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协会
首页 > 行业新闻

身负累累硕果 华工激光南下参展

武汉华工激光工程责任有限公司是武汉地区激光行业一面鲜红的旗帜,它不仅名声鹊起,而且硕果累累。自成立以来,通过市场磨历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激光设备及等离子切割设备制造商之一,也是著名高科技上市公司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988)旗下核心子公司。


华工激光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单位、国家标准制定的牵头组织和承担单位。公司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激光先进制造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依托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工艺加工展示中心三个国家级才智平台,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多年来,华工激光始终致力于为工业制造领域提供广泛而全面的激光制造加工解决方案,研发、制造、销售各类激光加工和等离子加工成套设备,提供管材激光切割加工及石油管道贸易等服务。华工激光主导产品涵盖全功率系列的激光切割系统、激光焊接系统、激光打标系列、激光毛化成套设备、激光热处理系统、激光打孔机、激光器及各类配套器件、激光加工专用设备及等离子切割设备等,产品广泛应用在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部件、航天航空、军工电子、精密仪器仪表、机械制造、模具、五金工具、集成电路﹑半导体制造、太阳能、教育、通讯与测量、包装、鞋材皮革、塑料橡胶、珠宝首饰、工艺礼品等行业。

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华工激光在蓝宝石切割行业走在前列,针对华为提出的高标准切割要求,华工激光已经成竹在胸,因为华工激光未雨绸缪,早早的就在进行新工艺的探索。华工激光自主研发的“皮秒新工艺”对蓝宝石镜头盖进行超精密加工,不仅保留了红外皮秒切割原有的加工优势,确保切割后的镜头盖边缘效果好、强度高,还能实现切割锥度趋近于0°。在显微镜下放大300倍以后,通过正面、背面、侧面三个效果图,可见镜头盖边缘光滑、无挂渣、无毛刺,切割面几乎无坡度,这样精细的切割工艺,为华工激光赢得了更多市场,更得到国际知名手机品牌的认同。

图片1

 

华工科技总裁 闵大勇


华工激光作为国内著名的上市集团子公司,在关系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上,肩负着社会使命感。2015年,华工激光在全国率先对食品、药品进行质量追溯,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每完成一个工序或一项工作,都要记录其检验结果及存在问题,记录操作者及检验者的姓名、时间、地点及情况分析,在产品的适当部位做出相应的质量状态标志。这些记录与带标志的产品同步流转,需要时,很容易搞清责任者的姓名、时间和地点,职责分明,查处有据,这可以极大加强职工的责任感。

华工激光研发生产的食品二维码追溯体系,致力于食品药品行业安全产业链完美追溯,以实现食品、药品行业一物一码为目标,对食品药品源头进行管控。激光赋码的优点有使用成本低、二维码生成容易、信息通讯灵活、信息可识读率高、激光赋码具备永久性等,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的有力杀手,推动了科技进步。

近几年,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格,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者和有关企业正在寻找更环保、更清洁的清洗代替传统清洗。激光清洗设备作为新一代工业表面清理的高科技产品,具有无接触、无腐蚀和几乎适用于各种材质的物体的清洗特点,被认为是最可靠、最有效、最环保的解决办法。武汉华工激光紧跟市场发展需求,从激光表面处理及再制造技术延伸至激光清洗技术,研制出激光清洗设备,将全面进入工业表面处理领域,提供激光清洗全套应用解决方案。

华工激光风雨中坚守,为制造更高的荣耀,创新是他们的主旋律,汽车工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其对其他产业带动力度大,一定程度上成为工业技术发展的“领头羊”。采用激光焊接的汽车,体量更轻,安全性能更好,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奥迪、奔驰、大众等欧洲汽车制造厂率先采用激光焊接车顶、车身,90年代美国通用、福特也将激光焊接引入汽车制造。华工激光法利莱助力高端汽车产业升级。作为首台首套装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单位,华工法利莱先后已与神龙﹑江淮﹑通用﹑江铃福特、凯迪拉克等国内外品牌开展合作,满足不同车型混线生产, 白车身快速定位、激光钎焊、焊接与搬运工业机器人应用等技术融为一体,较传统生产效率提升20%,车身刚度提高30%。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质量,赢得了越来越多汽车企业的认可。

未来,在深入践行“中国制造2025”深度内涵之路上,华工激光将坚持“制造向高端,服务型制造”,在公司范围内以OPE(即open开放、professional专业、efficient高效)文化为引导,以“HG+”品牌战略为指导,以创新驱动服务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为社会提供更多智能技术与服务,为“中国制造”增添更多荣耀。

 

QQ截图20170311095404

华工激光虽然身负多项荣耀,但仍然保持着谦虚学习的态度,仍然四处取经,并传经送宝,积极参与企业交流展示。由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广东省激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深圳市星之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仪器仪表学会承办的2017中国(深圳)激光智能制造博览会,于2017年5月23-25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华工激光先发制人,大气势、大手笔在展馆抢眼位置定下200多平米展位,作为华工激光向客户展览展示的窗口,同时也是传经送宝、交流探讨的圣地,届时欢迎各位嘉宾莅临指导。


