识产权落地转化。


13、推进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化制度创新试验,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技术研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建设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建设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14、提升广深两地“强核心”辐射带动作 用,延伸产业链创新链布局

15、以深圳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起步成势,推进光明科学城围绕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光明科学城效果图

16、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主要牵引,按照“学科集中、区域聚集”和“谋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原则,聚焦信息、生命、材料、海洋、能源等重点学科领域,合理有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在信息科学领域,推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深圳中心扩容升级,加快建设未来网络实验装置(深圳)、鹏城云脑智能超级算力平台、珠海智能超算平台等。

在生命科学领域,加快建设国家基因库二期、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谋划建设人类细胞谱系装置、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等。

在材料科学领域,加快建设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谋划建设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南方先进光源装置等。

在海洋科学领域,加快建设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谋划建设冷泉生态系统装置、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备、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子网等。

在能源科学领域,加快建设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在基础物理领域,加快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

在航空航天领域,推进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建设。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运营和开放共享机制,推动各类创新主体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17、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支持高校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

18、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稳步推进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重点推进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办学,推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发展。

19、进一步发挥广州、深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机制的示范引擎作用,通过省市共建省实验室、省市联合基金、高等教育“冲补强”建设等引导地市扩大基础研究投入规模。

20、推进建设粤港澳应用数学中心、深圳应用数学中心,促进数学与工程应用、产业化的对接融通。

21、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建设一批关键软件特色攻关基地,打造上百款国产关键软件产品,加速推动软件迭代升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并逐步向其他行业扩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软件发展“广东路径。

22、支持广州、深圳等市建设海洋电子信息集群化示范基地。

23、以提升生物安全科技创新和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广东生物安全科技能力建设,优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整体布局,重点选址广州、深圳,牵引带动珠三角地区,同时兼顾粤东西北地区。

24、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政策叠加优势,支持深圳、广州等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推进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深圳国际人才特区、广州南沙新区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创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国际院士谷、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

25、充分发挥深圳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高交会、广州海交会等国际大平台的主场优势,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开展创新人才交流。推动国际民间合作,拓展国际科技和人才民间组织交流合作新渠道,支持更多的海外名师、名家、名医、名匠、名人来粤合作交流。

26、深入推进合肥实验室深圳基地、张江实验室广州基地等建设。

27、深入推进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协同创新发展,支持湛江建设海南自由贸易区湛江承载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联动发展。


28、共同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及中科院明珠科学园的建设,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共同推进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加快推进国家大院大所成建制、成体系、机构化来粤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争取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广东;

29、共建广深科教融合园区, 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积极推进中科院华 南植物园创建国家植物园。加强与中国工程院合作。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 2021-10-18

“汉版”光纤激光器国际标准助力我国激光产品登上全球舞台

10月17日,由武汉·中国光谷激光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导制定的《工业用光纤激光器的参数要求和测试方法指南》,经IEEE(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发布实施。这一“汉版”国际标准出台,表明我国在工业光电子产品运用领域,已经具备全球影响力。

IEEE(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是全球有较大影响力的技术机构,其标准协会组织制定了无线通讯、智能电网等一系列国际标准,在标准被采用数量和使用频率上全球领先。

光纤激光器长期被国外垄断。2007年,华工激光成立锐科公司,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国产工业用激光器的研发和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实现由依赖进口向自主研发、替代进口到出口的转变。

随着光纤激光产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光纤激光器产业正式形成规模,但各厂商仍按照国外厂商的产品标准系列进行研发和生产,给国内光纤激光器的推广应用带来了梗阻,影响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016年,锐科激光牵头,联合华工激光起草我国第一部光纤激光器行业标准,并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的制定,规范了国内光纤激光器产业的发展并奠定数据基础。考虑到国际上还无此类标准,通过武汉·中国光谷激光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平台组织和策划,《工业用光纤激光器的参数要求和测试方法指南》历经4年修订,获得IEEE认可,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准。

据介绍,此标准定义了工业光纤激光器的术语,并根据时域特性的差异,指定了脉冲光纤激光器和连续波长光纤激光器产品中应包括的必要参数,并给出了相应的测试方法。作为首个激光产品国际标准,此标准的发布实施,帮助制造商可靠地使用工业光纤激光器,减轻由不同光纤激光器提供商的不同参数所引起的不必要的混乱和技术障碍,并促进激光加工设备集成商和终端用户的使用。

目前,光纤激光器已经是生产光源的主流产品。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从2010年的不到1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近百亿元。

来源:湖北日报


来源 : 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 : 2021-10-18

应用版图持续扩张,激光金属3D打印大有可为

3D打印主要分为桌面级和工业级两种。据3D Science Valley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对于高端工业级3D打印机设备采购占据主流地位,有超过44.1%的企业采用单价在10万美元以上的工业级3D打印机。

金属零部件是工业体系中占比最大、应用最为广泛的产品类型,随着“工业4.0”进程的加快,快速开发、定制化制造、轻量化等需求面临着紧迫的压力,因此为工业激光金属3D打印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激光金属3D打印作为一项新兴的制造技术,是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高度融合,是实现“个性化定制对接海量用户,智能制造满足更广阔市场需求,绿色生产赢得可持续发展未来”的重要途径,是3D打印技术中门槛最高、前景最好、最前沿的技术之一。

3D打印行业分析机构SmarTech 对金属增材制造(AM)市场做了大胆的预测,他们预计,到2030年,金属3D打印部件领域每年将收获500亿美元。

▲每年3D打印的零件数量,来源: SmarTech Analysis

在SmarTech发布的 "2021年金属增材制造零件生产 "报告中,再次审视了金属3D打印部件的生产量和由此产生的市场价值。报告建立了一个金属3D打印市场预测的数据库,范围从原型、工具和模具到最终使用的生产部件。这些项目横跨八个主要行业和几十个零件类别,如航空航天领域的飞机和直升机发动机部件到能源领域的核反应堆部件。

随着激光金属3D打印技术的发展,材料库在不断扩大,成本反而不断下降,因此也不断获得各行业的认可而扩大应用版图。


汽车零部件

2021年8月13日,福特汽车公司公开表示,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用金属3D打印技术大规模生产一种新的汽车部件。其实不止福特,宝马、通用、大众、本田等车企都在各自的设计中心探索着3D打印对汽车生产制造带来的更多可能性,相比于传统造车过程,3D打印技术可以为车企节省更多的成本,缩短研发到上市的时间。

3D打印技术可以应用在汽车研发前期的模型车设计、汽车零部件的供应以及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工装夹具、生产治具等,但现阶段更多的是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对于一些形状复杂、价格昂贵的零部件,传统铸造锻造工艺生产不出来或损耗较大,而激光金属3D打印则能快速制造出满足要求、重量较轻的产品。

▲汽车立柱

航空航天

在航空航天领域,出于减重与强度要求,航空航天设备中复杂结构件或大型异构件的比例越来越高,而这正是3D打印的优势。同时在航天领域,对于零件的性能要求的敏感度较高,对价格相对不敏感,因此更有利于3D打印技术(主要是金属3D打印)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的极致轻量化和高可靠性部件上的推广应用。

我国的大型钛合金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了飞机钛合金大型主承力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并实现装机应用的国家。另据媒体报道,在舰载机、四代机等新型军用飞机的研制过程中,3D打印技术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包括起落架在内的钛合金主承力构件的试制任务。相对于传统3D打印的低精度,创鑫激光定制化的3D打印用激光器所打印出来的构件成型效果和精度控制上都更胜一筹!

