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协会
首页 > 协会新闻

加速智能制造!联赢激光大步走向高精尖

当前,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激情奔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拥抱云、融入云,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微信图片_20231123144830.png


近日,联赢激光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传来众多喜讯,江苏联赢先后荣获常州市2023年智能车间、2023年度江苏省四星级上云企业认定,深圳联赢成功通过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认定。这标志着联赢激光在智能数字化领域的实力得到了政府及行业的充分认可。


千锤百炼

迈向智造新路径


伴随着2020年联赢激光科创板上市后,经营业绩持续保持突破式增长,公司面临现有技术创新、经营管理能力的挑战。公司发展由速度粗放型质量效益型转变,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升效率、改进质量成为公司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挑战。


自2020年以来,联赢激光对智能制造建设的投入不遗余力。公司专门成立智能软件研发中心统筹智能制造建设,并以各部门需求为导向,数据为核心,重点聚焦研发、制造、营销、管理及供应链等领域制定了明确的智能制造建设规划和智能制造实施目标与路径。


截至目前,公司已构建“平台、数据采集、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设计”五位一体的智能化能力体系,完成智慧立体仓库、智能车间等一个又一个生产智能化突破。


今年10月,联赢激光旗下全资子公司江苏联赢经过常州市、江苏省两级政府组织进行审核推荐、专家评审、专题会审,最终凭借优秀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能力,先后荣获先后荣获常州市智能车间、江苏省四星级企业上云认定。


微信图片_20231123144503.png


同月,按照评估标准GB∕T 39116-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CMMM)评估组对深圳联赢智能制造成熟度模型18个能力子域进行全面评估。通过现场巡视、人员访谈、系统演示和设备操作等方式,对联赢激光产品的生产实现智能制造进行了全面的证据收集和验证。联赢激光成功通过评估,获得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认证。这标志着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为激光行业发展智能制造树立了标杆。


深度融合

实现智造新发展


一直以来,联赢激光不断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致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带动产业链智能装备和产品的整体升级。实现了贯穿“设计-计划-采购-生产-品质-仓储-销售-客服”等各环节的全链条数字化集成制造模式,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助推制造业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2022年,为解决中小供应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公司联合联易融及多家合作银行推出“联赢激光供应链平台”,推进供应链结算电子化、数字化,为联赢激光产业链上的多级供应商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今年4月,联赢科技智慧立体仓库正式上线,实现物资全流程的条码化、自动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联赢激光仓储系统数字化能力,提高仓储运作效率,能为客户提供更智能、高效、便捷的服务。


另外,公司通过智能制造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和设备可视化,实现实时获取设备状态、现场数据实时查看、生产信息快速反馈、数据查询和分析、生产过程异常情况预警,最终达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升效率、改进质量等目标,实现车间生产透明


微信图片_20231123144507.png


据相关数据统计,公司智能制造数据采集系统云端呈现数据可视化效果,降低车间巡视车间93%;云端设备可视化使维修成本降低52%。同时,基于系统运行效率提高、数据可靠性及安全性得到保证、提升各部门工作协同,经营管控能力增强22%。另外,通过云上工业软件服务,增强企业对于生产过程的把控力度,缩短多环节之间的衔接时间,大大减少突发状况对生产进度的影响,产量提高10%以上。


截至目前,联赢激光通过对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上线了包括供应链系统、品质系统、机加MES系统、CRM系统、OA系统、制造系统、编码系统在内的多款基于集成架构的信息化系统,并结合自动化产线的物联集成,实现了全流程数据的追溯和分析应用,持续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


精益求精

夯实智造新追求


本次联赢激光及子公司先后获得常州市智能车间、江苏省四星级企业上云、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认定,不仅是对联赢激光智能制造实力的认可,也是对联赢激光智能化工厂良好的社会示范效益的高度肯定,充分证明公司已具备相对完整的智能制造集成体系,展现了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进水平。


站在新的起点上,联赢激光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数字化建设,深耕激光焊接及智能制造领域,深度挖掘企业潜能,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推进激光装备行业智能制造水平,为中国激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




来源 : 联赢激光 发布时间 : 2023-11-23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11位新增光学领域院士覆历亮眼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同步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新增的133名两院院士中,新增的光学领域院士11名。