发布时间 : 2017-11-20

中国激光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布局趋势

激光加工(包括激光切割、焊接及表面处理等)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激光加工产业正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激光这个高科技名词已经变为了真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已成为中国激光加工行业的现实。

 

激光作为新型光源,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好及高能量密度等特点。以激光器为基础的激光工业在全球发展发展迅猛,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通讯、信息处理、医疗卫生、军事、文化教育以及科研等方面。据统计,从高端的光纤到常见的条形码扫描仪,每年和激光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高达上万亿美元。

 

激光产业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分布,上游主要包括激光材料及配套元器件,中游主要为各种激光器及其配套设备,下游则以激光应用产品、消费产品、仪器设备为主。国内激光市场主要包括激光加工设备、光通信器件与设备、激光测量设备、激光器、激光医疗设备、激光元部件等,要应用则在于工业加工和光通信市场,两者占据了近7成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激光产业主要应用于激光加工、医疗等行业,其中科研开发领域占12%,材料加工领域占32%,通讯领域占12%,信息领域占14%,医学领域占20%,测量与其他领域各占9%和1%。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个国家级激光技术研究中心,10多个研究机构;有21个省、市生产和销售激光产品,常年有定型产品生产和销售、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单位有200多家。国内激光行业已形成激光晶体、关键元器件、配套件、激光器、激光系统、应用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等环节构成的较完整的产业链。

 

我国激光加工产业可以分为四个产业带,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这四个产业带侧重点不同,珠三角以中小功率激光加工机为主,长三角以大功率激光切割焊接设备为主,环渤海以大功率激光熔覆和全固态激光为主,以武汉为首的华中地区则覆盖了大、中、小激光加工设备。

 

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一些老工业基地及小企业基地,开始向高端制造领域转型。例如温州激光产业集群及鞍山大力发展激光产业等。

 

从“六五”以来国家都给予激光技术特别关注,因而才有今天中国激光产业的蓬勃发展。现在,国际上激光技术与产业化的发展速度极快。在气体激光器及应用系统方面,成熟的技术越来越多。在固体激光器领域里,新的晶体材料不断出现,新的激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要想跟上世界发展步伐,为中国激光产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就必须加强激光技术创新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工程化创新基地的建设。

 

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技术发展态势,重点突破若干关键技术,解决制约我国激光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科技成果的转化、商品化为核心,重点解决激光单元器件、系统集成及加工工艺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大新产品研制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针对激光切割及焊接用的激光器、光学器件、导光系统及激光加工装备配套部件,不断提供新技术、新设计和新样机,重点开发生产高功率轴快流CO2激光器、全固化YAG激光器、新型可移动式激光加工机及复合激光焊接技术。具体举措如下:

 

(1)建立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平台针对汽车板材切割、焊接;冶金钢铁轧辊宽带热处理、表面熔覆,冶金行业中的钢带激光焊接成套设备、激光毛化设备;石油行业的地下油管激光加工。解决关键共性技术及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系列化、通用化及标准化。

 

(2)建立新型激光器研究开发平台①通过引进国外轴快流CO2激光器技术,提高国产高功率CO2激光器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推出高质量、高稳定、高功率的CO2激光器。重点开发射频激励、轴快流以及万瓦以上的CO2激光器。②开发高功率、多波长固体激光器(>1kW),100~1000W二极管泵浦的固体激光器以及紫外波段固体激光器。重点开发泵浦模块,力争在国内建立较全面的DPSSL生产基地。

 

在过去所获得的众多成果的基础上,近年来,在系统集成及应用、高稳定性激光器和新型激光器等三个层次上的研究和实现产业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产业仍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1)系统集成的整合发展武汉激光加工产业的核心。系统集成商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发展的龙头,只有系统集成商的实力壮大了,整个产业才能被带动起来。系统集成商整合的目的是各个企业各具特色和优势,彼此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根据目前系统集成商的特点,不妨组建固体激光设备、激光切割成套设备、激光医疗设备、大型激光加工成套设备及激光加工站等多种形式的系统集成商,现有的企业所有者成为这些公司的投资者,在对现有的系统集成商的整合过程中,政府应扮演好中介和服务的角色,创造机会让条件成熟的企业能够上市、融资,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为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2)完善供应链诞生和成长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供应商。一个产业的基础是靠许多零部件供应商支撑的。对于武汉地区而言,这样的零部件供应商群体应该包括光学器件(如光学镜片、聚焦镜、反射镜和传输光纤等)、精密机械加工、激光电源和精密电子电气等。同时这些零部件供应商群体应该拥有本领域的核心技术,这对推动整个激光加工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配套企业是一个产业的基础,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企业,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意义巨大。

 

(3)高起点引进消化,鼓励一批配套企业的发展首先还是要鼓励配套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这是比较快捷的办法;其次,企业应紧盯技术发展的潮流,不断推陈出新;第三,政府可以通过科技项目计划的安排、税收政策等手段鼓励配套企业的发展。