▲航空发动机用零部件

医疗器械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3D打印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被医疗和外科中心所占据,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领域的应用将牢牢占据首要位置。3D打印除了辅助医疗、制造部分人体器官以外,在提供订制、个性化的医疗仪器设备方面也有巨大潜力。

而金属3D打印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潜力已经超越了原型承担复杂手术器械的制造任务。例如,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手术中,医生首先要去除残存的前交叉韧带,然后准确的替换上移植韧带。如要保证手术的精准和微创,医生需要借助一种精密而特殊的手术工具。制造这种工具的镍铬铁合金是一种难加工材料,使用传统的机加工方式制造该手术工具的难度很高,而且所花费的时间长、成本高。这种情况下,使用金属3D打印技术进行制造则更为适合。

据SmartTech预测,2022年全球医疗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89亿美元,并在未来10年将保持16%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除了现阶段已成熟应用的齿科、骨科领域,3D打印在个性化精准化医疗器械及器官再造领域同样充满了期待。

▲3D打印牙冠


金属3D打印优势

1.一次成型,任何复杂结构皆可一次打印成型,无需焊接;

2.可选材料多,钛合金、钴铬合金、不锈钢、金、银等多种材料可选;

3.优化产品设计,可以制造传统方式无法制造的金属结构件,如用复杂且合理的结构代替原先的实心体,使成品重量更低,力学性能却更好;

4.高效省时成本低,无需机械加工和模具,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部分零件通过激光3D打印所需的时间较长,因此对光纤激光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近年来,创鑫激光也在金属3D打印应用领域积极开拓探索,凭着在光纤激光器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优异的产品品质,针对3D打印行业推出的单模300-500W连续光纤激光器也获得了市场及终端用户的一致认可,现已与诸多3D打印设备商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主要应用于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发动机)、军工产品、医疗器械、牙科等领域。

▲创鑫单模300-500W连续光纤激光器


在3D打印技术不断成熟下,其产业潜力也在快速释放,3D打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我国3D打印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热情持续高涨,市场规模同样节节攀升,3D打印设备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光明。

在WohlersAssociates的调查中显示,打印服务商未来最想购买的3D打印设备中,以金属为材料的激光打印设备,所占比例居第一位,20.3%。这说明,下游服务商可能更加看好这一技术工艺在下游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相应地,有望对推动激光打印设备和金属打印材料的消费需求。

来源:创鑫激光


发布时间 : 2021-10-15

激光设备产业研究:潜在增长空间大,下游多点开花加快行业发展

(报告出品方/作者:金华证券 刘荆 张晨飞)

一、行业短期随制造业周期波动,长期持续渗透推动规模增长

(一)激光产业链及相关上市公司

激光产业链情况:激光产业链上游是利用半导体材料、高端装备以及相关的生产辅料制造的 激光芯片、光电器件等,是激光产业的基石。

产业链中游是利用上游激光芯片及光电器件、模组、光学元件等进行各类激光器的制造与销售;下游为激光设备集成商,产品最终应用于先进制造、医疗健康、科学研究、汽车应用、信息技术、光通信、光存储等众多领域。

激光行业发展历程:

1917 年,爱因斯坦提出受激辐射概念,之后的 40 年时间激光技术在理论上逐步走向成熟;

1960 年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之后各类激光器层出不穷,行业进入应用拓展阶段;

20 世纪后,激光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2010-2020 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由 97 亿元增长至 692 亿元,CAGR 约 21.7%。

(二)短期随制造业周期波动,长期看渗透率提升和新应用拓展

1、激光行业下游分布广,短期随制造业波动

激光行业短期景气度与制造业相关度高。

激光设备的需求来自于下游企业的资本开支,受企业资本开支能力和意愿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包括企业利润、产能利用率、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对行业未来前景的预期等。

同时激光设备是典型的通用设备,下游广泛分布于汽车、钢铁、石油、造船等多个行业,激光行业整体景气度与制造业相关度较高。

目前制造业周期处于景气阶段,工业机器人、金属切削机床等销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激光行业处于需求旺盛阶段。

制造业后半年或将维持平稳,激光行业景气度有望延续。

2021 年 9 月制造业 PMI 为 49.6,历经 18 个月的扩张后首次跌破荣枯线,反映制造业景气度整体回落。

往前看,地方专项债加快发行叠加海外疫情因素支撑出口需求,后半年制造业景气度仍具备支撑,或将维持平稳扩张态势。

2、长期看渗透率提升和新应用拓展

激光加工在加工效率和质量上优势明显,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行业发展。激光加工是将激光 聚焦于被加工物体上,使物体加热、融化或气化,从而达到加工目的。

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激光加工具备三大主要优势:

(1)可以通过软件控制激光加工轨迹;

(2)激光加工的精密度极高;

(3)激光加工属于非接触加工,可以减少切割材料损耗,并且加工质量更好。

激光加工在加工效率、加工效果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并且符合智能制造的大方向,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光加工对于传统加工的替代。

以激光切割设备为例,渗透率提升带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3-2019 年激光切割设备 CAGR 为 26%。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新工艺的应用,零件形状越来越复杂,对切割质量和切割工艺规范的选取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拼焊工艺要求板厚 1mm 左右的镀锌板焊接前间隙不大于 0.05mm,这对切割后的表面粗糙度、挂渣程度和直线度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激光切割市场快速发展,根据 Ofweek 产业研究院数据,2013-2019 年中国激光切割设备市场规模由 66 亿元增长至 266 亿元,CAGR 为 26.15%。

根据《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 2013-2020 年我国激光切割机销量由 0.3 万台增长至 5.5 万台,占金属切削机床年产量的比例由 0.4%提升至 12.3%,目前激光切割的渗透率不高,仍具备较大提升空间。

新应用拓展,持续拓宽激光赛道。

激光技术最显著的特征是对其他技术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可与其他众多技术融合、孕育出新兴技术和产业,从而使激光加工在更多领域替代传统机械加工。

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以及激光器价格下降,激光清洗、激光熔覆等市场在商用道路上快速发展,此外增材制造等领域也蕴含巨大增长空间。

(三)激光技术与行业发展趋势

激光发光原理:

激光是指窄幅频率的光辐射线通过收集反馈共振与辐射放大,产生的准直、单色、相干的定向光束。

激光器是产生激光的核心装置,主要由激励源、工作介质、谐振腔三部分组成,工作时激励源作用于工作介质之上,使多数粒子处于高能级的激发态,形成粒子数反转,之后光子入射,高能级粒子跃迁到低能级,并发射大量与让入射光子完全相同的光子。