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光学领域有8位专家在列,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丁洪,清华大学段路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金奎娟,华东理工大学朱为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孙胜利,厦门大学张荣,北京理工大学姜澜、武汉大学刘胜。

而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光学领域专家有3位,分别是:同济大学童小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王岩飞、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张学军。

微信图片_20231123133509.jpg

2023年中国科学院增选当选光学领域院士履历:



1

上海交通大学丁洪

微信图片_20231123133516.jpg

丁洪,男,1968年4月出生,汉族,湖南长沙人,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现任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讲席教授、凝聚态物理研究部主任。1990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物理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实验研究,主要研究高温超导体和量子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机理,先后取得了若干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在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发现赝能隙,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s-波超导序参量,在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在铁基超导体中发现马约拉纳零能模。成果三度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工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系列期刊创刊125周年纪念论文集,成为49个入选工作(其中34个获诺贝尔奖)之一。在学术期刊上发表3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 Nature、Science正刊11篇、子刊24篇,PRL45篇,PRX9篇,总引用次数超过2万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超过150次。在上海光源负责建成一条多项技术指标世界领先的光束线站(“梦之线”),曾担任国家大科学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常务副经理和首席科学家。曾获美国斯隆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欧洲先进材料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奖),首批腾讯新基石研究员等奖励。




2

清华大学段路明

微信图片_20231123133522.jpg

清华大学姚期智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研究方向: 离子与超导量子计算、量子网络、量子模拟、量子人工智能。


段路明教授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学士(1994年)和博士学位(199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2003年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助理教授,2007年获终身教职,2012年担任费米讲席教授。2018年辞去美国密歇根大学费米讲席教授职位,全职回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姚期智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


段教授从事量子计算机和量子网络方向的研究。他曾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饶毓泰基础光学奖、霍英东青年研究奖、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获美国斯隆研究奖,2005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杰出研究奖,2009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段教授完成了量子信息领域一些开创性的工作,提出实现长距离量子通信网络的量子中继方案,被国际同行誉为“DLCZ”(Duan-Lukin-Cirac-Zoller)方案,为该领域的奠基性方案。段教授提出通过量子网络互联进行规模化量子计算的方案,为近期离子量子计算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受邀在物理学权威期刊《现代物理评论》上撰写此方向的综述。段教授在物理学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物理评论快报》50余篇,《自然》8篇,《科学》3篇,《自然》、《科学》子刊10余篇),共被引用26,000多次。




3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金奎娟

微信图片_20231123133526.jpg

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创新群体首席科学家。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杨国桢院士。其间荣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等奖。1995年留所工作。研究论文曾获《饶毓泰基础光学》一等奖。随后分别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大学、瑞典LUND大学作博士后。2003年回所工作。2005年任L03课题组组长,2008年任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主任助理,2009-2017年任中科院光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光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和奖章。2011年当选英国物理学会(IOP)Fellow,同年荣获中国物理学会谢希德物理奖,当选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201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2013-2019年任亚太物理学会(AAPPS)常务理事(Council Member),目前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担任中国科学,中国物理快报等多种国际学术期刊编委,IOP期刊Journal of Physics Commu. 的高级编委顾问。2015年当选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委员会主任。2017年当选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物理发展委员会(C13)副主任(Vice Chair),和女物理工作委员会委员。2021年当选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副主席(Vice President)和物理发展委员会(C13)主任 (Chair)。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担任L03课题组组长,中科院光物理重点实验室学术秘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研究领域:光与凝聚态交叉领域,光与低维氧化物相互作用研究,氧化物人工结构设计及其磁、光、电多场调控物理研究。




4

华东理工大学朱为宏

微信图片_20231123133531.jpg

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3年),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国务院特殊津贴(2018年)、上海市科技精英(202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上海市学术带头人(2015年)。


1992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995年7月在南开大学化学系获有机化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在华东理工大学获应用化学博士学位,2001年10月至2003年4月,日本筑波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AIST)纳米研究所博士后研究,2004年7月至2005年3月,日本筑波大学先进学际研究中心(TARA Center)外国人研究员(高级访问学者)。