 

(4)加大市场力度这要求系统集成商在激光加工技术的推广和市场网络的建立上有更大的投入,包括在一定时机开拓海外市场。通过推广应用、技术辐射和人才培养,在国内建立激光加工示范应用的分中心、加工站、合资公司,促进我国激光加工产业的发展。

 

(5)资本平台内资:实现股权投资的多元化,引入上市公司、国有投资公司、民间资本;外资:在武汉中国光谷能量光电子领域的外资比例很小。外资引进可以先从配套行业着手,毕竟外资在多数与能量光电子相关的配套的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并且投资配套领域不像投资系统集成那样大;外企: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建立区域性、行业性的激光加工加大资金扶持的强度,充分利用国内经济、社会结构特点,以高效益为目标,应用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开发设计和制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效益激光加工生产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资金,建立若干个生产激光器和成套设备的合资企业,以提高我国激光产品的水平。


发布时间 : 2017-11-20

LTO 2017开幕,范滇元院士谈高功率激光技术进展

3月13日,光学前沿——第十二届全国激光技术与光电子学学术会议在上海海神诺富特大酒店如期举行。本届会议400余名光学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参会,132位光学一线专家应邀作精彩报告。

       
其中,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主编范滇元以“我国高功率激光的进展与展望”为题,作大会特邀报告。

范滇元院士做大会报告

 

范院士的报告主要分4个部分,即:高功率固体激光、高功率光纤激光、中红外和超连续激光以及陶瓷激光。

 

高功率固体激光

 

我国在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和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的多个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超强超短激光科学与技术领域,上海光机所研究团队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领先成绩。在2012年后,研究进展取得实质性飞跃,并于2016年8月实现了5.4PW激光脉冲输出,进入世界前列。

 

上海光机所计划于2018年底,在国际上率先建成激光峰值功率达到10PW的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同时具备高重复频率的1PW级激光输出束线。

上海光机所激光实验装置

 

高功率光纤激光
 

国防科技大学在2016年成功研制同带抽运高光束质量单纤万瓦光纤激光。

 

在光纤激光组束方面,国防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机构在功率组束、相干组束、光谱组束各有侧重,取得不错的成绩。

 

上海光机所基于偏振无关衍射光栅,将7路光纤激光光谱合束实现了万瓦级的高亮度激光输出,实现了2.5 kW窄线宽近衍射极限光纤激光器的技术突破。

 

将来,高功率光纤激光及其光谱合成技术将对高性能有源光纤材料和无源器件制备技术、单路光纤激光功率提升技术、多路光纤激光高亮度功率合成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中红外和超连续激光
 

我国在近红外领域有近60年的发展,但中红外和超连续宽谱激光技术在近年才得到发展。目前,江苏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在掺Tm光纤激光器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光机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均对掺Er3µm激光器有所研究。另外,复旦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对非线性方法产生中红外激光方面均有研究。

 

2015年,江苏师范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成功制备高质量硫系光纤,实现2-10µm超宽光谱的超连续谱光源。国防科技大学在2015年,利用自研7路宽带光纤合束器,实现7路百瓦级近红外超连续谱功率合束,合束后输出功率达802W。并在2016年,利用掺铥光纤放大器对大占空比超快光孤子脉冲进行提升,2-2.5µm超连续谱谱光源功率突破200W,这一研究成果属国际首次。

 

陶瓷激光
 

日本在成功研制高功率陶瓷激光器后,陶瓷激光技术顿时成为研究热点。但5年时间过去了,陶瓷激光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目前,掺Er倍半氧化物陶瓷是较有前景,有望实现3µm波段高功率运转。利用实验室制备的掺铒Y2O3 、Lu2O3 激光陶瓷首次实现了2.7 µm波长陶瓷激光输出,是高功率运转的可行途径。

 LTO 2017会场

 

关于LTO 2017
 

本届会议共收到投稿370余篇。根据研究热点与研讨方向,共设立10个分会场,报告内容包括激光物理与技术,先进全固态激光器及新型激光器,先进激光材料、薄膜及元器件,新型功能光纤与器件,激光光场调控、传输及应用,量子光学,激光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学光子学分析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空间激光通信及激光雷达,太赫兹技术,半导体激光与先进光电子器件等。

 

为了让专家学者更充分的进行学术交流,会议同期还将举行多场精彩的活动:科技论文写作培训、2016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发布会以及光电汇携手多家企业为会议提供的线下产品咨询与采购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会议期间首次举办了光学领域专场招聘会,48家光学公司、高校及科研机构汇聚于此,为您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本届会议共为期4天,由中国激光杂志社、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联合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协办,北京凯普林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安扬激光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瀚宇光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上海以众科技有限公司赞助。


发布时间 : 2017-11-20

2017中国(深圳)激光智能制造博览会再掀新技术应用高潮

行业首屈一指的激光盛会--中国(深圳)激光智能制造博览会暨论坛,将于2017年5月23-25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再次举办。此届展会是在去年第十届亚洲(深圳)国际激光智能制造展的基础上实现华丽转身。