传播方向与谐振腔横轴线不同的光子将逃逸出腔体,方向相同的光子则在谐振腔内往返,使受激辐射过程持续下去,并形成激光光束。

工作介质:

也称为增益介质,是指用来实现粒子数反转并产生光的受激辐射放大作用的物质,工作介质决定了激光器能够辐射的激光波长,根据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固体(晶体、玻璃)、气体(原子气体、离子气体、分子气体)、半导体和液体等介质。

泵浦源:

对工作介质进行激励,将激活粒子从基态抽运到高能级,以实现粒子数反转,从能量的角度看,泵浦过程就是外界提供能量(如光、电、化学、热能等)给粒子体系的过程。

可分为光学激励、气体放电激励、化学机理、核能激励等。

谐振腔:

最简单的光学谐振腔是在激活介质两端恰当地放置两个高反射率的反射镜,其中一块是全反射镜,将光全部反射回介质中继续放大;另一块是部分反射、部分透射的反射镜,作为输出镜。按照能否忽略侧面边界,谐振腔分为开腔、闭腔以及气体波导腔。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高功率、窄脉宽、短波长。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产品和零件加工逐渐趋向精密化、微型化,激光技术也不断向高功率、窄脉宽、短波长方向发展,更高的功率可以提高加工速度,优化加工效率;更窄的脉宽可以降低加工损伤,提升加工质量;更短波长可以使加工产生更小的光点,提供较高的分辨率,提高加工精度。

二、激光设备:潜在增长空间大,下游多点开花加快行业发展

(一)激光加工设备千亿市场,市场格局较为分散

全球激光加工设备市场规模约 1200 亿元,中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近 700 亿元,其中工业领 域市场规模 432 亿元。

根据 Optech Consulting 数据,2020 年全球激光加工设备市场规模为 174 亿美元,2009-2020 年 CAGR 约为 11.4%;根据《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2020 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为 692 亿元,2010-2020 年 CAGR 约 21.7%,其中工业是主流应用,2020 年中国工业激光设备市场规模为 432.1 亿元,占比约 63%。

中国是全球最大激光市场,按照 2020 年激光加工设备销售额和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20 年全球激光加工设备市场规模为 1200 亿元,中国激光加工设备在全球的市场份额约为 36%。

市场格局:

2020 年大族激光来自激光设备的营业收入为 90.29 亿元,市场份额为 13.05%;华工科技激光设备相关的营收为 18.88 亿元,市场份额为 2.73%;激光设备市场格局呈现较为分 散的格局。

(二)切割、焊接及新应用潜在增长空间大

2019 年切割、焊接、打标设备合计占比 66%,是激光工业三大主流应用。

根据 Ofweek 数 据,2019 年中国激光切割、焊接、打标设备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266 亿元、101 亿元、69 亿元,占中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的比重分别为 40%、15%、11%,合计占比 66%,是激光的主流应用。

从行业增速看,2014-2019 年焊接增速最快,其次为切割和打标。

激光切割市场空间测算: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2020 年薄板、中板、厚板、特厚板的产量占比分别为 9.9%、47.1%、31.8%、11.1%,中厚板市场空间广阔,随着高功率激光器发展,中厚板市场将打开激光切割成长空间。

我们根据以下假设对激光切割机市场空间进行测算:

(1)假设薄板/中板/厚板的平均厚度为范围中值;

(2)假设薄板/中板/厚板平均密度相同;

(3)假设激光器需求数量与钢板面积正相关;

(4)假设 2kW 以下激光切割机主要用于薄板市场;

(5)假设中低功率激光切割机平均功率为 1kW,高功率激光切割机平均功率为 5kW。

根据测算,2019 年中低功率和高功率激光切割机市场规模分别为 131 亿元、135 亿元,假设中厚板激光切割渗透率达到薄板市场的一半,则激光切割机市场空间有望扩容至 528 亿元,即激光切割机市场存在翻倍空间。

激光焊接设备市场空间:

根据观研天下数据,焊装工艺装备占汽车制造装备投资的比例约为 25%,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 年汽车整车制造设备工器具购置固定资产投资为 1030 亿元, 则汽车整车制造中焊接装备市场约为 250 亿元。

2019 年国内激光焊接市场规模为 101.3 亿元, 仅汽车领域就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激光焊接潜在增长空间巨大。

激光清洗:激光清洗高效环保,首份国标开启制定有望打开千亿市场。

激光清洗是利用窄脉宽、高功率密度的激光作用于待清洗物表面,在快速光振动、汽化、分解和等离子体剥离等机理的共同作用下,使污物脱离基底,实现表面清洗。

传统清洗多为化学药剂和机械方法清洗,高效 环保优势推动激光清洗对于传统清洗的替代。

根据前瞻网数据,2019 年全球工业清洗市场规模 为 468 亿美元,而激光清洗产值约 6.14 亿美元,占比仅 1.5%,发展潜力巨大。

2021 年 4 月 20 日,《绿色制造激光表面清洗技术规范》项目启动会在武汉召开,重点讨论激光表面清洗技术国 家标准大纲和初稿并预计于 2021 年下半年完成发布。

根据激光行业观察微信公众号援引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数据,激光清洗主要有替代传统工业清洗、替代人工打磨、文物/建筑清洗等新应用三大市场,潜在市场空间约 600 亿元,全球需求则超过千亿,首份国标开启制定有望加快清洗市场发展。

激光熔覆在设备再制造领域前景广阔。激光熔覆是通过同步或预置材料的方式,将外部材料 添加至基体经激光辐照后形成的熔池中,并使二者共同快速凝固形成包覆层的工艺方法。

激光熔覆在设备再制造领域前景广阔,以激光熔覆在工程机械应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预计 2020 年的工程机械报废量将高达 120 万台,以液压挖掘机为例,每年淘汰的数量预计为 10-15 万台,如果有 40%进入再制造,那么每年液压挖掘机的再制造量将达到 4-6 万台,而液压支架立柱通过激光熔覆修复后使用寿命是电镀修复的 6 倍以上,激光熔覆在设备再制造领域前景广阔。

根据珠峰光电判断,2019 年激光熔覆机市场销量在 400-500 台,2020 年约 700-800 台,预估 2021 年为 1000-1500 台,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三)下游多点开花加快行业发展

1、锂电:新能源车快速发展,激光锂电设备需求旺盛新能源车大势所趋,锂电设备需求旺盛。

2020 年 11 月 2 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明确 2025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约 20%,我国新能源汽车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推动新能源车发展,2020 年 1 月欧盟开始执行全球最严碳排放法规,美国白宫也于近日表示,将签署一项行政令,设定了到 2030 年零排放汽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 50%的目标。

随着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的提升,锂电池供需将出现缺口,根据 SNE Research 预测,到 2023 年,全球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达 406 GWh,而动力电池供应预计为 335 GWh,供需缺口约 18%,到 2025 年,供需缺口将扩大到约 40%。在此背景下,锂电池厂商纷纷扩产,锂电设备需求旺盛。