目前主要从事化学产品工程研究,涉及光敏化学品功能化及产品化。迄今已在Science、Nature、Nature Photonic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Adv. Mater.、Matter、Nature Commum.、Energy Environ. Sci.、National Science Review、Sci. China. Chem.、CCS Chem.、AIChE J.、IECR 等期刊上发表 SCI论文340余篇,共被SCI引用近2.2万余次, H指数为81,科睿唯安化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6项,其中28项已授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2019年,第一完成人;2007年,第三完成人)、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2017年,第一完成人;2006年,第三完成人)、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第一完成人)、上海市牡丹奖等。


目前担任中国化工学会染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并担任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 副主编、Smart Molecules 副主编、《过程工程学报》副主编、《影像科学与光化学》常务副主编、Science China Chemistry 编委、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 (ACS-ABM) 编委、Dyes and Pigments 编委、Gree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编委等。




5

中国科学院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孙胜利

微信图片_20231123133535.jpg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胜利长期从事天基信息获取研究工作,致力于特殊环境中红外探测噪声随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系统研究了影响探测灵敏度的关键因素和基础问题,使广域空间微弱时变红外信号高效捕获难题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创新研究成果,为国家红外领域的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孙胜利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状、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以及中国航天钱学森杰出贡献奖等荣誉。


近年来,孙胜利聚焦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持科研生态基本逻辑体系和方法论的系统研究,探索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研究范式,以及多学科力量在专用领域科技创新中的协同机制、组织模式、研究范式,围绕国家专用领域科学问题凝练与攻关机制优化,提出科研生态构建新思路与方案。


研究领域包括红外智能感知、光电仪器的现代设计方法、数字化制造和全过程定量化测试




6

厦门大学张荣

微信图片_20231123133540.jpg

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荣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数十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研究课题。在解决基础物理问题、攻克材料制备难题的基础上,研制成功新型高性能紫外探测和固态光源器件,开拓高灵敏空天日盲紫外探测成像等重要应用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造性成就,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工作受到国际学术同行高度重视和评价。授权发明专利136件(国际9件),发表SCI论文478篇(7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被SCI论文他引近万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1,2016)、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2,2004)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排2,1999)各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8)、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均排1)。长期担任相关领域国家科技计划专家组成员,并在该领域重要国际会议长期任职,对推动我国宽禁带半导体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培养建设了包含十余位国家级人才的创新团队,践行产教融合,培养国家急需人才,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1,2022)、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项,为电子信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方向: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长期致力于半导体新材料、器件和物理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宽禁带半导体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7

北京理工大学姜澜

微信图片_20231123133545.png

姜澜,1972年出生,四川自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首批讲席教授。主要从事激光微纳制造领域的科研工作。


姜澜长期从事激光微纳制造研究,提出了改进双温度模型和等离子体量子模型,解决了长期制约飞秒激光制造的两个理论难题。提出了飞秒激光电子动态调控加工新原理,率先实现了激光制造中电子动态的主动调控及其多尺度观测系统,开启了电子动态调控制造的广阔应用可能。发明了飞秒激光电子动态调控制孔、调平、刻型等新技术,研制了其新装备,攻克了难加工材料高深径比超高质量微细制孔、超高精度质量调平、三维微刻型等制造难题,服务于37个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装备 。


入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主题专家(2012)、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3)、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2016);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体专家组组长(2016)、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士(2018)、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018)、国际纳米制造学会会士(2018)。入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ussell Severance Springer Professor(荣誉杰出教授,2018)。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8

武汉大学刘胜

微信图片_20231123133550.png

武汉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博士,ASME会士和IEEE会士,微纳制造领域专家,国内芯片封装技术的引领者,在微纳制造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涉及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LED)、微传感器及电力电子IGBT等芯片封装)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8年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09年IEEE国际电子封装学会杰出技术成就奖(全球每年1人,国内首人)、2009年中国电子学会特别成就奖、1997年国际微电子及封装学会(IMAPS)技术贡献奖、1995年美国总统教授奖(当年30人),1999年入选首批国家杰青(海外)项目(当年仅7人)。发表SCI论文424篇、SCI他引6600余次,出版专著6部(英文4部),授权发明专利196件。



微信图片_20231123133556.jpg


2023年中国工程院增选当选光学领域院士履历:




1

同济大学童小华

微信图片_20231123133644.jpg

童小华,1971年2月出生,江西抚州东乡人。现为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副校长。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


研究领域方向为行星测绘遥感。研究成果推动了测绘遥感从地球到深空天体、从广域到实时的技术发展, 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并支撑多项重大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光华工程科技奖。




