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协会
首页 > 行业新闻

中外联合科学团队发布集成光子器件研究重要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彭超副教授课题组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马林·索尔贾希克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甄博助理教授合作,从拓扑光子学视角提出一种在单层硅基板上不依靠反射镜而实现定向辐射的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拓扑保护的单向导模共振态观测》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


单向辐射作为实现大规模光子集成和光子芯片的关键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高性能光栅耦合器、高能效激光器及激光雷达光学天线等,目前大多通过分布式布拉格光栅反射镜、金属反射镜等镜面反射实现。然而,片上集成时,反射镜不仅体积大、结构复杂、加工难度高,还会引入额外的损耗和色散。


针对这一集成光子器件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彭超等人从拓扑荷操控出发,在光子晶体平板中实现了单向辐射的特殊谐振态,即单侧辐射导模共振态,在一维光子晶体中通过倾斜侧壁同时破缺结构垂直对称性和面内对称性,使体系中连续区束缚态所携带的整数拓扑荷分裂为一对半整数拓扑荷,并在平板上、下两侧表面产生大小不等的辐射。


此时,维持对称性破缺,通过调控参数将一侧表面的成对半整数拓扑荷重新合并成整数拓扑荷,形成不依赖镜面仅朝一个表面辐射能量的UGR态。联合课题组利用自主发展的倾斜刻蚀工艺制备样品,实验上观测到非对称辐射比高达27.7dB;这就意味着超过99.8%的光子能量朝一侧定向辐射,较传统设计提高了1~2个数量级,从而有力证明了单向辐射导模共振态的有效性和优越性。该技术有望显著降低片上光端口的插入损耗,大幅推动高密度光互连和光子芯片技术的发展。


来源 : 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 : 2020-04-27

芯片上实现激光雷达技术,量产价格低至数百美元


一直以来,是否采用激光雷达都是区分自动驾驶技术派系的「三八线」,相比 Waymo、Cruise 等中规中矩采用激光雷达方案的传统派,马斯克一直秉持着 AI 视觉方案+毫米波雷达取代激光雷达的思路。
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激光雷达有两大致命短板:
一是目前成本十分昂贵。二是在雨雪雾等极端天气下精度会下降的很厉害。
一般来说,一台自动驾驶汽车不只需要一台激光雷达,才能导航并避开包括行人在内的障碍物,之类传感器不仅块头大立在车顶影响美观,而且目前价格也处在 8,000 至 30,000 美元左右。
年初 CES 期间,大疆所收购的 Livox 公司一举推出 599 美元起步的激光雷达产品线,让市场颇为激动。说到底,还是激光雷达太贵了!

近日,学术界传来好消息,来自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教授 Jelena Vuckovic 及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将车顶那颗难看又显眼的「烟囱」缩小到单颗硅芯片上,并且以数百美元的价格批量生产。
如果这项成果被证明在商业上可行,那么它将有助于开创自动驾驶汽车的新时代。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教授 Jelena Vuckovic


Jelena Vuckovic 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于三月份《Nature》的子刊《Nature Photonics(自然 光子学)》,论文题为《Inverse-designed non-reciprocal pulse router for chip-based LiDAR》(逆向设计的片上激光雷达非互易性脉冲路由器)。
所谓激光雷达,实际上是「光检测和测距」的简写,在概念上与雷达相同,只是它使用光代替无线电波来「看到」人眼不可见的事物,根据光脉冲向前发送和光束反射回探测器之间的延迟来测量汽车和物体之间的距离。
与雷达单元相比,激光雷达单元在检测人和狗等生物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雷达在穿透雾,烟雾,雨水和其他大气异常方面表现更好。

Vuckovic 教授的研究突破在于: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称为逆向设计的过程,创建了一种强大的算法,该算法可以沿一个方向向外发送一束红外光,并测量反射回来需要多长时间。这些信息有助于揭示光束路径中的物体。(补充背景:由于硅对红外线是透明的,就像玻璃对可见光是透明的一样。)
换句话说,算法为实际的光子电路绘制蓝图,光子电路执行特定的功能,将激光束发射到汽车前方,以定位道路上的物体,并将反射光反射回探测器。
研究表明,这种以硅为基础的芯片级非互易器件的发展,可能会为光通信和激光雷达(光探测和测距)的应用带来新的非线性器件和系统。
研究团队认为基于χ(3)的互易性器件从根本上受到时间反转对称性和热力学因素的限制,但它们的无源、无偏压,简单的体系结构使其特别适合集成光子学,这对芯片级激光雷达具有特殊的意义。


