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协会
首页 > 媒体报导

科技日报:“ALAT亚洲激光技术论坛”即将开启

科技日报讯(杞人肖平)5月8日—9日,亚洲最大的激光盛会“ALAT2015第九届亚洲(深圳)国际激光应用技术论坛”将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该论坛以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激光应用为主线,重点围绕中国南部激光产业应用需求,以精密、高效、柔性、成套,绿色为方向。深入分析激光及3D打印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广东省及深圳地区激光产业链科技创新献计献策。
        届时,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焊接所、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激光加工研究中心、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大学激光技术研究所、浙江省高端激光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激光加工中心、中科院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温州市激光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等几十家激光知名研究院校的教授专家前来演讲报告,海内外知名激光企业将云集深圳展示最新激光加工装备和技术。会议还将邀请富士康科技集团、比亚迪、长城开发、美的集团、海信科龙、中兴、康佳、华为等知名采购商前来参会,众多国际品牌企业、海外知名人士与现场演讲嘉宾以及供应商们一道打造优秀的应用技术平台。

原文链接:http://www.wokeji.com/jbsj/seb/201504/t20150424_1088503.shtml

发布时间 : 2017-11-24

广东科技报:亚洲激光先进制造展将在深举行

本报讯(记者  毛永彬  通讯员  刘绵柳)日前,第九届亚洲(深圳)激光先进制造展及激光应用论坛媒体见面会在深圳国汇大酒店盐田厅举行。展会主办方宣布,第九届亚洲激光先进制造展将于2015年5月7日至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7号馆举行。

将上演3D打印时尚秀

据悉,亚洲激光先进制造展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本届展会参展企业有近百家,展会包含生产及工业自动化区、激光微细加工区、金属加工区、激光前瞻区及3D打印区等五大主题展览。其中,合约参展商包含国内外激光产业链中的多家著名企业,诸如通快、IPG、Laserline、大族、光韵达等。

展会期间,将上演独树一帜的中国3D打印时尚秀。本次时尚秀负责人深圳市3D打印创新和标准联盟副主席姚彩虹介绍说,本次3D打印表演由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与深圳光韵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届时十六位模特将在T形舞台上结合最新时尚元素,绘声绘色展示各种各样的3D打印产品。这场视听盛宴将成为本届展会的重头戏之一,极具看点。

“工业4.0”议题引人注目

本届展会将同期举办第九届亚洲激光应用技术论坛。会上,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院长张庆茂介绍本届论坛的有关情况。论坛将以“激光技术开启工业制造新时代”为主题,以激光应用为主线,重点围绕中国南部激光产业应用需求,以精密、高效、柔性、成套、绿色为方向,深入分析激光及3D打印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广东省及深圳地区激光产业链科技创新献计献策。

据介绍,中国装备智能化与工业4.0技术大会将是本届论坛中的重中之重,会议将紧密围绕工业4.0模式与前景、机器人应用及发展前景、柔性自动化解决方案、数字化/智能化工厂、低成本自动化技术、半自动化升级及改造、功能性工业软件、自动化工业控制系统、机器视觉系统、智能生产中的传感网络与量测系统、传感器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传感器技术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智能物流/物联网、传感器应用解决方案及物联网等主题,分析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全面揭开工业4.0的神密面纱。

原文链接:http://www.cnepaper.com/gdkjb/html/2015-04/24/content_4_3.html

发布时间 : 2017-11-24

证券时报网:第九届亚洲激光先进制造展光彩绽放深圳

五月是一个万物葱茏,阳光明媚的黄金时节,处处洋溢着开拓创新精神的改革开放前沿窗口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再次迎来了一场非同寻常的专业盛会,第九届亚洲激光先进制造展将于2015年5月7日至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7号馆光彩绽放!