激光加工已广泛应用于锂电池制造。

锂离子电池在安全性、一致性、密度等方面要求较高,对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要求严格。激光加工在加工效果和效率上优势明显,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锂电池生产的前段、中段、后段,具体包括焊接、切割、清洗等。

以激光焊接在动力电池上的应用为例,激光焊接的焊点小、效率高,易于实现自动化,并且有助于提高电池生产的良品率,目前激光焊接设备已成为动力电池生产线的标配。

根据联赢激光招股书,激光焊接设备在动力电池厂商投入中的占比约 5-15%。考虑到激光切割、清洗、标记等在锂电池制造中均有广泛应用,假设激光加工设备在锂电池制造中的占比为 25%。

我们根据以下假设对锂电领域激光设备市场空间进行测算:

(1)2021-2025 年中国汽车销量以 2%的速度平稳增长;

(2)2025 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 20%;

(3)单车电池装机容量平稳增长;

(4)动力锂电池厂商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

(5)锂电设备投资额逐步下降至 2.3 亿元 /GWh;

(6)假设锂电设备中激光设备占比为 25%。

根据测算,2021-2025 年中国锂电领域激光设备平均每年的市场规模超过 70 亿元。

国内多家企业布局激光锂电设备。

国内涉足锂电激光焊接设备的企业主要有:大族激光、海目星激光、联赢激光、逸飞激光、华工激光、光大激光、迅镭激光、楚源光电、泰德激光等。

(1)大族激光:公司在电芯设备、模组及 PACK 段市场占有率及技术水平位于行业前列, 并能够提供电芯和模组生产的整线智能装备交付,2020 年公司新能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2.71 亿元,并于宁德时代等主流客户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根据公司公告,2020 年公司取得宁德时代设备订单超过 12 亿元,订单额创历史新高,订单的交付期主要集中在 2021 年度。

(2)海目星: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产品主要包括高速激光制片机、电池装配线、电芯干燥线等,应用的工艺环节包括极片制片、电芯装配、烘烤干燥等,2020 年公司动力电池激光业务实现营收 4.86 亿元。

(3)联赢激光:公司产品主要为激光焊接设备,是国内激光焊接行业的领军企业,2020 年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的收入为 6.15 亿元。

2、光伏:碳减排下光伏装机快速增长,光伏激光设备需求旺盛

碳减排下光伏装机需求旺盛。

2020 年 9 月 22 日,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我国将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 年 12 月 12 日巴黎协定五周年“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 25%,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为我国光伏行业景气度奠定基调。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纷纷做出碳减排承诺,随着可再生能源鼓励政策的支持叠加光伏产业链装机成本的下降,预计全球光伏行业将持续增长。根据 CPIA 预测,2021 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可达 55GW-65GW,“十四五”期间预计国内年均光伏新增装机 70GW-90GW;2021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 150GW-170GW,2021-2025 年年均新增装机达 210GW-260GW。

激光加工在太阳能电池生产中应用广泛。

降本增效是太阳能电池生产的核心诉求,激光加工技术因为其精度高、零接触等原因,在太阳能电池生产的消融、切割、刻边、掺杂、打孔等工艺流程取得重要应用。

行业快速发展下,光伏激光设备需求旺盛。

我们根据以下假设对我国光伏领域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进行测算:

(1)中国光伏年度新增装机规模参照 CPIA 保守与乐观数据的中值;

(2)假设行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 70%;

(3)假设 PERC 新建产能占比逐步下降至 0%,TOPCon 和 HJT 新建产能占比逐步上升;

(4)根据 CPIA 数据,2020 年 PERC、TOPCon、HJT 单位产能投资额分别为 22.5 万元/MW、27 万元/GW、45-55 万元/GW,假设之后年度单位产能设备投资额逐步下降;

(5)根据帝尔激光公布的机构调研公告,1GW 电池生产线需要配置的激光 SE 设备大约 5-10 台,需要配置的激光 PERC 消融设备大约 5-8 台,1GW 对应的设备占比为总投资额的 8%-10% 左右。

我们假设激光加工设备在光伏电池设备中的占比为 10%。

根据测算,2025 年国内光伏激光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 32 亿元。

三、激光器:光纤占比最高,超快与半导体快速发展

(一)激光器市场规模与分类

全球激光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材料加工与光刻占比最高。根据 Laser Focus World 数据, 2014-2019 全球激光器市场 CACR 为 9.5%,2019 年同比+7.0%至 147 亿美元。

激光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与光刻、通信与存储、科研军事、医疗美容等领域,其中材料加工与光刻应用占比最高,2019 年销售收入为 60.3 亿美元,占全球激光器市场的 40.6%。

激光器的分类:激光器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五种:增益介质、输出功率、工作方式、输出波长 和脉冲宽度。

(1)按照增益介质,激光器可分为固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染料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和自由电子激光器 6 种;

(2)按照输出功率,可分为小功率激光器、中功率激光器、高功率激光器;

(3)按照工作方式,可分为连续激光器、脉冲激光器;

(4)按照输出波长,可分为红外激光器、可见光激光器、紫外激光器等;

(5)按照脉冲宽度,可分为毫秒激光器、微秒激光器、纳秒激光器、皮秒激光器、飞秒激光器等。

光纤激光器占比超过50%,成为主流的激光器。

光纤激光器特指以光纤作为工作介质的激光器。光纤激光器性能优异并且可通过光纤导出激光从而避免复杂的反射镜系统,2019 年占工业激光器的份额达到 53%,已成为激光器行业主流。

(二)光纤激光器:中高功率国产化快速推进

全球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 27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94 亿元。根据国际工业激光商业行情 数据,2015-2019 年,全球光纤激光器的市场规模由 11.7 亿美元增长至 27.4 亿美元,CAGR 为 23.71%。

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国内光纤激光器市场快速增长。

2015-2020 年,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由 40.7 亿元增长至 94.2 亿元,CAGR 为 18.27%。按照 2019 年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和平均汇率计算,国内市场占全球的份额约为 43.7%。

中高功率国产化快速提升,国内企业市占率快速提升。

随着国内企业技术不断提升,国产激光器品质逐步向国外先进水平靠拢,同时国内企业具备成本和服务的双重优势:

(1)成本优势:激光器产品自身较为复杂,其生产制造依赖大量熟练的技术工,难以用自动化设备完全替代。

因 此国内企业在成本上具备较大优势;

(2)服务优势:国内企业占据本土的主场优势,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售前和售后服务。成本和服务优势下中高功率激光器国产化趋势继续进行,2019 年中功率国产光纤激光器占比继续提升,由 2018 年的 54.90%提升至 2019 年的 56.74%;2019 年高功率国产光纤激光器的占比大幅提高,由 2018 年的 34.48%提升至 2019 年的 55.56%。

在中高功率国产光纤激光器份额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国内激光器企业的市场份额提升,2017-2020 年锐科激光的市场份额由 12%提升至 24%,创鑫激光由 10%提升至 16.6%,而 IPG 的市场份额则由 52.7%下滑至 34.6%。