更小的激光雷达器件如何实现?
这项研究主要基于硅基光电子技术,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被提出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硅的特性,使得硅基有源器件一直无法发展。直到 2004 年 Intel 公司在《nature》上发表硅基 MOS 结构的调制器,真正商业化的硅光技术才开始发展,到目前,硅光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Vuckovic 教授团队的论文提到,诸如隔离器和循环器之类的非互易性器件是微波和光频通信系统的关键启用技术,将非互易性器件小型化并提高其性能,能够使其在光学通信、信号处理、光谱学和传感领域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尽管基于电磁效应的非互易性器件可用于自由空间和光纤通信系统,但它们的片上集成仍然具有挑战性,主要是由于伴随着高插入损耗、弱磁光效应和材料不兼容的缘故。
而新的研究表明,χ(3)非线性器件消除了这种需求,可以在单片集成平台中实现无源、低损耗、无偏置的非互易传输,适用于芯片级激光雷达的应用。
研究团队在研究χ(3)非线性器件的同时,还利用逆设计研究了级联 Fano Lorentzian 谐振器系统,在保持高传输率的同时增加非互易强度范围。

在绝缘体硅平台上实现的级联 Fano-Lorentzian 谐振器的 SEM 图像
目前,绝大多数非线性非互易超表面都基于 Fano 谐振原理,依赖于电磁波与超表面非对称结构的谐振作用,原理简单、实现成本较低。
研究团队设置了两端口 Fano 谐振装置,在谐振器耦合区域的波导中设计了一个部分传输元件(PTE),以在响应函数中创建 Fano 线形。
虽然 PTE 的寄生损耗、固有的腔损耗会严重降低,但是反向设计使他们能够通过 PTE 减轻额外的腔损耗,同时并行管理腔-波导的耦合强度。最后证明,Fano 谐振器所具有的尖锐的线形以及较低的固有损耗仍可以在中等功率水平上提供非互易性传输。
基于级联的非线性谐振,可在较宽的功率范围内工作。与在任何输入功率下工作的线性互易性器件不同,基于单个谐振器的非线性无源器件只能在有限的信号功率(NRIR)范围内导致不可逆传输,而两个谐振器级联器件可以设计成打破 NRIR 内任何功率值的单谐振器界限。

距离测量稳定性如何保证?
除此外,研究团队还演示了非互易基于传输和全光路由的光学测距测量,以确保测量的稳定性。

用于光学测距的实验原理图
为了产生锁模脉冲,研究团队使用光纤环形谐振器,该谐振器由光纤放大器、半导体光放大器、偏振控制器和带通滤波器组成。
锁模是光学里一种用于产生极短时间激光脉冲的技术,脉冲的长度通常在皮秒甚至飞秒。5 MHz 的脉冲重复频率允许测量距离长达 60 m,并且可以使用带通滤波器将脉冲的中心频率调整为 Fano 器件的工作范围。
生成的脉冲流由基于光纤的耦合器分流,一部分脉冲流直接发送到设备端口 1。另一部分脉冲流首先通过光纤延迟线,然后发送到端口 2。鉴于 Fano 谐振器所起的作用,耦合到端口 2 的脉冲流不会传播到端口 1。
而来自端口 1 的脉冲流传输到设备的端口 2。该设备将脉冲流从端口 2 到与 Fano 谐振器耦合的另一个波导中的端口 3。在此处与来自端口 1 的输入脉冲流结合以生成双脉冲流的电信号迹线。

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其中时间增量是参考脉冲周期,显示距离测量的稳定性
研究通过测量距离迹线的放大视图,证明了这种光学距离测量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Fano 非互易发射器-路由器设备可以保护脉冲激光源免受反射脉冲流的影响,从而使系统稳定运行,同时将来自这些反射脉冲的光路由到另一个波导。如果另一个 Fano 谐振器串联连接,且延时对应于脉冲宽度的一半,则即使在同时激发的情况下,反射脉冲也可以被隔离。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团队的实验证明已实现的无源非对等发射机和路由器,在完全集成的芯片级激光雷达系统中作为基本组件的可行性。