亚洲激光先进制造展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今年80%以上是来自全球各个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用户、工程师、采购商、科研人员等。亚洲激光先进制造展致力于给众多激光行业及相关企业带来广阔的商机,为国内外特别是亚太地区激光设备与器件制造商以及终端用户搭建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中国乃至亚洲的激光加工应用技术发展和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第九届亚洲激光先进制造展包含以下五大主题展览:生产及工业自动化区、激光微细加工区、金属加工区、激光前瞻区及3D打印区,合约参展商包含国内外激光产业链中的多家著名企业。

另外,本届亚洲激光先进制造展同期将举办第九届亚洲激光应用技术论坛,本届论坛以“激光技术开启工业制造新时代”为主题,以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激光应用为主线,重点围绕中国南部激光产业应用需求。以精密、高效、柔性、成套,绿色为方向。深入分析激光及3D打印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广东省及深圳地区激光产业链科技创新献计献策。

论坛包含以下六大主题会议:超快激光与微细加工技术大会;第三届亚洲3D打印(增材制造)及高机能材料应用技术论坛;中国装备智能化与工业4.0技术大会;高功率激光金属切焊应用技术大会;激光再制造技术大会;光电子与激光器前沿技术大会。

中国装备智能化与工业4.0技术大会本届论坛中的重中之重,会议将紧密围绕工业4.0模式与前景、机器人应用及发展前景、柔性自动化解决方案、数字化/智能化工厂、低成本自动化技术、半自动化升级及改造、功能性工业软件、自动化工业控制系统、机器视觉系统、智能生产中的传感网络与量测系统、传感器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传感器技术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智能物流/物联网、传感器应用解决方案及物联网等主题,认真分析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文章链接:http://www.stcn.com/2015/0420/12183087.shtml

发布时间 : 2017-11-24

学界呼吁政府大力打造“深圳光谷”

 在激光应用领域,广东可谓全国的龙头,而深圳从事激光产品设计、生产、研发、销售的成熟企业又占广东省总数80%以上。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作为全国激光应用高地,深圳激光产业升级面临着一个难题—不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成为企业加快发展的瓶颈。如何用好激光这把“快刀”?学界呼吁政府打造“深圳光谷”,做好“企业做不好的事情”,吸引更多人才集聚,磨好激光“快刀”。

图为高交会上的激光展示。 

深圳成全国激光应用高地

深圳的激光产业发展如何?近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秘书长邵火,这家省字号的协会去年年底落户在深圳南山区。问到为何会选择落户深圳,邵火玩笑式地跟记者说这是在“跑报废了几辆车”之后的选择。

“珠三角有大量高科技代加工企业,他们对激光加工的需求使得广东成为全国最大的激光应用市场。”邵火表示,选择深圳的重要原因是包容的氛围,当然也与产业基础有关。深圳工业制造及电子制造业发达,需要大量用到激光进行焊接、切割和打孔、打标,因此激光应用市场巨大。同时深圳IT业发达,激光设备需要和电脑、软件相结合、需要电脑控制,深圳还具备产业配套齐全的优势。

根据该协会提供给记者的数据,目前深圳从事激光产品设计、生产、研发、销售的成熟企业约100家左右,占广东省总数80%以上,再加上激光加工站和激光销售代理的数量,则可能是这一数字的三倍或以上。产值方面,2012年广东省激光器件与加工设备产值仅约100亿元,但激光加工及激光制品产值达到260亿元以上,在全国范围内占全行业的25%以上,在激光应用领域排在全国第一位。

整体解决方案难倒工程师

从激光用来剪裁牛仔裤中,邵火读到的关键点是:以激光为技术基础的整体解决方案。 而不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恰恰又是激光企业目前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在邵火看来,激光加工业是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激光产品产业链上看,我国激光企业及产品处于产业链某一个环节或零部件,缺乏整体解决方案及技术集成,附加值低。邵火认为,激光的使用已经不仅仅是能简单地给客户切什么、焊什么,需求的是利用激光能够改变材料表面或者实现某些功能。