去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展会走过了十年良性发展的健康之路,实现了十年钜献。展馆扩大至二个,展出面积达15,000平方米,展位数近200个,12大论坛近200位专家学者到会参与,上演170场精彩报告,吸引6300多名专业听众到会,展览会参观人数达20350人次,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激光专业展及论坛之一。今年博览会暨激光论坛是在去年基础上的一次延伸、飞跃和创新,是一次人性与科技的完美展示。


无标题_副本


本届展会以“激光、智能制造”为主题,以突出应用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导向。取之于研,用之于企,惠之于民,利之于国。展会划分为4个展区:焊接切割应用展区、精密加工与追溯应用展区、智能制造展区、品牌展区等。彰显我国激光和智能制造的魅力和活力。目前已有国内外大批知名企业报名参展。


期间,论坛活动,滨彩纷呈:


ALAT2017国际前瞻激光技术大会;

中国超快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大会;

中国激光智能切割技术大会;

激光再制造及表面改性技术大会;

2017亚欧国际工业激光峰会;

第五届亚洲3D打印(增材制造)应用技术论坛;

中国工业4.0技术大会;

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大会;

中国激光制造工程师创客创业大赛等。


200位专家将受邀莅临现场,作专注于激光技术及智能制造的精彩演讲。


LASERFAIR中国(深圳)激光智能制造博览会由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广东省激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深圳市星之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相信,通过博览会这个大众交流平台,将有力推动深圳及华南地区的激光技术应和掀起工业智能化发展新高潮。


发布时间 : 2017-11-20

大族集团全球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奠基

2017年2月15日,大族集团全球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奠基仪式在深圳市宝安区盛大举行。


 

宝安区区长姚任,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志彪,宝安区常委、常务副区长郭子平,宝安区常委双德会、蔡英权,宝安区政协副主席文维等领导,大族集团董事长高云峰,副董事长张建群,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总经理陈焱,大族集团高层管理人员等一百余人共同见证大族激光发展史上这一重要时刻。仪式由宝安区常委郭子平女士主持。


 

为推动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打造全球激光产业高地,抢抓“中国制造2025”发展新机遇,宝安区政府与大族激光积极落实国家与深圳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加大激光智能制造产业的投入力度,以全面提升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提高大族激光综合竞争力,形成宝安国际激光装备千亿级产业集群。11月30日,全球激光制造产业基地项目用地挂牌出让;12月10日,全球激光高峰论坛盛大开幕。今日,作为深圳市2017年第一季度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宝安分会场活动之一,大族集团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隆重奠基。该项目作为大族集团近几年最为重要的投资项目,是大族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转折点,这也将在国内激光产业发展史上,可以称得上是极具意义的重大事件。


 

大族集团董事长高云峰先生致辞


大族集团董事长高云峰先生首先致辞。高云峰代表大族集团12000多名员工、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对宝安区委区政府以及各位领导对产业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基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来之不易,凝聚了双方的真诚努力和心血,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高效的执行力和真抓实干的精神。我们处在一个好的时代,激光装备制造已全面进入了高功率、高效率、数字化柔性制造、环保模式,融合了机械、电子、计算机软件、工业自动化等技术,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激光行业将作为智能制造的代表业务获得快速发展。


大族集团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为60多个行业的8万多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设备和服务,助力企业提升制造水平,完成转型升级。高总介绍,大族全球激光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是深圳市十五个重中之重的工业项目。项目总投资达51.7亿元,用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到2020年初步建成新型的激光产业园区,达成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300亿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激光产业技术和相关产业的进步。高总强调,大族全球激光智能制造基地的建成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激光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并将会建成非常先进的第二生产基地,拥有一个第一层楼12米高的超重型、大跨度厂房(主要为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而筹建)。大族集团将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大家的期望,将全球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打造成为深圳乃至全国重点激光产业基地,争创“中国制造2025”标杆,希望基地建成之后能成为福永、宝安区、深圳的一张名片,国际化新产业新城的一个标杆。


 

宝安区政府副区长、区委常委双德会介绍集中开工项目情况


姚任区长、张志彪主任、常委郭子平、双德会、蔡英权、宝安区政协副主席文维与大族激光董事长高云峰、副董事长张建群、智能装备集团总经理陈焱为项目奠基培土并合影


高云峰董事长、副董事长张建群与项目主要领导合影


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总经理陈焱与主要管理人员合影


大族集团全球激光智能制造基地建成效果图


大族全球激光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建设周期五年,预期在2021年底完成全部工程建设工作,同时还将加大对激光焊接机器人相关前沿技术的研究,通过建立激光研究中心,形成工程开发、设计展示、生产制造、项目产业化、技术应用、市场营销、产品检测以及人才培训为一体的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园区,通过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打破深圳市激光产业发展分散、附加值不高的局面,将本项目建设成为全国重点激光产业基地,形成强大的产业辐射力。