激光雷达能否大规模运用在无人驾驶汽车
当然,在芯片上建立这种测距机制,只是制造廉价激光雷达的第一步。研究人员表示,目前正在研究下一个里程碑,确保激光束可以旋转而不使用昂贵的机械部件。
该研究的下一步是研制「单芯片激光雷达」,以扩大其覆盖范围,直到包括完整的 360 度圆角,而无需使用机械零件。
Vuckovic 预计,她的实验室离建造一个供道路测试使用的原型机还有大约三年的时间。「我们正朝着制造一个激光雷达芯片的方向发展,这种芯片的价格非常便宜,足以帮助为自动汽车创造大众市场。」
迄今为止,马斯克拒绝使用激光雷达,他说,一套摄像头和雷达传感器可以在没有激光雷达限制的情况下做得更好。如果激光雷达的成本大幅下降,他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曲调。对于完整的自我驾驶,似乎更多的信息总应该比少好。

原标题:《斯坦福研究登Nature子刊:芯片上实现激光雷达技术,量产价格低至数百美元》


来源 : 澎湃新闻 作者: 力琴、吴昕 发布时间 : 2020-04-25

锐科激光:一束光的逆袭【装备制造企业复工复产报道】

锐科激光的激光焊接。

4月10日,刚刚解除离汉通道管控的武汉,迎来首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光谷东,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及关键器件研发基地二期”,在武汉未来科技城打围动建。

“这是企业的蝶变,也是城市的新生。”锐科激光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望着脚下的土地,百感交集:“2015年,研发基地一期投用的时候,我们曾笑着说,这个园子将来能干到10个亿就不错了,结果实现这个目标只用了两年。”

2019年,一路高歌猛进的锐科激光,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纤激光器研发制造企业。

目前,锐科光纤激光器生产线、特种光纤生产线、半导体激光器生产线、无源器件生产线等十几条生产线,已全面复工。2000多名员工昼夜三班倒,抢回失去的时间。

两年后,总投资5.36亿元的锐科研发基地二期,将建成投用。届时,这束中国之“光”的产值将有望倍增至40亿元。


“解封”10天发走8800万元的货

4月20日,屋外大雨,锐科激光的应用工艺检验车间里,几十台功率不一的光纤激光器却忙得热火朝天,有的焊接,有的切割,光束飞旋。

一名操作员正在给一台8000瓦的光纤激光器“试刀”——3厘米厚的钢板,毫秒间光起“刀”落,跟切豆腐一般。作为20世纪的重大发明,激光历来被称作“最准的尺,最快的刀”。

锐科激光第三事业部研发人员张衍介绍,激光器也称光源,是能发射激光的装置,如同激光的“心脏”。出厂前,这些激光器设备都要经过层层测试。

他走向一台1.2万瓦的光纤激光器,准备焊钢。激光游走的地方,瞬间温度接近5000℃,表面熔化后,两块坚硬的碳钢,已熔为一体。他说,去年,锐科研发的1500瓦手持激光焊接设备,刚试水市场就卖了好几千台。

“现在天天都有客户来,江苏的,山东的,各地都有。”闫大鹏说,虽然疫情打断了企业生产节奏,但激光器市场还是供不应求。

4月8日武汉“解封”后短短十来天,锐科激光发货货值已达8800多万元,爆发力惊人。与去年同期9400万元相比,并未出现大幅下滑。


25家光谷产业链企业协助锐科复工

3月6日,锐科激光正式复工。但好不容易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生产线,“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又摆在公司面前——一批为锐科配套的产业链企业,尚未拿到复工许可,无法开工。

“声光调制器是脉冲光纤激光器的核心元器件,相当于光开关,没有它激光器就没法出光,正常工作。”光奥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威说。

“工业机柜是产品的基础骨架结构件,相当于建房子时的钢筋水泥,所有的光纤元器件及电子设备,须装入其中,才能组成整机产品。”武汉明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周久能说。