“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可以直接告诉客户,这部件或原材料从那头进去这边出来,合格产品就可以完成。”邵火指出,国内众多的激光企业还停留在仅为客户提供激光器的阶段,无法将激光加工器与自动化配合起来,为应用方提供一套整体解决方案。邵火认为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懂得用这套设备的人要懂光、机、电,通俗地说,学机械系的还要有物理系的知识,这对工程师的要求更高了。

打造深圳“光谷”助推产业升级

在解决激光工程师被难倒问题方面,学界有何建议?就此,记者采访了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徐平。

“我们三个本科专业对口深圳激光产业,就业率很高。深圳企业也很重视和高校的技术合作,我们学生的实习基地都在深圳著名企业里。” 在深圳大学校园里,徐平告诉记者深南大道对面的大族激光公司就是他们学生的实习基地之一。

徐平认为,深圳激光产业发展有强劲的市场需求,大大小小的企业这十来年得到“野蛮式”的生长。他认为,深圳不缺产业基础,也不缺龙头企业,缺的是一张深圳“光谷”的名片,或者说,政府层面还没有更好地意识到激光这种技术手段正在变成一种重要的生产手段,深圳需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没有生产手段,产品设计得出来但做不出来。”

为了帮助产业升级,温州等地建造了自己的激光产业园,武汉、广州等陆续提出了“光谷”的口号,在产业发展规划上提前布局。在徐平看来,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深圳激光产业发展最大特色是市场应用需求强劲,企业有动力加大人才引进和科研投入。但从政府的角度去叫响“光谷”的口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做企业做不了的事”,对产业发展非常有利。

徐平认为,光学是深圳大学的龙头学科,在华南地区有第一个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此外,国内知名高校在深圳落户研究生院,都有相应光学研究院。在研究领域,深圳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差距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加上深圳的产业优势,深圳有实力叫出“光谷”的名号来。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徐平认为建设“光谷”与深圳市目前倡导的绿色、低碳发展是高度吻合的。机械加工的年代造成的耗材、耗电、耗时和水污染的问题,在激光加工技术逐日推广的当下,已经变得不是问题。因此,深圳叫响“光谷”名号将有利于助推深圳产业升级。

发布时间 : 2017-11-24

科技日报:让我国激光产业定向发光

普通光源是向四面八方发光,而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天生就是朝一个方向射出,光束的发散度极小,大约只有0.001弧度,接近平行。1962年,人类第一次使用激光照射月球,地球离月球的距离约38万公里,但激光在月球表面的光斑只有不到两公里。 

武汉是我国三大激光技术研究开发基地之一,其产业的核心地带——光谷,已经形成了以工业激光、医疗激光、光学元器件等为主体的能量光电子企业群,这里不仅有像华中科技大学这样在激光学术领域的领军高校,还有像华工科技这样在激光应用行业的领军企业,更有以本地核心行业力量为主,集结全国优秀资源的“”。这不单是国家激光产业发展的标杆,更是世界同行业领域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走进光谷的激光产业基地内,大大小小的激光加工产品琳琅满目,小到烟酒包装上的防伪激光码、有机牛奶的可追溯激光标签,大到机械制造装备、汽车模具,应有尽有,销售额占全国市场总销售额的50%。可在带领激光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走过初创阶段的华工科技董事兼总经理闵大勇看来,我国的激光加工产业还可以走得更远。

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不断催生着新的业态,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型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将加速全球布局调整,科技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这一背景下的中国激光产业也步入了新的阶段,呈现出新应用、新模式、新格局特点,主要体现在:蓝宝石玻璃激光切割﹑太阳能电池激光钻孔、电子电路激光直接成型、激光3D打印等新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延伸;技术、产业跨界融合催生新的商业模式;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迅猛赶超一直领先的华中产业集群……

“不管是机遇还是挑战,可以预见到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将助推中国激光产业再续黄金十年。”闵大勇说。