2

中国科学院

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王岩飞

微信图片_20231123133703.png

1984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导师。从1987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工作,1992年至1993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遥感中心访问学习。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雷达图像模拟”、“宽带微波成像原理研究”、863项目“星载SAR总体及关键技术可行性研究”、科学院攻关项目“机载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系统”、863项目“机载SAR实时数字成像处理器”、以及干涉式合成孔径雷达、雷达图像的模拟和几何校正研究等工作。


目前,主要从事“机载成像雷达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实时成像处理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实时压缩技术”、以及“分布式卫星成像雷达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微波成像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3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

与物理研究所张学军

微信图片_20231123133708.jpg

张学军,男,1968年9月生,汉族,吉林长春人。现任光机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0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1997年在长春光机所获得理学博士,后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光学中心做访问学者。归国后一直从事空间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曾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2014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12年度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三)。申请发明专利30项(授权10项),发表学术论文142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95篇。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张学军一直从事空间光学系统超精加工与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归国后积极投身先进光学制造技术研究,在大口径光学加工、检测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发展了大口径非球面高精度加工设备、工艺及复合检测技术。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代大口径非球面加工中心,技术指标与见诸报道的国际最高水平相当,使我国成为了继美、法之后第三个具备大口径空间反射镜系统制造能力的国家。二是突破了以离轴三反系统为代表的新型光学系统工程化应用的技术瓶颈,推动了我国空间对地遥感新技术体制的建立。多个型号空间相机以及背景预研项目均采用了可同时实现长焦距与大视场的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形式,其中8台相机已经在轨服役,全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部分指标为当前国际最高水平。 







来源 : 激光制造网 作者: 老One 发布时间 : 2023-11-23

双光束激光器,每束光各司其职让锂电池壳体满焊达到完美效果

中国汽车动力锂电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补贴和减免税政策,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进一步推动了汽车动力锂电池市场的扩大。



      动力电池内部也是一整个复杂的系统,从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包,历经一道道制造工序,最后组装成一整个动力电池系统。这其中,材料与材料、模组与模组、电池包结构的连接就涉及到高要求的焊接工艺——激光焊接。

      在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电池壳体焊接的质量稳定性会影响电池组装系统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动力电池壳体内部主要包含有机电解液、特殊隔膜,盖板上主要包含防爆阀、极柱、安全帽、注液孔等。壳体与盖板的封口焊接要求很高,其焊接质量直接影响电池的密封程度,焊接不良会导致电池漏液、析锂、电池外观不达标等问题。当前的常规解决方案是先将壳体和顶盖进行预焊,然后进行满焊。


满焊,又称全焊,意思是在焊接过程中,需要将焊接的两个部件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满焊对焊缝的要求高,需尽可能地使焊接的两者没有间隙,以达到无缝连接的焊接效果。



       针对上述的工艺要求,创鑫激光子公司宝辰鑫采用双光束(环形光斑)激光器为核心的焊接方案,经验证,各方面工艺都可达到客户严格的标准要求。

       目前,铝合金材料的电池壳占整个动力电池的90% 以上。动力汽车电池的外壳材料通常采用3003铝合金,而铝合金对激光的反射率极高, 激光焊接难度较大,焊接过程中可能会面临飞溅、爆点、 内部气孔、铝壳变形等各类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宝辰鑫双光束(环形光斑)激光器逐个击破。

      宝辰鑫双光束(环形光斑)激光器,采用环形光斑设计,在进行动力电池外壳焊接时,可利用光斑较小的内环的高功率密度光斑作用于工件,生成匙孔,获得足够的焊接熔深;利用外环对焊接过程中的熔池提供更多能量以增大焊缝宽度,并延长匙孔闭合时间,帮助熔池气体逸出,从而降低焊缝气孔率。



        在该焊接项目中,材料顶盖厚度为2mm,外壳厚度为0.3mm铝材,需达到的焊接要求具体为:熔深0.3~0.9mm ,熔宽1.4±0.5mm,余高≤0.2mm。

       根据客户的需求,对材料和应用样品进行分析后,整理出焊接方式如下图所示:


▲焊接示意图


      工程师在以往焊接经验基础上,对焊接配置进行多重验证后,得出一套最优的焊接方案。

      焊接方案采用宝辰鑫专为行业研发的高性能双光束(环形光斑)激光器(DBW-2000/2000M),并选配合适的芯径配比和焊接头,系统使用宝辰鑫激光焊接系统,从而可以得到良好的焊接质量。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激光焊接技术及工艺也将得到更大的提升,并在动力电池制造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动力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 : 创鑫激光 发布时间 : 2023-11-23

大族光子助力绿色智造,打造激光熔覆技术全场景应用

在激光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族光子凭借多年来在激光熔覆技术的高功率光源中的深耕,以及在增材制造熔覆行业的沉淀和积累,积极布局推出了熔覆专用的激光器及行业解决方案,为激光制造应用及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01/激光熔覆技术介绍


光熔覆技又称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以高能量激光为热源,以自熔性合金粉末、陶瓷粉末和复合粉末等作用于金属表面,形成熔池后快速冷却,形成均匀、致密、厚度可控的冶金层。


形成自熔性熔覆粉末有Fe基、Ni基和Co基,粉末中含有脱氧和自熔作用的Si、B等元素,具有较好的工艺成形性。


陶瓷粉末有碳化物陶瓷粉末、氮化物陶瓷粉末、氧化物陶瓷粉末和硅化物陶瓷粉末,具有较好的耐磨、耐蚀、耐高温和高温抗氧化性能,常被用于制备高温耐磨耐蚀涂层和热障涂层。


复合粉末是指金属材料与陶瓷材料混合或复合而成的合金粉末,它将金属和陶瓷的性能有效结合起来。


这些熔覆材料吸收激光能量后迅速升温熔化,在和外界环境的热交换以及基体热传导的作用下快速降温,产生“液-固相变”。随着温度的进一步下降,组织会发生“固-固相变”,这决定了材料的最终组织。由于激光熔覆快速熔化和快速凝固的特点,熔体的过冷度较大,在非平衡凝固条件下,可生成细晶组织、亚稳定相、非晶态合金等。整体结构强度得到显著提高。


激光熔覆是一种“绿色”的激光加工方式,将引领制造业向高效、节能、环保、智能的方向发展。


02/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我国《“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围绕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绿色制造支撑体系。激光熔覆发展的核心是针对传统工艺的弊端,利用激光的优势提供更有效率、更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国产激光器的崛起,带动了光源价格下滑,环保低碳政策越来越严格,激光熔覆设备性价比优势凸显,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激光熔覆技术可应用在航空航天、冶金、工程机械、汽车、船舶、3D增材制造等行业,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如航空发动机钛合金叶片的修复、船用螺旋桨的修复等。



03/熔覆类系列化产品规划 


大族光子熔覆系列产品


产品芯径可定制


大族光子熔覆系列产品解决方案,以高性能激光器为核心光源,配套专用熔覆头及其它光学组件,具备应用范围广、专业性强、修复性能高等特点,已在国内多家龙头企业中得到上线应用。


大族光子熔覆专用激光器具有电光转换效率高、光束质量好、体积紧凑、维护简单等优势,对激光熔覆加工的关键性能指标有着决定性作用:匀化光斑让能量分布更加均匀,激光熔覆表层更加平滑;一体化的结构设计,抗高反能力强,激光熔覆效果好;激光稳定性高,可靠性强,可以显著提高各种类型熔覆场景的工艺质量。满足6000-20000W不同功率段,同时也可定制200-800μm输出芯径。


熔覆系列三代6000-20000W产品规格


04/产品优势


1、功率不稳定度≤±1%(8小时);


2、电光转换效率最高可达45%;


3、光束平顶分布均匀,熔覆效果更佳;


4、可选配波形编辑功能、总线控制功能,满足多重复合材料熔覆。


光斑平顶分布均匀,熔覆效果更佳


光斑分布3D图和2D图


熔覆激光器可通过对输出光斑能量分布进行整形,使中心和边缘能量强度达到一致,可在加工时同时达到阈值,单次加工范围广,且拥有均匀的表面质量。


光束质量经过整形,熔覆效果更佳


聚焦光斑演化图


光束质量测试图


熔覆激光器可通过对输出光束质量调整,光斑能量分布进行整形,使中心和边缘能量强度达到一致,可在加工的同时达到阈值,单次加工范围广,且拥有均匀的表面质量。


可选配波形编辑功能、总线控制功能,满足多重复合材料熔覆:


针对不同复合材料,可选配波形编辑功能,从而达到不同材料在最佳能量密度下进行加工,不仅降低了焊接蒸气羽烟,还可以使相应效果更佳完美。


总线控制功能,满足多重复合材料熔覆复杂控制,实现数字化转型,助力熔覆应用产业智能化进阶。



05/展望未来




我国的激光制造占全球超过30%的市场,其发展之快也让激光的应用更加广泛。激光熔覆成长为像激光焊接一样的普遍性应用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激光熔覆必将成为激光应用的明日之星。


大族光子始终秉持着自主创新、夯实核心技术的先进理念,持续探索不同领域的产品应用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多稳定、高效、智能的光纤激光器产品,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和生产效率,做技术和应用的先行者。


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在激光智造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随着更多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产品的不断开发,大族光子与全球客户之间的合作前景愈发广阔,期待与大家共同冲刺“光制造”时代!


来源 : 大族光子 发布时间 : 2023-11-23

焊界新宠!手持激光焊接机,开启金属焊接加工新纪元

在金属加工和制造领域,焊接一直是至关重要的工艺,从碳钢、不锈钢到铝合金等,各种金属材料都离不开焊接的应用。随着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焊接方式由于焊接精度低、效率不高、污染大、操作难度大等劣势已无法满足加工需求。激光焊接这一非接触式新型焊接技术,凭借高效率、高柔性、适用材料范围广、易学易用等革新特点,逐渐成为金属焊接领域的新宠。


传统焊接方式弊端日益凸显

效率低·效果差·污染大



随着我国制造业从中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快速演进,各种金属制品对品质、外观、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金属焊接方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传统电焊由于焊接过程机械压力大、热量传输高等原因,容易造成焊缝不平,出现焊瘤、焊斑、焊渣等不良现象,甚至造成工件变形和损坏。因此,传统焊接方式如电弧焊、电渣焊、气焊等,对技术工人依赖性非常大,随着用工荒的加剧,导致很多企业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而且,传统电焊方式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烟尘、噪声、高频电磁辐射、光辐射等污染,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手持激光焊接机实力替代

高效·高质·清洁·绿色



手持激光焊接机的出现,完美破解了金属焊接行业的各种难题,犹如开启了一个金属焊接加工的崭新纪元。手持激光焊接机采用高能量光束进行非接触式快速焊接,焊接过程不需要借助填料介质,极大减少了金属烟尘和有害气体的生成,更加清洁绿色。手持激光焊接方式具有熔深深、焊缝宽度小、热影响区域小等特点,焊接速度快,工件变形小,焊缝美观,无需二次打磨。激光焊接可应用于不锈钢、碳钢、钛、镍、锡、锌、铜、铝等多种金属及其合金材质的焊接,可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正在成为众多金属焊接行业的替代之选。


粤铭激光集团手持激光焊接机

一机多用·强“焊”多能



粤铭激光集团HW系列手持激光焊接机,集激光焊接、激光清洗、焊道清洗、激光切割四种功能于一身,一机多用,性能强悍。作为新一代激光焊接机型的典型代表,标志着激光科技在金属焊接领域应用的全面升级。



HW系列手持激光焊接机手持激光头采用轻量化设计,激光头重量小于1kg,女工也能轻松握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握持弧度设计,轻便灵活,久握不累;大尺寸彩色触摸屏设计,加工参数可灵活设置,满足各种焊接工艺需求;内置加工工艺数据库,成熟的加工工艺可随时存储,下次加工时可随时调用,简单快捷,易学易用,新人无需复杂培训即可操作使用,堪称焊工“0”门槛机型,大幅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HW系列手持激光焊接机采用红光辅助定位,气体自动控制,焊接速度快,稳定性高;采用高品质激光发生器,功率输出均匀稳定,光束质量好,焊缝精细完美;焊接过程中的机器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异常状况自动提示,内置式冷水机(可选配机柜空调),冷却效果强悍,高效散热,确保焊接过程温度恒定,确保加工品质始终如一。



粤铭激光集团HW系列手持激光焊接机,采用一体式集成设计,体积小,占用空间少,可灵活摆放,广泛应用于钣金加工、汽车制造、家用电器、电梯制造、家具厨卫、广告装潢等领域,每年出货量位居行业前列,成为传统焊接方式的领军型替代之选,为全球金属加工行业注入强劲活力。


来源 : 大族粤铭激光集团 发布时间 : 2023-11-21

锐科激光布局锂电应用新技术,树立核心光源新标杆!