——这些企业,都是锐科制造激光器不可或缺的供应商。

“我们是真急坏了。”闫大鹏说,产业链一环扣一环,公司等米下锅,公司下游的设备厂商同样在等我们的米下锅。没有激光器,激光设备就没有心脏,如同死水。

得知锐科特殊情况后,政府部门多方协调,推动光奥科技、明科机电等锐科25家本地产业链企业紧急复工。复工一周,明科机电就为锐科提供了1000余套激光设备机柜。

锐科在武汉有40多家供应商,绝大部分都在光谷。每年,锐科在光谷就地采购的产品就高达8000多万元。

“一个企业不可能样样产品都自己做,做好核心产品就行。”他说,围绕光纤激光器,锐科也会研发生产特种光纤、预制棒、半导体泵浦源等影响自主可控的核心元器件和材料,但其他环节都尽可能交给光谷的企业去做。

根据光谷激励政策,企业间的协作配套可享专项资金支持,按采购金额的5%予以奖励,最高500万元。2019年,锐科获得协作采购补贴达400万元。

闫大鹏认为,在当前经济恢复期,这样的本地协作与拉动尤为重要。“光谷是全国最大的光电子基地,大大小小的光电子企业近万家,集群效应已经显现。质量有保证,服务也方便,价格还便宜,何必舍近求远?”


1600多家客户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7年,从海外归来的闫大鹏,创立锐科激光。

此前多年,中国的光纤激光器100%依赖进口,没有自己的“心跳”。美国巨头IPG,一度占据中国80%的市场份额。一台1万瓦的光纤激光器,最高曾卖到700万元。

2013年,闭关研发6年的锐科,诞生首台1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结束了我国不能自主研发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历史。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释放的激光能量竟能焊接飞机轮船。

垄断格局,至此打破。

不仅如此,我国第一台25瓦脉冲光纤激光器,第一台100瓦、1000瓦、4000瓦、6000瓦、1.2万瓦、2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均被锐科一个个拿下。眼下,3万瓦光纤激光器技术也已突破。

2018年,锐科上市。背靠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激光黑马锐科开始以“光”速狂奔。

锐科在全球拥有1600多家客户,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世界光纤激光器的主要市场仍在中国,全球1/3以上的产品均卖往中国。“因为实现了自主可控和国产化,现在锐科的一台1万瓦光纤激光器,价格仅需70万到80万元左右。”

为了将自主创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锐科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5%至6%投入研发,去年研发经费高达1.2亿多元。

今年上半年,锐科计划再招400人,并大刀阔斧启动智能制造生产线改造。

“尽管美国的光纤激光器品种更多,仍然引领全球,但现在,中国的工业激光器在跟跑多年后,终能与世界并跑。”(李墨 舒睿)


来源 : 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 : 2020-04-24

人名日报报道:超强超短激光应用前景广阔

 激光,原子受激辐射的光。其原理是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再从高能级回落到低能级时,所释放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这些被激发出来的光子光学特性高度一致,因此激光相比普通光源单色性、方向性好,亮度更高。

  自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诞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寻求激光强度和性能的更大突破。超强超短激光就是一个典型,它的最大特点是“超强”和“超短”。“超强”是指这种激光的峰值功率一般大于1太瓦(1太瓦等于1万亿瓦),这一功率相当于全球所有发电机同时开动的总功率。“超短”是指这种激光持续的时间很短,达到了飞秒量级(1飞秒等于1千万亿分之一秒),这么短的时间内,激光只能走一根头发丝粗细的距离,不仅人眼无法识别,就连光电探头也无法分辨。

  目前,获得超强超短激光最基本的方法,是由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穆鲁和斯特里克兰发明的啁啾脉冲放大技术。在激光的放大过程中,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加,激光的脉冲峰值功率会迅速升高,可能超过激光材料的损伤阈值,导致材料损坏。啁啾脉冲放大技术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将一个超短脉冲在时间上拉宽后再进行能量的放大,当脉冲拉宽时,功率也会变得很低,即使能量提高很多倍,脉冲峰值功率也能保持在材料可承受范围内。然后,再在时域上将脉冲压缩到超短的水平,就可以极大增强激光脉冲的功率。实践中,占地达1000平方米的庞大激光器输出的超强超短激光,在极短时间内峰值功率可达10拍瓦(1拍瓦等于1千万亿瓦),被称为“最亮光源”。