引进“德国模式”,以应用需求牵引产业技术发展

不同于其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是,激光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仅集合了本产业内上下游的激光企业,还将需求单位纳入联盟中来,换句话说,就是“用户”也在联盟成员之列。

“因为激光加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技术与应用并非是‘鸡生蛋’或是‘蛋生鸡’的因果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交叉影响的。”闵大勇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

联盟成立之前,闵大勇跑去德国“取经”,到了以后他发现,其实我国的激光技术一点也不比德国差,而我国之所以在激光应用领域和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应用与技术很好地结合。

“激光技术的传统强国美国,是用强大的激光技术推动了产业的发展,‘这个技术只有我有,你想用只能来找我’,于是整个激光加工产业都被推动起来了;而德国恰好相反,他们的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工业非常强,市场强大的高端应用需求带动了激光加工行业的发展,于是后来居上。”闵大勇告诉记者,“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激光企业——德国通快(TRUMPF),正是通过汽车工业干起来的。”

经过大量的调研与分析,闵大勇觉得,我国的激光产业发展更适合“德国模式”,即利用应用带动技术,从而牵引整个激光加工产业得到发展。“因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市场应用的机会很多,这种优势甚至比德国强好多倍。如果我们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提升和赶超的速度会更快。”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联盟面向船舶制造、汽车、冶金、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力、工程机械、石油化工、新能源、电子工业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联合了国内制造业重点企业、激光加工装备优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相关组织和单位,在人才、技术、服务、资源、政策等方面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可持续的产学研用合作。”联盟秘书长唐霞辉表示,“目前已逐步为国内激光产业搭建了一个技术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不仅可以交流激光技术最新研究进展,我们还在不断探索着激光技术应用的前景。”

上下游联合研发,成就我国首个激光焊接白车身

“事实上,我们的激光加工技术是可以驾驭很多高精尖的产品需求的,一些企业也愿意用你的东西,但更多的时候,企业提供的只是一种‘买卖关系’:‘只要你能拿出来,工艺符合标准,还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可以购买’!可现实是,对于很多激光加工装备企业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应用方提供一个联合研发的机会,或者说‘试错’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客户的需求,拿出符合标准的产品。现在你连人家的标准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合格的工艺了。”闵大勇说。

但同时闵大勇对此也深表理解:“企业在产能方面存在压力,需要的是成熟的工艺和产品;另外在欧美发达国家,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非常完善,用户与技术供应方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对核心工艺的保护都会履行契约精神;除此之外,尽管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技术的创新,但研发是需要不断投入的,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的理念比起一些先进国家还有待加强。”

“但在联盟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种信任关系,情况就不同了。”闵大勇说。

他还为记者讲了一件事:在汽车制造过程的激光应用中,汽车白车身(指完成焊接但未涂装之前的车身)焊接难度最大,国内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直到几年前,联盟成员东风汽车与华工科技达成了联合研发的意向。

华工科技是全国第一个开设激光专业的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办企业,全程参与此事的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邵新宇曾表示,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华科大的激光、机械装备、材料等专属院校就与企业一起联手,准备跟国际巨头掰掰手腕。“因为从实验室传来的数据来看,我们是有信心做好的,并不输给任何一家外企。缺乏的只是一个机会。”他说。

经过不断的攻关,我国的技术团队在这场“硬碰硬”的角逐中最终胜出,结束了国外巨头在白车身焊接领域40多年的垄断。“这是国内首个激光焊接白车身!如今,我们在国内看到的标致508,它的车身焊接都是我们国人自己的技术。”闵大勇说。  