项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拥有国内罕见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大族集团全球激光智能制造基地奠基,对大族今后的发展,国内乃至全球激光智能制造产业格局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打造成为千亿级大族集团与百亿级智能装备集团奠定坚实基础。


发布时间 : 2017-11-20

重磅!国家标准将全面免费公开

近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以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名义印发《推进国家标准公开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向社会免费公开国家标准相关信息。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可参照方案,开展本部门、本地区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公开工作。这是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一项具体措施,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实施方案》规定了国家标准的公开内容。包括国家标准文本(含修改单)、题录信息和制修订信息。所有公开信息全部免费在线阅读,不收取任何费用,以方便社会公众快捷获取国家标准信息。

 

《实施方案》明确了国家标准的公开时限。新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文本在标准发布后20个工作日内公开,国家标准题录信息和制修订信息及时公开,涉及采用国际(国外)标准的推荐性国家标准文本在遵守国际(国外)版权政策前提下进行公开;对于已经发布的存量国家标准,分阶段免费向社会公开,到2020年,实现全部公开。

 

《实施方案》确定了国家标准的公开方式。国家标准委及国务院相关部门分别在其官方网站公开已批准发布或联合发布的国家标准相关信息,提供国家标准文本免费在线阅读。同时,国家标准委将积极推动建设统一的全国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提供标准信息的“一站式”查询、获取服务。

 

据悉,强制性国家标准已在国家标准委及国务院相关部门官方网站上全部公开。

 

文件原文
 

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关于印发《推进国家标准公开工作 实施方案》的通知(国标委信办【2017】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推进国家标准公开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推进国家标准公开工作实施方案》

 

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会议办公室

2017年2月3日

 

推进国家标准公开工作实施方案

 

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要求“免费向社会公开强制性国家标准文本”、“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公益类推荐性标准文本”。为贯彻落实《改革方案》,推进国家标准公开工作,以标准公开助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国家标准公开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国家标准委负责国家标准公开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强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国家标准公开工作;国家标准委及国务院相关部门分别负责所发布国家标准的公开工作。

 

(二)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按照《改革方案》要求,国家标准委及国务院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国家标准公开工作。针对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采用国际(国外)标准(以下简称“采标”)的国家标准和非采标的国家标准等不同情况,分阶段有序进行公开。

 

(三)保护版权、免费公开。国家标准公开应当保护标准版权,维护标准版权所有者合法权益;国家标准公开实行文本免费在线查阅,促进标准推广应用。

 

二、工作目标

 

健全促进国家标准公开的机制和措施,及时向社会公开强制性国家标准文本,分阶段向社会公开推荐性国家标准文本,进一步增强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确保社会公众能够便捷地获取权威的国家标准信息。到2020年,基本实现国家标准全部免费公开。

 

三、公开内容和方式

 

(一)公开的内容。

 

1.国家标准文本,即已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文本(含修改单);

2.国家标准题录信息,包括:标准号、标准中文名称、标准英文名称、发布日期、实施日期、发布部门、国际标准分类号等;

3.国家标准制修订信息,包括:标准立项前公示信息、标准计划公告、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发布公告、标准废止公告、标准复审结果等。

 

(二)公开的方式。

 

国家标准委及国务院相关部门分别在其官方网站公开已批准发布或联合发布的国家标准文本、题录信息和制修订信息,提供国家标准文本免费在线阅读。

 

四、组织实施

 

新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的文本应当在标准发布后20个工作日内公开,涉及采标的推荐性国家标准文本应在遵守国际(国外)标准组织版权政策前提下进行公开。国家标准题录信息和制修订信息应当及时公开。

 

已发布的国家标准公开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8年底前,强制性国家标准实现免费向社会公开;非采标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实现免费向社会公开。

 

第二阶段:2020年底前,在遵守国际(国外)标准组织版权政策前提下,采标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实现免费向社会公开。

 

国家标准公开有利于促进企业研制和运用先进标准生产、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利于引导消费、维护消费者权益、强化社会监督。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标准公开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国家标准委应当在标准公开的基础上推动全国标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标准化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提供标准信息的公益性服务。国务院各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可参照本方案,开展本部门、本地区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公开工作。


发布时间 : 2017-11-20

深入认识工业4.0时代的中国制造

黑科技,工业机器人


【编者按】本文为工业4.0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胡权接受《中国信息年鉴》(2015年版)编辑委员会邀请撰写,主要对中国制造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转型升级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发表于2016年2月10日,由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自从250年前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目前已经在迈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道路上。按照德国工业4.0平台的定义,这四次工业革命分别为工业1.0、2.0、3.0和4.0,其主要的技术特征是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在工业4.0时代,全球制造业强国纷纷行动起来,相继推出国家级的制造业战略,美国提出了AMP 2.0(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2.0, 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则提出了包含战略、标准及路径等的工业4.0体系,中国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日本也结合机器人优势,计划推出“机器人革命”国家战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应该利用新概念带来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实现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其中,把握工业4.0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是中国企业家应该重点关注的。

 

一、认识第四次工业革命

 