  由于强度高、作用时间短,超强超短激光可以直接作用到物质的原子、分子层面,这为它的广泛应用打开了大门。超强激光可以在实验室创造只在恒星内部或黑洞边缘才具有的极端条件,例如超强的电磁场、超高的能量密度、超强的光压等,为研究宇宙起源演化和物质相互作用等提供必要条件。超强激光还可为治疗癌症提供“激光质子刀”新方案,高能质子由于定向沉积可用于靶向治疗癌症,超强激光可在厘米范围内将质子加速到所需能量,该方案目前尚在实验阶段。超短激光则在超快光学等领域大显身手,科学家通过它能捕捉到非常高速的运动,哪怕是飞秒级的电子运动,也能被清晰地记录。该类激光在较低输出功率下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眼科激光手术、精密加工等领域。此外,由于超强超短激光的光强特别高,穿过空气时会电离成等离子体,可以利用它进行天气干预。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或将能实现激光引雷和激光诱导降雪。

  2016年,我国实现了5拍瓦激光放大和脉冲压缩输出,刷新了当时激光脉冲峰值功率的世界纪录;2017年,我国成功实现了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继续保持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相信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超强超短激光研究将实现更大发展,给人们的未来带来更加神奇的技术。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学传播主管李沙沙)


来源 : 人名日报 作者: 李沙沙 发布时间 : 2020-04-24

领创激光深度透析:万瓦切割机市场阶段性回调,未来智能化趋势不变

时值四月,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已渐入尾声,但国外形势依然严峻。为帮助意大利渡过难关,中国目前已援助意大利三批医疗物资,并派出防疫专家协助意大利抗击疫情,不少国内企业也纷纷向意大利施以援手。其中,与意大利Prima Power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的领创激光也于3月中旬向意大利运送了30多箱贴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标签的欧标KN95口罩,以帮助合作伙伴渡过这段艰难时刻。

blob.png

实际上这场疫情也给领创激光带来较大影响,原计划2月2日复工的昆山、沧州两大基地,按政府要求延期至2月17日正式复工。领创激光董事长陈智宏表示:“从复工到现在,我们对疫情的控制是比较有信心的,因为中国政府对整个疫情的控制能力和措施都非常及时到位。我们的生产节奏,包括我们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都已恢复正常,但客户的信心还需要一些时间去恢复。”

blob.png

出厂平均功率进一步下行 万瓦市场需求阶段性回调

对企业而言,疫情导致订单量的下降几乎是必然结果,此外加工行业的投资信心和能力也因疫情影响而有所下降。陈智宏透露说:“从一季度的销售情况来看,我们出厂设备的平均功率下降非常快。2018年我们的平均功率大约在8000-10000W之间,2019年下降到7000W,而今年一季度平均功率已经不到5000W,可以看出用户对设备的投资变得更加保守。”

陈智宏回顾了激光切割设备功率变化的历程:“2011年光纤激光器开始用于金属切割应用,那时候主要是光纤和气体之争,也就是IPG和Rofin对垒。随着光纤激光器优势逐步凸显,2014年开始成为切割应用的主流。那时候市场平均功率大概是500W左右,随后开始变成1000W、2000W、3000W。2017年万瓦激光切割机横空出世,可以说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轰动效应,也进一步促使行业的平均功率加速上行,到了2019年平均功率已经到了6000W,这也是现在需求最大的群体。如果没有疫情影响的话,功率上行的趋势应该会继续保持,平均功率会朝8000W发展,但现在疫情对用户投资信心造成打击,虽然总体趋势是不变的,但是需要一些时间来恢复。”

抛开疫情的因素,平均功率阶段性回调也是必然趋势。陈智宏认为:“17年万瓦设备的出现及之后快速爆发,得益于功率提高后激光设备加工效率的显著提升,切割工艺也随着功率提高而出现变革,进一步提升了客户的效益。但2019年万瓦出现了一点下降势头,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万瓦设备的客户群体并不宽广,有这方面需求的客户一般都是从事加工行业时间非常长的、对产能要求非常高的,否则他也没必要去买万瓦以上的设备。当2017年、2018年这部分客户被积压了许久的大功率需求被瞬间满足之后,自然就出现了功率回归。当然未来功率还会继续提高,但客户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lob.png