(三)超快激光器:精密加工重要方向

超快激光广泛应用于精密加工。超快激光包括飞秒激光(脉冲宽度≤10 -15s)与皮秒激光(脉冲宽度≤10 -12s),与长脉冲激光相比,相同脉冲能量下超快激光极短的脉宽使其能达到极高的峰值功率,经过啁啾脉冲放大后可达 1012W~1015W,光束被聚焦至微米或者更小尺度时,聚焦中心处的峰值功率甚至可达 1020~1023 W/cm2。

在极高的功率条件下,超快激光几乎可以将所有材料完全电离,即超快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多光子吸收的非线性电离过程。

相比长脉冲激光加工,超快激光加工能大幅度降低加工过程中的热损伤和热效应,提高加工质量。

因此超快激光亦被称为“冷加工”,在在工业微加工、科研应用、精准医疗、航空航天、增材制造等应用领域表现出色。

超快激光器行业发展迅速。

随着消费电子、新型显示、生物医疗、3D 打印、高端装备等新应用的发展,对于激光加工精细度要求越来越高,超快激光已经成为精密加工的重要方向。

根据《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2015年到2020年国产皮飞秒超快激光器出货量由40台增长至2100 台,2015-2019 年我国超快激光器市场规模由 2.9 亿元增长至 24.5 亿元。

根据 Laser Focus World 数据,2019 年全球超快激光器市场规模为 1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8%,占全球激光器市场规 模的比重为 10.6%。

超快激光的发展前景良好,国内多个企业均进行了布局。

大族激光于 2015 年自主研发皮秒激光器并实现量产,此后持续加强对于超快激光、超短波光源的研发和量产;华工科技、锐科激光、德龙激光等通过子公司也在超快激光器进行了布局,此外超快激光领域还有英诺激光、安扬激光、凯普林激光等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

根据 Ofweek 数据,截止 2018 年底,我国共有规模以上超快激光器研发、生产企业 35 家(不包括科研机构、已注销或非正常运营企业)。

(四)半导体激光器:发展前景广阔

半导体激光器工作原理:半导体激光器是指以半导体材料为工作介质的激光器,采用半导体 芯片制造工艺,以电激励源方式,以半导体材料为增益介质,将注入电流的电能激发,从而实现谐振放大选模输出激光。

其增益介质与衬底主要为掺杂 III-V 族化合物的半导体材料,如 GaAs (砷化镓)、InP(磷化铟)等。半导体激光器分为边发射和面发射两种。

根据谐振腔制造工艺的不同,半导体激光芯片分为边发射激光芯片(EEL)和面发射激光芯片(VCSEL)。

边发射激光芯片是在芯片的两侧镀光学膜形成谐振腔,沿平行于衬底表面发射激光,而面发射激光芯片是在芯片的上下两面镀光学膜,形成谐振腔,由于光学谐振腔与衬底垂直,能够实现垂直于芯片表面发射激光。

面发射激光芯片有低阈值电流、稳定单波长工作、可高频调制、容易二维集成、没有腔面阈值损伤、制造成本低等优点,但输出功率及电光效率较边发射激光芯片低。

半导体激光器特点及应用。

半导体激光器优缺点十分明显:优点是体积小、结构简单、光电转换效率高、寿命较长、易于调制等,缺点是输出光束质量差、光束发散角大、光斑不对称、受到带间辐射的影响导致光谱纯度差、工艺制备难度高等。

半导体激光器可作为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的泵浦源,也可作为直接使用其输出激光的直接半导体激光器,在能量光子、信息光子、显示光子均有广泛应用。

半导体激光器已成为光电行业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2020 年全球市场规模为 67.24 亿 美元。

随着半导体激光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突破,半导体激光器产品质量、波长范围和输出功率正在迅速提高,同时在直接半导体激光加工应用以及中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差异需求的推动下,具有中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半导体激光器快速发展。

目前半导体激光器已应用到激光加工、3D 打印、激光雷达、生命科学与健康和红外照明与显示等领域方面,半导体激光器也成为光电行业中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

根据 Laser Market Research 数据,2015-2020 年全球半导体激光 器的市场规模由 41.75 亿美元增长至 67.24 亿美元,CAGR 约为 10.0%。

美国和欧洲的半导体激光行业起步较早,在技术上具备领先优势,半导体激光芯片及器件厂 商仍以国外企业为主,海外半导体激光器企业主要为上下游同时布局的一些巨头公司,包括贰陆集团、朗美通、IPG 光电等。国内主要企业为长光华芯、武汉锐晶、华光光电、炬光科技等。

四、运控系统:高功率领域国产化有望快速推进

运动控制系统是各类设备的大脑,软件是其核心。

运动控制系统的功能是根据控制程序,经计算机处理后,实时控制执行机构的动作。

运动控制系统由硬件和软件集成,硬件即工业控制板卡,包括主控单元、信号处理等部分,软件是控制算法,其中硬件是运动控制系统的载体,软件是核心,二者共同决定了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效率。

激光切割控制系统是运动控制在激光切割中的应用。

激光切割运动控制系统是运动控制在切割中的运用,位于激光产业中游,与激光器、机械部件等共同构成激光切割设备。

激光切割控制系统的作用是控制激光切割头运动轨迹以及与被切割物体之间的距离,可被运用于所有涉及金属材料切割的行业,并正逐步向非金属切割领域发展。

市场空间:我们根据以下假设对激光切割控制系统市场空间进行测算:

(1)假设中低功率激光切割设备销量按照 15%速度增长,因为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假设单价按照 2%速度下降;

(2)假设 2021-2025 年高功率切割设备市场规模增速为 50%、40%、35%、35%、35%,考虑到国产化快速推进,假设单价以 6%左右速度下降;

(3)根据测算,2025 年中低功率和高功率激光切割控制系统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10.41 亿元、28.04 亿元,总市场规模为 38.45 亿元。

中低功率领域已基本国产化,柏楚电子市占率超过 60%。

中低功率激光切割控制系统领域中,国产控制系统凭借良好的使用性能和综合性价比,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目前国内市场市占率前三的企业为柏楚电子、维宏股份、奥森迪科,合计市场占有率约为 90%,其中柏楚电子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60%。

高功率领域仍为国际厂商主导,国产化有望快速推进。

目前在高功率激光切割控制系统领域,国际厂商仍占据绝对优势,主要企业包括德国倍福、德国 PA、西门子等,柏楚电子在国内高功率激光切割控制系统的市占率超过 10%。

目前激光切割设备国产化程度已达到 80%-90%,国内设备厂商使用国产化系统的意愿较强,同时随着国内企业技术的快速进步,高功率领域有望复制中低功率领域的国产化之路,预计国产化将快速推进。