虽然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并未得到所有专家的认可,但从诸如哈佛商业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在《信息改变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断来看,德国人把网络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没有什么不妥。

 

按照马克思的论断,只有生产力的提升,而没有生产关系的改变,不是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技术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传统的生产制造价值创造体系将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因此,第四次工业革命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德国对工业4.0的定义

 

德国工业4.0平台明确指出,发生在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业1.0,其主要技术特征是机械化,以电气化和自动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工业2.0,接着以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工业3.0,当然,未来的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技术为特征的制造业,可以称为工业4.0。

德国工业4.0概念的阶段性定义

 

德国工业4.0概念的阶段性定义

 

在2015年4月德国工业4.0平台发布的《工业4.0实施战略计划》报告中,对工业4.0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定义:

 

“工业4.0概念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它意味著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对整个价值创造链的组织和控制迈上新台阶,意味着从创意、订单,到研发、生产、终端客户产品交付,再到废物循环利用,包括与之紧密联系的各服务行业,在各个阶段都能更好满足日益个性化的客户需求。”

 

更进一步,德国工业4.0平台阐释了工业4.0概念的价值,它指出:

 

所有参与价值创造的相关实体形成网络,获得随时从数据中创造最大价值流的能力,从而实现所有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以此为基础,通过人、物和系统的连接,实现企业价值网络的动态建立、实时优化和自组织,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成本、效率和能耗进行优化。

 

由此可见,德国对工业4.0的定义是比较清晰的,对工业4.0在工业革命史中的阶段有比较明确的划分,同时也对工业4.0阶段的价值创造过程有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因此,工业4.0概念是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

 

未来制造的网络化趋势

 

作为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工业4.0时代跟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地方是网络化,由于在生产制造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大量采用了网络化技术,原有的价值创造体系将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从而促使整个社会技术体系产生变革,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存在的证据和理由。

 

大家知道,互联网技术在人们消费领域的应用,导致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中国,大量的用户使用电子商务、即时通信和移动应用等互联网产品及服务,大大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形态。可以预想,如果互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领域得到充分利用,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改变。

 

人口仅为8500万,面积仅为两个广东一样大的德国,缺乏中国这样的一体化大规模市场,难以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德国人生活中深度应用,但由于德国的制造业非常发达,具有很好的应用新技术的环境,因此,德国工业4.0概念提出之后,得到了德国制造业的大量响应,纷纷加入德国工业4.0平台,共同推动德国的工业4.0的应用。

 

从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来讲,利用CPS技术,把物理世界虚拟化,是降低创新成本的最佳途径。例如,传统汽车的制造过程需要先设计出图纸,制作出模型汽车,然后用模型汽车进行碰撞等试验,检验设计的效果,这样的流程花费的成本比较高,但利用CPS技术,新设计的汽车可以在模拟的测试环境中进行多次试验,而不用担心汽车碰撞实验中的损坏,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理解未来制造业,需要考虑网络化技术给原有的制造过程带来的变革,高度网络化在多个层面发生作用,它可以在产业链环节、车间之间、生产线之间、流水线各环节以及任何物体之间发生,而达到物与物的连接,则是CPS技术发展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物联网。

 

总而言之,工业4.0时代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它的核心技术CPS带来的大量连接,形成了各种层级的网络化,这将大大改变现有的生产制造流程,从而影响制造业的价值创造体系,这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最大的趋势和特征。

 

二、解构中国制造的困境

 

经工业4.0研究院考证,中国在1850年左右丧失了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经过160年的时间,在2010年,我国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工业化努力,再次夺回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虽然从制造业产值上讲,中国现在是全球排名第一,但从制造业的国家竞争力来讲,我们远远落后于全球制造业强国。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低端产能过剩

 

在中国制造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期,中国人口红利带来的低成本,一直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法宝,据美国知名媒体记者查访,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可以离开中国制造的产品而正常生活,可见中国制造在全球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人口红利已经逐步丧失,制造业的平均成本增长非常迅速,相比之下,东南亚更低的人工成本更具有吸引力。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曾经做了一项对比研究(该报告中文版全文可在工业4.0研究院官方网站下载),提出中国制造的成本指数为96,而美国制造的成本指数为100,如果以这样的对比方式来看,中国制造几乎跟美国制造的成本相当。虽然这样的对比模型包含了一些诸如环境成本以及其他估算成本,并不具有很强的对比性,但中国制造成本上升的结论是肯定的。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虽然传统制造产品的需求已经大幅下降,但各地政府依然考虑就业等因素,继续通过财政支持等手段维持原有的生产能力,或者继续上马原有规划的工厂,这导致全国不少地方的制造能力过剩。

 

过剩的产能不能退出市场,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也导致拥有丰富制造业经验的人才不能流动,这使得中国制造的各种资源不能实现高效配置,反而阻碍了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过程的推进。更为可惜的是,过剩产能不退出,企业也难以转向技术创新要出路,长期以往会影响中国跟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会。

 

核心技术缺乏问题严重

 