项目成功后,华工科技继续尝试与联盟成员中的上下游企业积极合作,“比如一些核心部件,像是光纤激光器等,我们仍然在使用进口产品。现在我们对技术应用的标准已经掌握了,就可以逐步去尝试用国产部件替代进口产品。”闵大勇说,“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我们需要集中力量,形成一股合力应对所有的问题、新的竞争格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闵大勇认为,从这个角度看,联盟应该着重关注两个重要的原则:首先是要真正形成合力,而不是脑袋进来,身子未进,也不是一个概念、一个命令,而是一种基于参与的各方都能获得好处,实现现实利益的协同。第二,参与的每一个单位都应该想一想“我能贡献什么样的价值,今天的竞争不再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联盟的各单位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但是只要每一个成员单位都能在所在的领域做到最好,走向世界先进和领先的地位,联盟的发展才有基础,激光产业迎接新一轮变革和挑战才有底气。

集合40家联盟成员,与立陶宛强强联手推进产业高端化

11月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光谷(武汉)国际激光峰会上,立陶宛激光产业联盟与中国国家激光加工技术创新联盟及武汉光谷激光学会三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行成“强强联手”。

“其实我们与立陶宛方面早在两年前就开始接洽,并在小范围内启动了科研项目合作,同时一直在探讨成立合资公司事宜。”闵大勇说,“随着激光加工产业不断高端化、精细化,并向着微加工等领域不断延伸,我们迫切地需要这种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不仅可以让我们从国外先进技术中汲取经验,还能让世界看到中国激光加工工业的强劲发展力。”

不过,他也同时坦言,如果没有联盟的力量,仅仅依靠单一的某个企业,很难形成国际间的合作,正所谓“众擎易举”,在集合了40家成员企业的力量后,联盟与立陶宛最终结缘。“此次签约,联盟最看重的就是立陶宛的超快激光器技术,并且双方均是在科研院所方面实力很强,均有一两家科技成果转化较强的实力企业。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这样的国际间合作并寻找具体的模式,共同探讨激光产业的未来。”

普通光源是向四面八方发光,而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天生就是朝一个方向射出,光束的发散度极小,大约只有0.001弧度,接近平行。1962年,人类第一次使用激光照射月球,地球离月球的距离约38万公里,但激光在月球表面的光斑只有不到两公里。

“激光承载人类的文明已走过很远的一段路,科技部批准试点联盟已经两年了,我们的工作想法和工作思路也更加清晰。最好的时期, 我们应有更佳的作为。未来,希望中国的激光加工产业能够厚积薄发,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发光、发热。”联盟理事长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说。

发布时间 : 2017-11-24

广州市长陈建华等领导视察中乌焊接研究院

9月2日上午广州市陈建华市长、王东副市长一行到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视察指导工作。邱显扬院长和刘敏副院长陪同陈建华市长一行参观了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的表面技术实验室和焊接中试车间,现场听取了科技人员的汇报。随后召开推进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广州市发展改革委潘建国主任、市规划局李明局长、市科信局马正勇局长、市科信局综合处朱东燕处长,该院周克崧院士、陈少纯副院长、陈兴龙副书记、陈志祥副院长、颜国荣副院长等领导和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邱显扬院长主持了座谈会,刘敏副院长简要汇报了我院的基本情况和中乌研究院建设的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设想。





在座谈会上,陈建华市长指出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是国家级、省市共建的重大创新平台,在现代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它的建设与广州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依托单位省工研院是我省工业领域最大的研究机构,也是广州市重要的研发平台。希望省工研院继续加大争取国家的支持力度,拓展与乌克兰科学院的合作,延伸中乌院科技成果产业化对广州经济社会的辐射。围绕省工研院未来发展和加快中乌院建设,陈建华市长重点强调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快成果产业化步伐,把中乌院建成快速集成转化乌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国际科技创新平台。陈市长强调:科技研发的目的在于应用,要重点加强应用研究,而开发应用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化的过程,依托省工研院建设中乌研究院就是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技术成果通过中试,加速孵化出去,形成产业化。省工研院六大研究板块都涉及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这完全符合珠三角转型升级的需求。广州市更看重的是省工研院转化成果和孵化产业的能力,市政府将全力支持解决省工研院产业孵化基地的用地问题。