五、行业公司

(一)锐科激光:国产光纤激光器龙头,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1)随着国内企业技术不断提升,国产激光器品质逐步向国外先进水平靠拢,同时国内企业具备成本和服务的双重优势,国产化趋势下国内激光器企业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2)我们认为行业价格竞争趋缓,企业盈利能力将继续修复,主要有 2 点原因:

①国内企业具备成本优势,且降本空间更大;

②焊接等业务的非标准化从根本上避免了切割打标领域激烈的价格竞争,随着国内激光器企业焊接、清洗等非标业务的快速发展,预计行业整体价格竞争将趋于缓和。技术和产业链布局铸就锐科激光核心竞争力。

(1)公司研发团队优秀,三位行业“领军人才”持股管理有助于带领公司实现更好的发展;

2020 年公司多项技术取得突破,新产品大幅解决了行业应用痛点;

(2)产业链布局,一方面通过上游垂直整合,降本的同时提升公司产品性能;另一方面,前瞻性布局超快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布局行业未来潜在爆发点,助力公司长期发展。投资建议:预计 2021-2023 年公司收入分别为 31.54 亿元、41.03 亿元、53.41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38 亿元、7.28 亿元、9.23 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1.24 元、1.68 元、2.14 元。

(二)柏楚电子:激光切控系统龙头,产业拓展打开成长空间

国产激光切割系统龙头,业绩增速快,盈利能力强,现金流优质。

公司成立于 2007 年,2012 年切入激光切割控制系统,目前已成长为国产激光切割系统龙头。

在行业快速发展和国产化的双重驱动下,公司业绩快速增长,2016-2020 营收和归母净利润 CAGR 分别为+47.1%/+49.0%。

得益于行业特征以及公司较强的议价能力,公司盈利能力极强,2020 年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分 别为 81%、65%,同时公司现金流优质,具备较强的内生发展动力。

高功率切控系统国产化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目前中低功率激光切割系统已基本国产化,公司 市场占有率超过 60%,而高功率领域仍主要由国外企业占据,基于以下几点原因,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复制中低功率的发展路径,实现高功率领域的国产化:

(1)目前我国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国产化程度已达到 80%-90%,国产厂商使用国产系统的意愿较强;

(2)国产产品价格更低,同时具备本土的服务优势,公司已覆盖 400 多家行业主要的激光设备商,并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3)公司是唯一掌握切割过程五大技术的企业,大幅提升了切割加工的便捷性,在应用层面强于海外企业;

(4)随着公司募投项目的推进,高功率国产化有望快速推进,从而推动业绩快速增长。

产业拓展下,公司持续成长可期。

(1)布局超快激光,有望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

超快激光已成为精密加工的重要方向,根据《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的统计,2015 年到 2020 年我国超快激光器市场规模由 2.9 亿元增长至 27 亿元,公司在超快激光领域已形成较强的竞争力,随着募投项目推进,超快激光有望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

(2)拓展激光切割头,从软件向硬件延伸:

激光切割头是激光切割机三大主件之一,公司拓展激光切割头一方面可以加强控制系统与切割头之间的适配性,从而提升切割效果,另一方面也可提供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

(3)拓展智能焊接机器人,打开公司成长空间:

焊接为切割后道工序且底层技术相通,公司具备产业拓展的技术基础。钢结构焊接市场空间大,并且焊工短缺下智能焊接机器人需求十分旺盛,智能焊接机器人将彻底打开公司成长空间。

预计 2021-2023 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为 9.00 亿元、13.91 亿元、19.81 亿元,归 母净利润为 5.72 亿元、8.32 亿元、11.57 亿元,每股收益为 5.72 元、8.32 元、11.57 元。

六、风险提示

(1)行业景气度不佳导致需求增长不及预期;

(2)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带来风险;

(3)价格竞争激烈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4)国产化进度不及预期。

报告出品方::金华证券  转载自:吴营昆I营销管理


来源 : 转载自吴营昆I营销管理 作者: 金华证券 发布时间 : 2021-10-14

华工科技Q3业绩大增,加码新领域布局冲刺“全年精彩”

随着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激光企业不仅要“把握当下”,更要“布局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在下半场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增长。

10月12日晚,华工科技第三季度财报出炉。同时,激光制造网小编获悉有关华工科技两则消息:一是拟对子公司深圳华工激光增资1.8亿元并更名为深圳华工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二是拟发起设立一支创投基金,专注于光电子领域,重点围绕能量激光、信息激光、传感器产业链上下游挖掘投资机会。

华工科技收获Q3业绩大增的同时,在消费锂电、太阳能光伏、动力电池、光电子等领域的业务布局和资源投入,全力以赴冲刺“全年精彩”。


Q3业绩大增,净利润上涨211.73%

10月12日晚,华工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三季度营收27.29亿元,同比增长54.55%;第三季度净利润4.52亿元,同比增长211.73%;扣非后净利润3.27亿元,同比增长144.85%。

公告显示,前三季度华工科技累计实现营收73.68亿元,同比增长63.37%,实现净利润8.01亿元,同比增长64.69%。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华工科技此前预告表示:第一,随着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5G应用场景纵深推广、传统产业智能制造全面提速,今年公司紧抓市场机遇,依托关键技术积累,聚集多维资源要素,加快创新产品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三大主要业务的订单和发货均实现大幅增长。

第二,华工科技持续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海外客户订单增长较快。

第三,华工科技募投项目建成投产,制造交付能力显著提升,产品交付提速。

第四,今年第三季度,华工科技按权益法核算的联营企业华工创投预计实现净利润约4.2亿元-4.6亿元,增加公司对联营企业投资收益约1.36亿元-1.5亿元。

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未来园区)一派繁忙景象


拟对子公司深圳华工激光增资1.8亿元并更名

深圳华工激光设备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华工激光”)成立于2011年8月6日,由华工科技全资子公司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控股。深圳华工激光聚焦行业龙头客户,在消费类锂电池制造领域,将激光焊接技术与自动化、智能系统结合起来,打造了一整套激光加工解决方案及相关配套设施,在新能源特别是消费类锂电行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也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具备成熟的产品技术和客户资源。

10月12日晚,华工科技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支持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华工激光在消费锂电、太阳能光伏、动力电池等方面的业务布局和资源投入,同意对深圳华工激光增资1.8亿元并更名为深圳华工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公告显示,本次增资事项是基于公司发展规划需要,符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有助于深圳华工激光的稳定经营和中长期发展。


拟设立创投基金,专注于光电子领域投资

另据消息,12日晚间华工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武汉华工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华工投资”)、全资孙公司武汉华工瑞源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华工瑞源”)拟发起设立一支聚焦光电子、ICT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投基金——武汉华工瑞源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名称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名称为准)。

该基金首期设立1.63亿,总规模不超过2.5亿元。基金专注于光电子领域,重点围绕能量激光、信息激光、传感器产业链上下游挖掘投资机会。投资阶段以成长期项目为主,同时关注流动性相对较高的成熟期项目。

公告称,本次投资有利于发挥基金属性优势,整合多方战略投资人、政府资金及社会资本等,放大投资效能,围绕“三新两化”、通过产业链生态布局,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延伸产业链,促进公司内生式与外延式增长,实现业务增长与资本增值的双价值输出。