锂电产业进入TWh制造,产线设备的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当前国内设备在锂电产线的渗透率突破95%。随着电芯极限制造带来电芯性能和品质升级,国产设备替代步入深水区。除了集成式整机设备,在中上游核心的涂布模头、激光头、激光器方面,也加快国产替代的步伐。


以占动力电池产线设备投入5-15%的激光焊接为例,其核心零部件激光头可以通过高能光束聚焦方式,实现深熔焊、快焊头,借由电芯在极耳的封闭焊接,激光应用对电芯的良率和品质产生重要的作用。


此外,借由激光元件与锂电产线的灵活配置,激光设备还可对电芯生产过程中的速率、性能、尺寸等各种参数进行检测,从而影响锂电自动化效能。


从供应链层面来看,产线的安全稳固愈发重要,产业出海中,激光器件国产化也是降低供应链风险,避免海外地缘政治风险的重要手段。


作为国内头部激光企业,锐科激光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并购,已掌握半导体激光泵浦源、特种光纤、光纤耦合器、功率合束器等激光核心器件及材料的关键技术和大规模生产能力。


根据三季度业绩报告,锐科激光营收25.83亿元,同比增加11.29%,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422.5%。锐科激光利润的大幅增长,展示出公司在行业下行周期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


从技术层面看,锐科激光首创圆形改性光纤,开创了中国光纤激光器新体系,性能更优,匹配度更高;自研半导体激光芯片,解决了技术封锁问题;锁波长泵浦源,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从10W到国内首台120kW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器,锐科激光已经实现光纤激光器核心器件的全国产化设备自主、自动化研发生产。


在市场布局上,锐科激光亦在产业链整合、高端应用、海外市场开拓方面持续发力。


作为激光产业链中游,锐科激光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布局,锐科激光从材料、器件到整机形成了垂直集成能产品覆盖连续光纤激光器、脉冲光纤激光器、准连续光纤激光器、窄线宽光纤激光器、直接半导体和超快激光器等六大品类。


在高端应用市场如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船舶、航天等领域,公司根据各市场不同的要求开发了旗帜系列、HP 系列、全球版系列以及超快激光产线等丰富的产品矩阵。


出海方面,锐科激光加大海外市场拓展能力,今年4月锐科激光高性能脉冲产品RFL-P20QH已经在德国、意大利及东南亚多个国家的高科技企业进行测试验证,并通过国际客户的试用测试,获得了批量性订单。


在全球本土化建设上,锐科激光已在德国、土耳其、意大利、巴西、澳大利亚、印度、泰国、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地区建设了售后网点,高效服务本土客户。


2023年11月21-23日,2023高工锂电年会将在深圳前海华侨城JW万豪酒店隆重举行,年会主题为“穿越周期 韧性增长”。届时,锐科激光副总经理李杰将发表“布局锂电应用新技术,树立核心光源新标杆”的主题演讲,敬请关注。


来源 : 锐科激光 发布时间 : 2023-11-21

火热报名中!深圳市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安全生产培训即将开班

深圳市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

及相关高端装备重点企业

安全生产培训的通知


各相关企业: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激光与增材制造企业大多是生产制造型企业,安全生产更是重于泰山。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筑牢安全生产屏障,受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委托,深圳市激光智能制造行业协会将开展安全生产培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01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协办单位:深圳市宝安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承办单位:深圳市激光智能制造行业协会

02 培训内容


激光与增材制造及相关高端装备等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要点;粉尘防爆基础知识、相关事故案列、预防和控制措施;安全隐患和安全风险辨识方法和技巧等。

03 培训时间


11月23日(周四)下午15:00-17:00。

04 培训地点


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新玉路84号新桥深圳激光谷B栋2楼

05 培训对象


深圳市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及相关高端装备重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报名人数仅限70人

06 培训讲师

孙玉平(中南大学MBA、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CERM、广东省安全培训教师)    

07 报名联系人


何女士 13417311892 
  
微信图片_20231121110331.png
扫二维码报名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敬请各企业主管安全负责人踊跃报名、积极参加!


微信图片_20231121110323.png

来源 : 深圳市激光智能制造行业协会 发布时间 : 2023-11-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