二、市政府要为省工研院调结构、壮大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全面协调好市政府有关推进中乌院建设的各项事宜。建议对省工研本部院区进行好好谋划,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重点支持在院区建设人才公寓,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周转房问题,可以纳入保障房建设规划,尽快组织实施,由政府给予支持。把院区环境越建越漂亮,以此来振奋科技人员的士气,让他们充满希望,成为广州市的一个科技重地、广东的一个创新基地。

三、全面加大市财政对中乌院建设的支持力度。广州市要提升未来的综合竞争力,关键还是靠人才优势。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要为他们提供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省工研院有六大研究板块十多个专业领域,就能够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很多很好的平台,同时要解决住房、配偶落户、子女读书等配套问题,这些方面市政府要给予经费支持,以吸引更多更高层次国内国际人才落户广州。

四、进一步扩大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全面合作。陈市长强调:中乌院要以乌克兰巴顿焊接所合作为起步,还要扩大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以中乌院为载体,不断引进消化吸收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大量先进科研成果,使其成果为广州的战略转型升级服务。今后中乌院建设的面积、力度应更大些,市规划局要给予足够的空间支持它的发展。

最后,邱显扬院长表示,将落实好陈市长的指示精神,全力以赴做好技术应用开发工作,全面加快中乌院的建设,以中乌院为平台促进广州市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全面合作,为广州市经济社会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


发布时间 : 2017-11-24

东莞:5年100亿扶持新型研发机构 激光技术在列

日前,从东莞市科技局获悉,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现场会将于29日在东莞召开。该市计划在五年内投入100亿元扶持辖区内的新型研发机构,重点攻关5G通讯、燃料电池、裸眼3D等前沿技术。

据主办方介绍,目前东莞共建成了16个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包括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东莞上海大学纳米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清华东莞创新中心等。

据统计,目前这些研究院共申请专利1218件,其中发明专利614件,实用新型专利388件,外观设计专利216件。这些专利创造涉及到光电检测、智能机器人、LED、云计算技术、仿真技术、3D打印技术等40多个技术领域。

如东莞同济大学研究院正在开展的超材料军民整合创新研究和航空航天、未来4G/5G通讯技术,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启动的裸眼3D激光全息显示技术,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筹建的机器人开发中心(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引进的生物柴油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项目等,均瞄准未来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

据了解,今年3月,北大东莞光电研究院与东莞理工学院签署了合作建立该工程技术中心的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东莞光电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半导体照明技术、激光显示与加工技术等研究领域的课题展开研究攻关,助推东莞LED照明、高端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发展。

据悉,东莞市早在2006年就分布了《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文件和配套政策,在“十二五”期间还安排了10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近年来,广东率先涌现出一批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为典型代表的新兴科研组织,被称为“新型研发机构”。它具有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的新特征——无级别、无编制、无事业单位津贴,有多种投资主体和建设模式。东莞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是功能定位新、合作方式新、动作模式新、激励机制新、考核机制新。

发布时间 : 2017-11-24

南方日报:3D打印 “叫好不叫座”



利用3D打印技术做成的人偶。 鲁力 摄



3D打印引来关注。鲁力 摄



小伙子正在试验3D打印技术。 鲁力 摄

3D打印相关信息在2013年扑面而来,不少3D打印相关概念股“乘势”而上,过去两年中,“3D打印”已成为热门词汇。虽然对于3D打印,也有质疑声存在,但是3D打印这个概念本身却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和关注。

日前在深圳落幕的第八届亚洲(深圳)激光论坛上,不少企业带来了3D打印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3D打印无疑成为了现场最吸引眼球的部分。而此次论坛还专门开设了3D打印分论坛,业内专家就国内3D打印的发展现状、问题展开讨论。