来源:激光制造网 编辑:钟鸣


发布时间 : 2021-10-13

江苏亮点光电成功研制小于60g人眼安全微小型激光测距机

人眼安全微小型测距机作为光电探测系统的核心传感器,可为系统提供准确的目标距离信息,为系统的任务执行提供先决条件。该型产品是江苏亮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国内小型光电系统需求,分析其共性需求,确定技术指标、自主立项研制。在技术指标设计方面,亮点光电的研发团队突破了微型抗失谐精密光机一体化设计、微小型收发光学设计、高灵敏度接收、精密光机装调等关键技术,并加速样机迭代优化,实现了产品的成功研制。


该型激光测距机具有体积小、性能高的特点。

主要特点如下:

1、战场环境适应性强。该型产品工作在1.5微米波段,具有较强的大气穿透能力;

2、测距能力优良。大目标测距能力达到5km以上,NATO目标测距能力达到3km以上;

3、体积小、重量轻,适合多平台搭载。该型产品重量小于60g,适应单兵、无人车、无人机等多种有人及无人智能平台搭载;

4、产品环境适应性强。该型产品已经通过高低温、冲击、振动等环境试验,产品可在复杂、苛刻的环境使用;

5、全国产化设计,核心电路芯片及激光器件实现全国产化设计生产,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激光测距机主要功能及性能技术指标


01功能指标

1)具有单次测距和连续测距功能;

2)具有距离选通、前后目标指示功能;

3)具有产品自检功能。


02技术参数

1)波长:1535nm;

2)激光发散角:≤0.5mrad;

3)连续测距频率:1~10Hz;

4)测距精度:≤±2m(RMS);

5)通视条件下能见度不低于6km,对车辆(2.3m×2.3m 目标,漫反射率≥0.3,湿度≤80%)测距距离≥3km;

6)大目标测距能力:≥5km;

7)最小测程:≤20m;

8)准测率:≥98%;

9)测距分辨率:≤20m(目标);

10)重量:≤60g;

11)包络尺寸:≤51.5mm×26mm×41.5mm。


03电气特性

1)电源适应性:DC9V~16V;

2)通信接口:RS422通信、波特率115200bps;

3)功耗:峰值功耗≤5W;工作功耗≤1.5W(@1hz工作频率);


04环境适应性

1)温度适应性

A.工作温度:-40℃~+65℃;

B.储存温度:-50℃~+70℃;


05振动

振动及加速度通过GJB 150.16A-2009中关于组合轮式车辆、螺旋桨飞机振动环境试验及冲击试验。

                         

经过多年发展,江苏亮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国内光电应用、装备领域需求,努力开发核心产品、不断拓展产品谱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光电产品研发条件和高水平的研发队伍。目前公司人才队伍结构合理、拥有一支具备光、机、电、算分工明细、经验丰富的研发队伍,研发人员均具有较强的光电从业背景及航空、航天产品研发经验。江苏亮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将瞄准用户需求,继续开发新的光电核心产品,提升产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成为光电传感器一流供应商不断努力。

来源:亮点光电


发布时间 : 2021-10-12

LMN 2021世界激光制造大会在深圳圆满落幕,助推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期三天的LMN 2021世界激光制造大会(以下简称:激光大会)于9月29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圆满落幕。以“赋能智造,光耀未来”为主题的本届大会得到了国内外激光行业同仁的广泛关注,在全体大会和三场平行论坛上迎来千名听众,聚焦“千亿”激光市场。

本届激光大会作为2021华南国际工业博览会的重要活动,还与第十届五洲工业发展论坛、ELEXCON深圳国际电子展暨嵌入式系统展联动举办,为与会者创造更多附加值。

同时,在“硬核”的嘉宾阵容上,首日的全体大会由北方激光研究院(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浟教授主持。广东省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和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链长”袁宝成、2018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哈﹒莫罗、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滇元、美国工程院院士Connie Chang-Hasnain、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起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Yury Kulchin、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周木堂、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曾德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副主任沙新华、深圳市宝安区政协副主席高瞻以及来自海内外各企业代表、科研院所、高校激光精英和媒体等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出席论坛。



激光市场未来可期

珠三角激光产业群的重心在深圳。深圳拥有大族激光、光韵达、联赢激光、创鑫激光、杰普特光电等众多业内知名企业,涉及的激光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深圳有着其他区域难以匹敌的优势。

激光大会的负责人表示,激光技术是未来市场的宠儿。尽管如今规模并不大,但所有人都在期待它的未来。加之,目前国家政策也以鼓励和支持激光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为主。毕竟,以激光技术为依托,支撑起了智能制造、航天科工、生物医疗、材料结构等众多支柱产业。

正如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在大会举办期间表示,随着激光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不断推进,高新技术的不断深入,深圳激光产业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黄金发展期。

在此背景下,扎根于深圳的LMN世界激光制造大会也将继续发挥其核心优势,以应用驱动市场,助推激光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全球光电大咖

共探行业发展方向

相较往年,本次大会的国际性和专业性更为突出。演讲嘉宾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Connie Chang-Hasnain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Yury Kulchin教授、德国汉诺威激光中心执行董事Stefan Kaierle教授、瑞士光电联合会创始人之一Beat Neuenschwander教授、日本光学学会理事石井勝弘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激光先进制造研究院姚建华教授在内的50余位光电大咖,分享了关于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增材制造、复合制造、激光焊接、半导体高效加工、固体超快激光器、光子学未来研究方向等热点议题,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高水准的激光专业知识盛宴。

浙江工业大学激光先进制造研究院院长姚建华教授在报告中指明了激光研究和未来发展方向:基础研究中应深入宏微纳跨尺度及物理/化学/生物效应等交叉领域研究,技术层面上则应向敏捷化、通用化、定制化、绿色化、服务化和智能化发展。德国汉诺威激光中心执行董事Stefan Kaierle则在演讲中分享了关于未来如何制造下一代光学器件的新见解,例如:使用3D打印制造完整的光学激光器和系统;将激光作为一种多功能工具以减少除草剂的使用;以及将光子学用于探索太空,最终建造月球村或在火星上寻找生命。

本次大会的海外嘉宾虽然受限只能进行在线演讲,但大会现场的气氛依然十分活跃。在每一场演讲结束后,听众纷纷就报告中的细节与演讲嘉宾展开热烈的“隔空”讨论,并表示受益匪浅。会后,听众们一致赞许报告的内容非常经典且具有前瞻性,并感谢主办方给与了宝贵的机会,让听众能聆听激光界全球大师们的演讲。


同期“深圳激光展”