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不过三十多年,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它们主要通过引进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制造强国的装备,加工好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由于中国还缺乏成熟的高端装备产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继续引进制造强国装备的现状。

 

在2015年8月的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德国工业4.0战略解读”会议上,来自德国电气电子制造协会(ZVEI,Zentralverband Elektrotechnik- und Elektronikindustrie e.V.)的Klaus Mittelbach明确指出,德国就是要利用“工业4.0”去制造“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 2025” made by “Industrie 4.0”),可见德国意图继续做中国制造的装备设备提供商的目的很明确。

 

从《中国制造2025》提及的十个领域来看,大部分是中国企业不具有核心技术的,国内大部分产业企业是通过集成等方式提供相关产品及服务。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这些产业涉及到大量的核心技术研发,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关基础研究也不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内是缺乏相关技术获取可能的。

 

目前国内一些制造大省在大张旗鼓进行机器换人,但涉及到机器换人的一些自动化设备,中国是没有能力提供关键部件的,几乎所有的关键部件都是采购国外企业的,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制造缺乏核心技术的困境是无法通过机器换人获得缓解的,相反,大量采用国外的自动化设备,反而让中国制造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难以投入资源去解决核心技术缺乏的问题。

 

除此之外,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工业4.0相关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缺乏深入研究,《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十年的计划周期获得技术的提升,可能会比较困难。例如,机器人所需要的基础学科涉及到计算机视觉,国内大部分就是采用英特尔提供的开源平台OpenCV;对于大家热衷的3D打印,其操作系统也是欧洲提供的开源平台Arduino。

 

因此,对于中国制造目前的现状,低端产能过剩和核心技术缺乏是两个突出的问题,而中国制造企业经营理念陈旧,缺乏对未来制造业制高点的深刻认识,将阻碍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顺利进行,而要改变这样的困境,中国制造企业必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并切实通过创新来形成新的发展动力。

 

三、创新驱动中国制造业

 

实事求是的讲,中国制造业是一个缺乏创新的领域,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落后西方工业化进程几百年,直接模仿西方工业化是一个较为经济的选择。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进入了简单模仿成效不佳的状况,这迫使中国制造选择创新的道路。

 

按照创新的通常定义,可以把创新分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中国制造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方位的创新努力,实现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宏伟目标。

 

从产业链考虑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主要以核心技术创造发明或者工程技术应用来体现,这是人类工业革命以来的最基本约束条件,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直接体现。在过去三十多年期间,中国制造成为了全球的工厂,可是,美国、德国和日本等装备制造强国却成为了工厂的工厂(Factory of Factories),也就是中国制造企业的工厂使用的装备设备,大都是国外企业提供的。

 

虽然中国一直不遗余力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甚至于工信部装备司多年前就提出了“智能制造”的概念,并成为《中国制造2025》文件中的关键词之一,但中国装备制造业不强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装备制造业不强,与以产业链创新布局的方式不足有很大关系。因为目前全球的工业产业大都以复杂的产业链形式存在,如果不从完整的产业链角度去考虑,是无法避免掌握的技术竞争优势不强的困境,也就不能持续的进行技术革新。

 

中国高铁之所以可以称为中国制造的名片,当初引入国外技术的时候,从整个产业链考虑创新,是当时最为正确的决策;而与之相反的是中国汽车业,由于各地政府忙于引进汽车企业提升GDP,而忽略了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布局,即便中国汽车业增长迅速,但中国自主的汽车业几乎没有发展起来。

 

在工业4.0时代,由于高度网络化在生产制造核心价值链上的实现,那么相关核心技术的创新将更少由简单的单个技术创新来实现,这也许是为什么德国工业4.0平台把领先的市场纳入到其双领先战略中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没有完整的技术供应链,是不太可能实现面向解决方案级别的技术创新的。

 

在数控机床领域,PLC是一个常用的核心器件,但超过95%以上的市场份额都是由国外企业占有,例如西门子、三菱、欧姆龙、施耐德等,它们利用自身工业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各自在细分的PLC市场占据垄断地位,而国内企业要打破这个格局,需要从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入手,这样的难度是比较高的。

 

如果不是从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介入,单一的技术点很容易被领先的国外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扼杀。

 

因此,中国制造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需要从整个产业链或产业生态去考虑,这样才可能发挥技术创新带来的优势。

 

工业4.0模式创新变革

 

在工业4.0时代,由于技术约束条件发生了改变,企业经营的商业模式也有机会发生变化。通常来讲,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也就是需要考虑与价值创造体系有关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这样才可能真正创造并获取价值。

 

工业4.0研究院根据德国工业4.0体系,梳理了三种基本的商业模式,它们分别是企业边界内的纵向集成、产业链范围的端到端集成和跨产业链的横向集成,这三种基本的工业4.0模式,可以给企业具体经营管理提供创新方向。

 

从工业革命发展史来看,企业大部分的创新发生在车间,例如汽车的大发展,是福特在车间完成的,这是流水线作业的最经典应用案例,也促使了汽车真正走向大众市场。在工业4.0时代,制造企业仍然难以避免在车间进行创新,纵向集成就是车间创新的工业4.0版本,通过对车间现场流水线的改造,可以向智能工厂演进,从而为诸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奠定基础。

