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协会
首页 > 行业新闻

锐科激光:血战外资的“长津湖之战”近尾声

这个“从1到10”的向上弹性机会值得重点关注。只不过股东要忍受短期不赚钱的苦日子。

作者:归吾  编辑:颜宇

引言

【1】华为事件再次把进口替代推向风口浪尖

经济发展有着其内在规律,中国经济从要速度变成要质量是必然选择。

因此进口替代也并不是一个新潮的概念,而老调重弹是由于华为事件让进口替代变成全民共识。映射到股票市场,最近莫过于半导体板块的大起大落,乐观者觉得半导体产业链的全面国产化是国运所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悲观者认为这是一场持久战、并非一城一池之功。

站在当下的时间点,我们不妨重新理解“进口替代”的准确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归纳:

从0到1,这种领域的突破就是从没有到有,行业特点就是难度高、不确定性极大,但一旦突破增速极快。典型的代表就是半导体,市场往往给这种领域极高的估值,同时波动一定巨大。

从1到10,这种领域国产化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行业特点就是由于国产化突破,产品价格下降,国内品牌份额提高,市场会给这种板块相对较高的估值,也同时因为始终存在的质疑也存在较大的波动。大部分成长板块都具备这个特征。

从10到100,这种领域中,国产品牌已经在国内成功拿下头把交椅,市场不再质疑其技术实力和行业地位,股性也相对白马,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国内进一步提升份额,甚至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代表性公司有比如万华化学、潍柴动力。

当聊进口替代的时候,可以将相关公司分为这三类,则会比较明确应该给的估值范围,面对的潜在波动,最后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下注。

【2】激光属于从1到10的赛道

首先说激光属于绝对的高科技行业。

激光概念由爱因斯坦提出,后诞生过诸多诺贝尔奖得主,经过100年时间的发展成为现代工业的基石之一,比如半导体的核心设备—光刻机,本质上就是激光设备,最贵的一台可以达到1.2亿美元,再比如光纤通信靠的也是激光,还有最近兴起的激光近视眼手术、激光美肤等等。

不同于半导体领域,国内激光的发展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太多,不存在明显的代际差,比如在制造业中的使用比例上,可以达到海外强度的70%,且国内规模最大的大族激光和华工科技收入体量都达到海外龙头公司的量级。

锐科激光——从1到10的关键战略

仅从关注度而言,锐科激光(SZ:300747)跟去年被外资买爆后来又暴雷的大族激光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国内激光设备的竞争力已经相对很高,基本完成了从1到10的发展阶段,而激光设备的心脏——激光器,还处于加速进口替代的环节,锐科激光无疑在这个环节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所以实际上,锐科是有更好的行业位置和成长性的。

【1】市占率跳升

2008至2016年,是国内激光器的从0到1之路,2008年时,锐科激光的收入仅仅179万元,利润为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后,2016年公司收入达到5.2亿元,在国内的市占率达到个位数,算是在这个尖端领域站稳脚跟,下游企业也终于在只能买外资如IPG等之外多了个国产化的“备胎”。

实现0的突破后,锐科激光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2018年达到17.8%,而其最新年报披露,其2019年国内市场份额达到24.3%。而这靠的就是快速挤占美国公司IPG的蛋糕。

【2】和IPG的血战

激光器由于技术难度大,行业曾经高度垄断,全球龙头美国公司IPG也因此享受极高的盈利能力,毛利率常年维持在50%-60%,净利润率20%-30%,这一水平甚至要高美国的苹果公司。而IPG的赚的盆满钵满,基本靠的就是中国市场,2010年IPG的中国区销售收入占的比重不到20%,2017年达到45%。

但是,令人感到难过的是,IPG在中国区域的员工人数仅仅200多人,只占全球员工的4%。技术垄断带来的议价能力、产业链控制能力可见一斑。

锐科激光的出现,再次验证了“一旦中国人把什么高端东西做出来了,就白菜价了”。锐科激光2018年完成上市后,随着羽翼丰满、口袋变深,为了快速提高市场份额开始挑起血腥的价格战。可以看到上图中,IPG在中国的收入占比从2017年开始逐年下滑,2019年更为明显,盈利能力开始跳水,净利率一年内直接狂掉14个点。

而锐科激光这个战略无疑是杀敌一百,自损八千的做法,在维持收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盈利能力跳水,毛利率从45%下降到30%以内,只看财务数据根本想象不到这是一个高科技赛道。这也成为市场对于这个公司最大的分歧所在,牺牲短期盈利能力是否能够获得长期回报?