专家认为,目前中国与美国、德国等3D打印发展领先的国家相比,3D打印发展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不论在技术研发还是产业化程度上,国内、国外均有明显差距;不少企业有跨界投身3D打印的兴趣,而资本的态度却相对审慎。

企业热情高,资本态度审慎

专家指出,与国内相比,代表国际水平的美国、德国等,3D打印技术的发展更加完善,不只是在技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化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就目前来看,全球已经上市的3D打印公司近几年趁着这股风得到飞速发展。

美国3D打印方面起步较早,全球两家巨头3D System、Stratasys都在美国,目前在消费级和工业级的3D打印领域都有良好表现,并且慢慢开始布局医疗、教育、玩具等民用领域。

即便如此,今年各家企业在股市上的表现却不乐观。记者发现,从今年年初至今,3D打印领军企业Stratasys公司的股价大幅跳水19%,另一家龙头企业3D System股价暴跌40%,押宝金属打印的ExOne下跌46%。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产业层面,风险投资(vc)、股权投资(PE)机构对于3D打印概念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2012年底,深创投从国内主要3D打印企业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实现了股权退出,这在业界只能算是个例。

深圳一位创投界人士告诉记者,3D打印产业目前在国际上仍属于“超级新兴”产业,尚未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而VC一般都是项目处于市场启动阶段才会大规模介入,而PE更是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才会介入,对于尚属于“超级新兴”的3D打印产业,目前表现出较大兴趣的大部分还是天使投资。

深圳华曙三维打印有限公司总经理龚清德认为,目前国内3D打印发展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我接触到有很多客户都对3D打印持观望状态,对于到底要不要采用3D打印犹豫不决。一方面怕错过这样的一个新事物,但也存在担心,怕投资失误。”

而与资本的审慎态度相比,企业投身3D打印产业的热情则显得十分高涨,也有不少企业跨界来“分一杯羹”。龚清德告诉记者,有很多原来做手板、模具、从事工业设计的相关企业进入3D打印行业。

“在深圳,投身3D打印产业链的企业中,以提供加工服务的居多。”在他看来,目前3D打印的应用模式还不是特别清晰,有不少投身3D打印产业的企业,其发展还仍停留在炒作概念阶段。

3D打印产业之路“步履蹒跚”

“国内的技术谈不上特别超前或是领先,但是国内主要的几个学校都各有自己的科研特色,而且在某些领域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为什么我国一些学校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从事3D打印,而产业还没发展起来呢?”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杨永强直言,目前中国无论在3D打印装备、材料还是应用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先进水平。

“在3D打印产业发展比较领先的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对3D打印这样的新技术在很多年前就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经费,而且他们的研发主体并不是国内的大学,更多的是一些比较有实力的企业。”杨永强认为,产学研结合不够以及国家对于3D打印的研发投入不够是制约3D打印发展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国内从事3D打印技术研发的主要为大学的研究单位,而企业则鲜有从事3D打印技术研发的。

“国内过多强调3D打印产业化,对于技术的研发好像没有兴趣,这就出现一个‘怪圈’,国内很多企业跨领域投入3D打印,倾向于购买现成的技术、现成的设备,而不愿意投入研发,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买国外的技术,买国外的设备,那么国内的产业化想要做起来也就很难了。”杨永强说。

走访论坛现场时,有不少3D打印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就3D打印的基础技术研究而言,中国与国际水平在他们看来其实相差不远,但将整个产业所涉及的材料、机械、数控、软件等诸领域集成起来做出一个商品时,差距的鸿沟就很明显了。

也有专家表示,国内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3D打印制造行业,上下游领域均存在空白。上游包括材料、建模系统、激光数控,下游领域则包括打印服务、网络平台、销售维护和资金支持等。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王运贑则认为,我国的3D打印事业虽然起步很早,但是许多人只重装备,轻视材料,使得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这突出表现在:几乎不能生产高档先进3D打印机,国产3D打印材料匮缺。“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王运贑说。