 

除了企业边界内的纵向集成,还有产业链范围的端到端集成,通常是后向整合供应链,前向推出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给客户,同时,企业还可以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

 

海尔就是按照端到端集成的思路来改造其商业模式的,它首先做完了工厂内部的纵向集成改造,形成了“互联工厂”,初步具有较强的柔性生产能力,同时,海尔还整合了大量的供应链企业,以保证来自前端的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虽然目前还看不出海尔的端到端集成的效率和效果,但如果可以持续改进,将来可能形成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

 

当然,真正具有工业4.0特征的应该是横向集成的商业模式,由于跨产业链的企业实现了高度网络化,它们之间可以进行统一的数据交互,相互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将大大提升,这样会产生大量的创新商业模式。例如,新型的车联网就是利用了跨产业链的信息共享,实现了横向集成,可以向客户提供创新的解决产品和解决方案。

 

管理理念及方法创新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管理理念和方法都在进行变化。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机械化的使用,要求工人拥有较熟练的使用机器,出现了公司的实体,这导致了公司的概念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由于电气化的应用,生产制造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升,导致了专业化分工的出现,流水线开始成为标准配置,这个时候专业管理层也出现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候,技术创新和模式变革要求大量的资本投入,因此风险投资开始发展起来。

 

工业4.0研究院认为,在工业4.0时代,将出现新的企业家、新的管理者和新的工作者,这需要我们更新管理理念和方法,真正把创新放到价值创造过程的核心位置。

 

在工业4.0时代,激发工作者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传统的流水线和科层制管理方法,是不能满足高度网络化条件下的创新需要的,这需要突破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才可能实现管理跟新价值创造方式的匹配。

 

海尔等传统制造企业也在探索诸如谷歌的新型管理模式,不再通过制度约束工人来实现价值创造,而是把时间交给工人,让工人自行决定如何安排工作,从而激发工人的创造力。对于德国企业来讲,它们也在探索新型的管理模式,例如,它们借助新兴技术,提供机器与人共同协作完成产品生产及服务交付,通过人机协作,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达到较高的生产灵活性。

 

从目前研究及实践的情况来看,适合工业4.0时代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发现,但这些理念和方法满足一定的条件倒是比较明确的,例如,更加符合人性需要,设备跟人的交互更加智能化,管理工作的可视化实现等等。

 

总结

 

总而言之,工业4.0时代是以网络化渗透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传统的生产制造价值创造体系将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中国制造面临低端产能过剩和核心技术缺乏等挑战,但如果中国企业家深刻理解创新的意义,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会成为工业4.0时代的领先者和赢家。


发布时间 : 2017-11-20

湖北省印发十三五规划 智能制造瞄准七大突破口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力促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省经信委近日印发《湖北省智能制造装备“十三五”发展规划》(下简称规划),力争用5年使全省智能制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递增19%,基本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

 

2015年,我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850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8%,综合实力居全国第8位。根据规划要求。2020年,要实现智能制造主营收入翻倍,我省准备在七大领域发力。

 

高档数控机床与数控系统是我省优势领域。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在这一领域力争在高速加工、精密加工、多轴联动与复合加工、智能化技术开发、网络制造技术应用等关键技术全面突破。攻克全数字高档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技术,加快规模化生产,对接重大项目工程,加强重点产品开发。

 

机器人方面,我省将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筹建省级机器人研究院。其中着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打造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实现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的本体开发及批量生产;突破服务机器人安全性、可靠性关键技术。开发家政服务、社会公共服务、教育娱乐等消费服务领域机器人;开发医疗康复机器人、救援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研发满足智能制造需求,特别是与小批量定制、个性化制造、柔性制造相适应的,可完成动态、复杂作业使命,可与人类协同作业的新一代机器人。

 

在智能光电子装备领域,我省将重点开发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及其电源,红外传感器,智能化柔性激光焊接系统、智能化激光高速精微加工系统等。发展高性能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制造成套装备、柔性印刷显示制造技术与装备、道路路面动态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光纤光栅探测系统、大型医疗诊断仪器、文物保护监测装备、电子产品制造装备等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加快成果转化,抢占市场。

 

3D打印领域,我省将整合3D打印技术优势资源,发展设计、材料、软件、装备和服务于一体的3D打印制造创新产业链。加快3D打印关键部件激光扫描系统及喷印系统的自主创新与研制,积极研发大型工业级3D打印设备、高精密型小型3D打印装备以及桌面型3D打印装备。

 

此外,我省还将在智能交通运输装备、智能医疗装备、智能制造核心基础设备等领域发力,如在交通领域将提升无人驾驶汽车研制能力,推进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区域示范,以及发展高水平无人机;在医疗领域将推动医疗机器人、可穿戴健康产品、健康检测仪器在远程医疗、数字化医疗、专家会诊等领域的应用。


发布时间 : 2017-11-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