简单来说,领创激光在大功率市场有着较高的认可度,但现阶段新增的客户更多需要中小功率设备,这类群体对领创的认知度不太高。面对这样的局面,领创激光将在产品结构上做出调整,着力提高中低功率设备的性价比。据OFweek激光网了解,领创激光成立于2010年,一直致力研发面向中高端市场的中高功率、中大幅面产品。如前文所提,领创激光认为当前市场竞争的主体在6000W,万瓦设备是小众市场,加上疫情造成的影响,领创将对产品的功率和幅面做出调整,进一步提升中低功率、中小幅面设备的比重。

贴牌生产带来严重同质化 要做最实惠而不做最优惠

实际上,随着激光切割机行业的门槛降低,中低功率市场出现非常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对此陈智宏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在很多时候不是先谈产品性能,而是先谈价格,1千瓦的多少钱,2千瓦的多少钱,3千瓦的多少钱,过分依赖价格竞争就会导致厂家对降成本产生巨大需求。不少厂家发现在外面贴牌生产比自己设计、生产的成本低得多,于是大量的厂家开始贴牌,这已经成了行业潜规则。这导致一个什么现象呢?贴牌厂家的生意越来越好,但不同品牌的设备实际上却都是同一种机床,那还谈什么产品优势?大家都是一样的东西,那就只能比价格了。”

blob.png

据了解,在业内耕耘时间较长的企业(包括大族、奔腾、领创、华工等),他们都有着强大的机械设计团队来保障产品的稳定性,一些老机床工作十几年依然坚固如初。但随着低质产品涌入市场,一些设备的生命周期只有2-3年,让原本的行业“变了味”,出现了类似“快消品”的营销模式。陈智宏认为:虽然随着技术发展,设备需要更新换代,但如果不停地让客户追加投资,会让客户成本变得非常高。最终设备厂家不赚钱,用户实际上也赚不到钱。因此我们针对中低功率市场的经营理念是: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提升性价比,给客户最实惠的,而不一定是最优惠的产品。”

陈智宏认为,激光切割机的设计理念主要就是在稳定和效率之间做出取舍,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确保稳定就得牺牲效率,提高效率稳定性就会降低。他表示:“现阶段中国市场普遍在追求效率,但长远来看不论是厂商还是用户,最终都会达成共识--追求稳定。因此,领创在稳定和效率之间优先考虑稳定,这涉及到客户的长期使用成本,也是客户的根本利益所在,所以我们更关注。

提前进行智能化布局 与Prima Power优势互补

blob.png

尽管领创激光现阶段会对产品结构做出调整,但长远来看无人化、智能化仍是不变的趋势。2018年领创激光与Prima Power达成战略合作,正是为这一趋势积蓄力量。Prima Power是意大利激光行业的翘楚,在自动化、三维加工的高端市场处于全球领先甚至是垄断的地位;而领创激光则在二维机床的机械设计和技术集成上有着巨大的优势。

领创激光与Prima Power的合作,一方面有助于Prima Power开展中国业务,也有助于领创产品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双方技术互补,能够针对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开发出更适合中国用户的自动化、智能化、多功能一体化产品线。陈智宏透露说:“今年下半年我们的多功能智能化产品就能和大家见面。”

成为世界智能激光领域的风向标,做世界激光产业领跑者,让激光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是领创激光的全球使命。领创激光坚信,领创激光设备将在智能化的大潮中闪耀绽放!