笔者是愿意相信这种战略能够帮助他实现“从1到10”的发展的,因为国内的制造业成本优势仍在,激光器的价格战显然是比技术战更合理的选择,只要IPG在国内没有工厂、人员仍然短缺,等到锐科激光市场份额稳定后,具备定价权的龙头企业盈利水平仍然将恢复到40%以上的行业均衡态,只不过股东要忍受短期不赚钱的苦日子。

从短期来看,随着今年疫情影响,锐科的市场份额达到3成,价格战有可能在近期就将接近尾声。

如何看待投资机会

进口替代无疑是2020年的投资主线之一,从“1到10”的赛道也值得高度关注,聚焦到锐科激光,由于短期盈利能力的快速弱化,加上地处武汉2020年1季度基本没有开张,因此PE估值将显得畸高,笔者认为可以从PS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经过上市2年多的估值消化,锐科激光的PS已从20倍下降到10倍以内,如果按照其2021年收入32亿元计算,现在194亿元市值对应的PS为6倍,已经基本低于成熟期IPG的估值水平。而且一季度疫情相当于给公司的股价做了一个压力测试,当时低位在80元左右,底部夯实。

从长期的角度,假设锐科能够在3-5年内达到IPG曾经在中国的市场地位,IPG2017年中国区收入42亿元,考虑到市场增长,假设锐科收入达到50亿元,按照8倍的PS估计,市值有可能达到400亿。

总结来说,在短期向下波动空间相对可控的前提条件下,这个“从1到10”的向上弹性机会值得重点关注。


来源 :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作者: 归吾 发布时间 : 2020-05-26

邦德激光:沉淀核心竞争力 打造中国智造新名片


“激光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邦德激光正在改变世界激光行业的格局。”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位于山东半岛首府的济南市,其清雅宜居的生态环境自古以来就令人羡慕不已,在现代化和工业化浪潮中,济南的发展令人称赞。济南的汽车、交通装备、机床、信息技术等产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声誉响彻海内外,那么,它在激光产业的发展如何呢?2020 年春,MFC《金属板材成形》杂志有幸电话采访了济南激光行业的代表性企业——济南邦德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德激光”)研发中心总经理杨绪广,听他讲述了邦德激光的蜕变,以及疫情下激光产业的发展,以下是采访实录。

MFC:请您简单介绍贵公司的产品迭代更新和发展历程?

杨邦德激光成立于2008年,最初以气动打标机、雕刻机为主要产品。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光纤激光技术的不断成熟,于2010年正式进入激光切割机行业,并自此进入了邦德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年平均增长率超50%,并于2019 年实现激光切割机产销量全球第一。在海外,公司设有九大专属负责机构,位于德国、俄罗斯、土耳其、美国等,在韩国、美国、德国、匈牙利、印度设置五个海外子公司,服务于全球六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公司建立50多个销售服务网点,覆盖全国221个城市。员工来自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员工2000余人,其中,研发团队200余人,快速响应售后服务团队300余人,销售团队1500余人。邦德激光以未来企业视角,坚持品牌的发展战略,重视人才培养、产品创新,从研发、生产、售前、售后全部坚持自有培育,已经成长为一家销售额近15亿元的激光切割机全球领先品牌。

MFC:贵公司目前主要生产哪些类型的激光设备?可以为客户提供哪些一站式的钣金加工解决方案?

邦德激光主要以激光切割机和激光切管机两大产品线为主线,激光功率从1kW 至30kW,实现了全功率、全规格的覆盖,并通过了CE、ETL等产品认证,真正实现了全球机型。

激光切割机分为F系列(单台面)、E系列(双台面交换式)、P系列(大包围双台面)、S系列(高端性能)、A系列(榫卯数据)以及i系列(精密切割、紧凑布局),加工范围从3015至8025系列化设计。

激光切管机主要分为K 系列(入门经典)、T 系列(中端主力)、X系列(多卡盘型)和M系列(重载四卡盘),其中,K、T 均可以实现最大360mm管径的夹持,而M500重载切管机则可以实现12m长度,460mm管径的加工,是激光切管机中真正的“大国重器”。另外,还有FT、ET、PT板管复合机型,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与此同时,板切、管切两大产品线均配有系列化设计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如:自动上料单元、以立体仓库为核心的柔性生产线、下料自动分拣单元等,为“工业4.0”在激光切割行业的普及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邦德激光坚信“专注成就专业、专业创造价值”!我们将始终以“一米宽、一千米深”的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秉承“简单、极致、快”的企业文化理念,不断研发突破激光切割新技术、新功能,降低激光切割机的采购门槛和使用门槛,让激光切割成为助力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利器。因此,我们将长期聚焦激光切割装备行业,绝不将精力和资源分散于其他领域,不断致力于激光切割技术创新和激光切割技术的普及性、可持续性发展。

MFC:目前邦德激光的用户主要分布在哪些行业?能举例说明三个典型行业的特点以及邦德针对此行业推出的特定机型?