构建激光行业大平台

LMN世界激光制造大会的同期品牌展会——深圳国际激光与智能装备、光电技术博览会(简称:深圳激光展)目前已成长为华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激光、光电行业展会之一。在今年的展会现场,包括大族、锐科、创鑫、瑞铁、邦德、盛雄、嘉泰、海目星、联赢、热刺、凯普林、金橙子、英诺、长光华芯、大族思特、光韵达、金威刻、天弘、领创、鑫全利、银湖、国志、光惠、中久大光、艾贝特、泰德、铭镭、瑞波光电、镭麦、科霖、欧斯普瑞、汉威、睿达、青虹、韵腾、中大力德、智博泰克、盛镭、万顺兴、飞越、鼎鑫盛、华瀚、兴弘、福美够、特域机电、普华环保、彩煌热电、致凯捷、锦帛方、东下田、激志、今朝、超强伟业、东露阳、星纳特、新代、金保、德中、立陶宛Optoman等在内的170多家国内外知名激光企业悉数登场,多维度地向观众展示了激光技术在汽车、3C电子、集成电路、半导体、通信、医疗、能源等行业领域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深圳激光展新增了精密加工与工业互联网集群展区,更多地呈现激光技术融入智能制造的场景案例。比如,中城智能硬件加速器别出心裁地在展会现场通过拆解特斯拉Model 3新能源汽车,展示无人驾驶汽车是地面顶级的移动智能硬件,帮助供应链合作伙伴了解人工、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的集大成应用,现场精彩纷呈的展示吸引了众多拥趸。论坛与展会并行搭建的激光行业大平台,让观众真正达成“贸易+交流+学习”的一站式体验,而大会听众也与展会参展商共同形成了万人级的有效供需市场。

代表着“Laser Manufacturing Network”的LMN世界激光制造大会,致力于搭建属于全球激光人的互联平台,连接业内关键人物和重要资源,连接富有创造力的思维火花。LMN 2022世界激光制造大会将于2022年6月7-9日在深圳召开。关注LMN世界激光制造大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观看本次大会直播回放。

来源:LMN世界激光制造大会


发布时间 : 2021-09-30

收购百年光学企业后,这家欧洲半导体巨头重仓自动驾驶

今年 3 月,世界排名前列的半导体公司艾迈斯半导体与拥有百年发展历史的光学公司欧司朗正式合并,全球半导体并购史又添一笔。

如今距离两家公司正式合并已有半年之后,拥有超过110年发展历史的艾迈斯欧司朗集团战略和业务有何变化?在第 23 届国际光博会上,艾迈斯欧司朗召开了合并元年的第一个媒体见面会,从第一现场了解到关于艾迈斯欧司朗合并之后的详尽的战略与市场规划。


传感、光源和可视化三大技术核心,

覆盖所有行业应用

艾迈斯欧司朗集团大中华及亚太高级副总裁陈平路首先介绍了集团的发展愿景:致力成为全球无可争议的光学解决方案全球领导者。

“‘无可争议’是从光学和半导体两个角度来看,整个行业中,将光学和半导体两个元素加在一起并沿着这一技术路线和平台向前演进的企业数量稀少,”陈平路解释道。

艾迈斯欧司朗集团正是光学和半导体的结合体。此前艾迈斯半导体在传感器和可视化方面实力强劲,是业内最早推出3D人脸识别解锁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欧司朗的光源技术则覆盖各行各业。合并后的公司结合两家公司的技术强项,将传感、光源和可视化作为新公司的三大核心技术平台。

“我们希望构建一个 1+1 大于 2 的体系,因此基于三个核心技术平台,演变出几大类产品,并延伸覆盖几乎所有行业应用,”陈平路表示。“这次展会上,几乎所有的客户和厂商的产品都将用到我们的技术、软件和算法。”

据艾迈斯欧司朗官方介绍,新公司构建了一套领先的光学解决方案产品组合,包括发射器、光学元器件加微型模型、探测器、集成电路加算法等核心器件和解决方案,能够为自动驾驶、智慧成熟、智能家居以及数字化城市等领域提供核心的技术支持。


自动驾驶实力增强,

传感和光源成核心竞争力

具体到应用领域,消费电子、汽车、工业和医疗都成为艾迈斯欧司朗的主战场。值得一提的是,合并之后的公司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实力得以提升,成为业内唯一一家有能力同时提供两种激光雷达技术的公司。

艾迈斯欧司朗同时拥有的两种激光雷达技术分别是 EEL 边发射激光器和 VCSEL 面发射激光器,前者的激光沿着平行于衬底表面发出,后者出光方向垂直于衬底表面。其中, VCSEL 易于实现大规模集成阵列及光电集成,不过工艺复杂且比EEL发射功率低。

此前,欧司朗的EEL方案成为全球首个成功进入国内自动驾驶主流品牌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国内领先的汽车 OEM 大部分都采用基于艾迈斯半导体 VCSEL 的激光雷达。合并之后,两家公司在汽车领域强强联合。

艾迈斯欧司朗集团大中华区及亚太区应用中心高级总监冷剑青也表示,两家公司合并之后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传感和光源技术上,用在汽车领域的激光雷达就是最好的例证。

冷剑青同时表示,近期艾迈斯欧司朗将发布一款低温漂的产品以控制 VCSEL 的温度。“激光雷达是大功率器件,温度范围需要控制好,否则会影响解决和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艾迈斯欧司朗近期将发布一款低温漂产品,其温度特性与 VCSEL 指标基本一致,既能解决低温漂问题,又能保持高功率。”

此外,艾迈斯欧司朗还能在汽车领域的细分市场占有独到优势,例如位置传感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以及照明等。

除了汽车领域的强强联合,工业领域也将是艾迈斯欧司朗合并其光源和传感技术的重点。

在消费电子领域,艾迈斯欧司朗依然看中3D身份识别和支付,作为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提供全套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艾迈斯欧司朗能够提供包括结构光和主动立体视觉在内的三大主流人脸识别方案。

屏幕的显示管理和光谱器也是新公司将持续深耕的重点。光博会上,艾迈斯欧司朗的工作人员在展台上展示了其屏幕显示管理技术,可以观察到手机屏幕的显示亮度和色调可以自动根据环境光的改变而改变,这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手机行业多年,近几年的智能手机几乎都拥有这一功能。

“公司在医学领域的市场没有汽车和消费领域大,但这一领域我们做得非常专和精,特别是在尖端的 CT 成像方面同中国客户的合作,艾迈斯欧司朗的 UV-C 光电转化效率可达 6% ,是业界平均效率的两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冷剑青说道。


VR 也是重中之重,

有光学声学结合计划

此次见面会上,除了战略业务的更新调整,艾迈斯欧司朗还透露了一些未来发展的战略细节。

对于最近火热的 AR 领域,陈平路表示,AR 行业涉及的产品众多,艾迈斯欧司朗拥有包括眼球追踪系统和其他传感器产品,同时拥有各种光源技术。“AR也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会和行业伙伴一起合作,往这个方向发展。”

在光学和声学的结合方面,艾迈斯欧司朗已经在内部探讨其技术融合,认为光学和声音的回放以及声音的采集都有结合机会,声音的采集和光学的传感结合机会将更大,不过目前相关产品尚未宣布,不便于透露更多信息。

来源:雷锋网


发布时间 : 2021-09-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