来源 : OFweek激光网 发布时间 : 2020-04-23

大族粤铭:不裁员不降薪,疫情倒逼企业转型

"疫情发生至今,我们坚持不裁员、不降薪。因为这一次,我们有底气!”4月17日,广东大族粤铭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族粤铭”)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卓劲松对记者说。

图为卓劲松

面对记者的采访,回想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这位在商海驰骋近二十年的企业家颇为感慨。那一年,他不得不采取裁员减薪的方式挽救企业,“当时,我含泪把被辞退的员工一位位送走,我和他们说,是我能力不够,让你们失望了。如果公司情况有好转,我一定会把他们都请回来。”卓劲松说。

也正是那一次,他暗暗对自己说,有生之年绝不让公司再发生裁员情况。

“信心比黄金重要”

“感谢东莞市政府和松山湖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政府的帮扶,我们不可能这么顺利复工。”卓劲松对记者说。大族粤铭激光集团是松山湖第一批复工的企业,复工之初,供应链上的很多企业都未及时复工,在政府的协调下,让大族粤铭解决了原材料供应的难题。

激光切割机生产车间

作为中国激光设备产业的拓荒者、中国第一批激光设备制造商,2001年,卓劲松与伙伴合伙投资了70多万元,在东莞万江成立东莞市粤铭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后于2011年在松山湖购买土地,并于2013年建成大族粤铭激光集团东莞松山湖生产基地,竣工当年迁至松山湖。

2008年,风骤雨急的金融危机给卓劲松着实上了一课。据他回忆,当时,粤铭激光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9月,公司每天还能接到40多台激光设备的订单,但国庆长假一过,每天就只有寥寥的两三台订单。卓劲松为此不得不裁掉了一些企业员工,减少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这一次挫折,让他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思路和路径,也促使他最终决定接受亚洲最大、全球排名第二的激光设备上市公司——大族激光的入股收购邀请。2009年,粤铭激光与大族激光正式强强联合。

自2001年至今,卓劲松花费了近20年时间,将“粤铭激光集团”这个南粤大地上的民族品牌打造成为全球激光装备制造领域的佼佼者。

“人们常说,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是不对的,人生是场马拉松,跑马拉松是不会有人抢跑的。”对于这次疫情,卓劲松的观点是信心比黄金重要,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者。对卓劲松来说,这次疫情对企业来说是很好的转折点。“人生不能输在转折点,转错一次过三年,连续三个弯错了,十年就过去了。”卓劲松说,疫情可以逼着企业做些改变,企业的逆势转型都是被逼出来的。

布局新市场

“疫情对公司运营确实产生了一些影响。”卓劲松说。“正常来说,今年3月的产值应该能超过人民币6千万元,但现在只有不到5千万元。”公司原本有4成左右的订单来自海外市场,现在基本全部转为内销。

尽管产值没达到预期,但卓劲松估计,公司一季度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这得益于企业2019年以来的一系列布局。

“我们过去只聚焦于制鞋、制衣、家具、汽车内饰、照明、食品、药品、广告、礼品、包装等十大传统行业,自2019年开始,逐渐扩大到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3C消费电子、新基建、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新兴行业。”卓劲松说。

去年,大族粤铭新成立了3C消费电子事业部。“随着5G时代的到来,我们判断5G时代的新基建和3C周边产品未来会成为珠江三角洲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因此加大了针对这个领域设备的研发投入,至今推出了很多新的产品,未来3年会成为大族粤铭激光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卓劲松说。

HCM3015C-DF-A 安全气囊激光切割机

此外,今年初,该公司研发的针对汽车安全气囊生产的大型双头异步激光切割机组,填补了国内空白,一台套设备销售价格便接近1000万元人民币,也为公司的业绩和利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三代HL-N95KN95A全自动折叠口罩机


为积极响应政府对疫情防控的号召,卓劲松透露,对于时下最热门的全自动N95/KN95口罩生产线,大族粤铭也于今年2月便开始展开技术立项工作,项目组的全体技术人员历经近60天的日夜奋战,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自4月1日起,每分钟可以生产45片口罩的第三代HL-N95/KN95A全自动折叠口罩智能生产线,正式面向全球接受生产资质企业的预订。

据卓劲松介绍,从2011年开始,大族粤铭激光集团每年的研发费用都会占到总销售额的10%以上。现在,大族粤铭激光集团除了在广东东莞、江苏苏州、江苏徐州三地设立大型生产基地以外,还在上海、深圳两地分别设立了激光应用和电控技术研究所,并与暨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起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今,技术研发团队已经成为集团数量最庞大的团队之一,占企业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仅次于客服团队。


来源 : 东莞时间网 发布时间 : 2020-04-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