激光是20世纪“新四大发明”之一,以其高亮度、高能量密度的显著特点,使得激光材料加工成为可能,同时具有高效率、高精度、低能耗、低烟尘污染和低材料浪费的明显优势,加速了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和转型。总体讲,激光切割作为金属成形工艺中的第一道“下料”工艺,已经全面渗透进入工业的各个领域,从航空航天、船舶、工程机械等重工业应用,到健身器材、食品加工、厨具等民用应用,一切涉及金属板材、管材的切割,都已经或者开始采用激光切割机这一先进加工装备。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激光切割以极低的材料加工损耗、较低的烟尘污染的显著优势,工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放大。

以目前的市场容量看,应用数量较广的三个主要行业为委外加工配套、钣金加工和工程机械,具体为:委外加工行业:该行业遍布各地域金属板材加工市场,用户群庞大,也是中国工业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社会化、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入的经济形势下,委外加工行业发展最为迅猛。该行业典型特点是面对的客户行业面广、需求多变、竞争激烈,需求高效加工、加工厚度范围大、加工尺寸柔性强的设备。为此邦德激光推出P 系列以及S 系列,可承载30kW 高功率激光器,并提供成熟稳定的空气切割工艺,为用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国内大多数地区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

钣金加工行业:该行业加工板材以薄板为主,材料以碳钢及不锈钢为主。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推出F 系列以及E系列、P 系列设备,并根据海外用户需求配备自动化设备,满足用户的高效率、低成本的加工需求。

工程机械行业:该行业所需切割板材幅面大、厚度大,这就要求我们的设备要有强大的切割能力及承载能力,我公司推出G系列设备,满足12米以上的板材长度,最高可支持30kW功率的激光器,可批量加工厚度50mm的碳钢及150mm 的不锈钢板。

MFC:邦德比较有优势的产品有哪些,研发趋势和方向如何?

在激光切割机方面:中功率F系列,销量最大的产品,主要满足委外加工等行业对激光的基础应用需求,该款机型承载着邦德激光的“初心”:普及激光加工技术,让激光科技改变人类生活。该机型虽然是入门机型,但绝不简单,全系标配自动调焦式切割头,独家配备喷嘴自动更换功能,降低激光切割机的使用门槛,让激光科技不再神秘。

高功率P、S系列:P系列配备自动交换式双工作台和获得德国“红点奖”的大包围罩壳,是中高功率销售的主流机型。尤其是2019年,P系列(12kW、20kW)的成功推出,迅速使得P 系列高功率成为中国激光加工界的“网红级”产品,以高速度、高厚度的加工能力、强大而齐备的一键自动加工功能和极具竞争力的市场定价,得到了广大客户的一致认可,月销量屡创新高。而S系列则是“实力担当”,拥有业界最高的4g加速度、200米/分定位速度、30kW最大加工功率以及汽车曲面级别的外观造型,全能高效、美观实用。

在激光切管机方面:K系列:K系列与平面切割机F系列定位相同,是满足广大管材切割需求的“刚需型”产品,最大可以实现360mm的圆管切割,小巧而不简单。

T、X 系列:是管切产品线的主力产品,全电动卡盘,夹持力稳定,位置可控,精度高。并可选配全自动上下料和管材误差自动补偿功能,实现全能加工。而X 系列则具有三卡盘技术,实现真正的零尾料加工,避免材料浪费。

此外,随着高功率对加工效率的快速提升,单次加工循环中,切割时间占比越来越低,而上下料过程占用时间比例逐渐上升,从而降低了有效加工时间,整体效率变低。为此,邦德激光不断加大在自动化装置方面的研发力度,以itrans 紧凑式上下料单元,isort自动分拣单元等自动化装置和功能,实现全自动上下料,并可根据零件形状自动识别、快速分拣,效率倍增。

未来,邦德激光研发将专注于激光切割机的核心技术、装置的研发,立足单机稳定、可靠,以高性能、高可靠性、免维护为目标;不断研发推出以颠覆性功能创新为核心的黑科技,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装置系列化、个性化设计、成线成套,实现三位一体的完整解决方案。

MFC:2019 年邦德激光全球首发30000W和25000W超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目前万瓦级设备在市场应用如何?随着国家“新基建”项目的实施,为万瓦级设备带来更大市场的同时也对其提出更高的性能要求,请问贵司万瓦级设备的研发方向是什么?