“打印材料供求单一,也制约了3D打印的商业化应用。目前,3D打印耗材以ABS塑料为主。国内研发的材料少,但国外进口的材料价格又昂贵。”龚清德说,目前不少3D打印材料都是和机器捆绑销售。由于缺乏原材料的统一标准,加大了产业链的形成难度。

3D打印的应用特征是小批量、多品种和个性化,这几乎决定了行业共性标准的建立是个极大的挑战。记者了解到,国内尚无针对3D打印材料或打印机本身的标准,同一个3D模型用不同的打印机生产出来的结果大不相同。打印机的形状各异,备件和配件兼容性差,极大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商用民用领域均存发展机会

“目前3D打印的概念被炒得有点过热。3D打印并不是什么都能做,3D打印无法替代传统制造工业,是一个很好补充。利用这个工具,使传统制造工艺得到进行优化。3D打印在小批量、结构复杂的制造方面有优势。而在工业设计方面,有些设计师很好的创意无法用传统工艺来实现。”虽然对3D打印概念需要“降降温”,龚清德仍旧看好3D打印未来的发展前景。#p#分页标题#e#

“在3D打印产业发展比较先进的欧美,已经拥有4000台左右工业级3D打印机,而国内还只有不到100台。国外已经有一些企业广泛采用3D打印手段做产品。”龚清德认为,国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他看来,现在国内的工业设计人员还没有3D打印思维,如果要更好推广3D打印,需要培养3D打印思维。“3D打印不是一个新技术,以前叫增材制造,工业设计师更多的还是传统制造工艺的模具思维,设计思维里面没有3D打印思维。他们用3D打印来做工业设计,反而会使成本增高。”

据了解,目前3D打印主要在军工、航天、医疗等领域用得比较多,3D打印民用领域匮乏,民用市场主要由一些小微企业主导。从A股市场来看,仅有4家与3D打印直接想关的企业,都集中在军工、航空、核电方面,民用领域鲜有人问津。

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李耀棠认为,3D打印最早应用于工业领域,随着技术的完善和发展,适用的领域在不断扩大。伴随着“个人制造”的兴起,个人3D打印市场即将成为下一个市场热点。

他预计,3D打印机在个人消费和个性化制造领域的应用,预计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而著名咨询研究机构Gartner的研究报告则表明,2014年1万美元以下的3D打印机,全球预期出货量将比2013年增长75%,2015年可望再翻一番。

业内人士则认为,3D打印真正走进家庭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虽然只需要花上千元甚至几百元就可以买一台桌面级3D打印设备,但国内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意愿还没有培养起来。此外,3D打印耗材比较贵,打印一个玩具成本可能高达几百、上千元,市场承受能力还有待检验。

在杨永强看来,要把国内3D产业化做好,是要“补课”的,就是说研发方面要投入。“3D打印是一项由很多现金技术集成的制造方法,它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一个技术领域,如果说要把它做成一个产业,那也应该要在资金、技术、人才上做更多的投入,这样才能把这个产业化的工作做好。”杨永强说。

杨永强认为,在发展3D打印产业上,珠三角特别是深圳有优势。龚清德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深圳本身是科技创新,研发机构多,很多需要做模具的企业的服务,3D打印可降低研发成本,用广泛运用前景。

“深圳有不少企业转型做智能设备,做一套模具成本大概三千到五千元,而用3D打印来做则只需三百到五百元,开发成本大大降低。”龚清德说。

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涛则认为,3D打印服务今后将是3D打印产业链中较有前景的一环。“早期的3D打印服务商都是一些较小的企业,他们采购一些3D打印设备为周边客户提供一些样件制作,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客户对服务商在交货期、质量控制、合同管理、成本和外延服务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所接触的深圳3D打印服务商发展势头都不错,有一家深圳企业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发展起来,目前每个月有三四十万营业额,分公司开到了苏州。”龚清德认为,从中也可以窥见3D打印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发布时间 : 2017-11-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