刚才已经说过,我们的P 系列在成功推出12kW、20kW 激光功率后,已经成为受市场欢迎的“网红级”产品,以其数倍于4~6kW 传统功率段的切割速度和厚度,加工性能大幅提升,单位成本大幅降低,提高了客户的竞争力和利润,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和客户的一致好评,月销量节节攀升,可以说,引领了中国万瓦级高功率激光切割机的发展方向,也打破了一些关于高功率激光切割机即将止步于一万瓦,再高功率将毫无意义的说法,当然万瓦级确实是有着极高的技术门槛,尤其是在高功率厚板的切割工艺、穿孔工艺以及对机械系统的热损伤防护等等方面,针对于此,邦德激光研发了智能穿孔、无界切割、光眼寻边、主动定焦、实时冷却、防烧新材料等一系列的功能、装置,从而使得万瓦级高功率长时间连续切割成为可能。应该说,对于新科技的发展,我们永不设限!“Think FurtherDream Bigger!”将始终是邦德研发的DNA,并将始终坚持“未来已来”的创新理念,不断推出更高功率、更高速度的激光切割产品,促进中国金属加工行业转型升级。

MFC:您如何看待中国钣金加工行业和钣金装备行业的未来发展走向?

目前,我国的钣金加工行业已经在向“精密钣金”的方向发展,焊接结构件“钣金化”的趋势也愈来愈明显,欧美企业早已实现并正在持续深化应用。钣金零件有着精度高、轻量化、外形美观等显著特点,除了传统的钣金壳体类应用之外,与传统的结构件焊接成型相比,优秀的钣金结构设计和高精密的加工装备将会取代相当一部分焊接结构件的行业应用。近几年,激光切割机已逐步取代传统的剪板机、转塔冲床,以前在国内比较少见的精密折边机,现在也是屡见不鲜,数控折弯机更是取代普通折弯机成为主流装备,我国的钣金加工行业势必朝着“精益化”和“精密化”发展。

而激光切割机的发展,将会随着中国工业的不断升级,肩负起“金属加工下料工艺”主流加工装备的历史使命。技术层面,势必向少人化乃至无人化发展,整个激光技工装备行业即将进入“成熟期”,未来的激光加工装备的竞争,一定是整体解决方案的竞争,也就是企业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的比拼。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会使得行业洗牌提前到来,全球经济短时低迷不振,每一家激光企业都会有一个痛苦的“煎熬期”,但可以预见的未来,熬过去的企业经过此次洗礼,将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邦德激光将始终坚持研发创新、技术驱动的核心战略,坚持以“产品”为核心,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可靠性、稳定性,产品立企、产品兴企。以产品品质、服务品质、资源投入为驱动力,不断提高激光切割机的易用性和实用性,降低激光切割机的采购门槛和使用门槛,让激光切割应用不断普及,助力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对于激光切割机行业,2020年很残酷,2021年更残酷,2022 年会很美好,但大多数企业将消亡于2020年与2021年的冬春之交!

企业层面来讲,邦德从来不甘平庸,邦德人把“只做最好、只做第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别人贪婪时我们恐惧,别人恐惧时我们贪婪!“一将功成万骨枯”,残酷的环境、惨烈的厮杀是每个行业王者登顶的必经之路!

Dream bigger,Think further,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邦德激光立誓打造“全球激光切割机行业第一品牌”!为中国智造争光!

结束语

邦德激光4月实现产量380台,发货量355台,再创历史新高,并继续保持”激光切割机行业出货量全球第一“。到2025年,邦德激光单月发货量预计突破5000台,并达到中国市场整体出货量的50%以上,中国品牌外销出货量的50% 以上,超越行业内德国、日本的百年企业,彻底成为“全球销售额第一”、“全球口碑第一”的品牌。

除了打造核心竞争力产品,邦德激光给本刊最深的印象便是“不断前进”的追求,从大的方面讲,制造业的“核心化”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从小的方面讲,疫情后,欧美日制造业的回归,影响我国激光制造装备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着钣金加工产业的发展。我们看到邦德激光,以人才为基石,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资本为手段,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发布新技术新产品,有这么几个支撑点,快速将高科技研发成果应用到生产中,使研发和生产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化解追赶和引领我国激光制造业的发展,随着邦德激光海外不断地发展,在未来的世界激光行业中,中国面孔的邦德激光已经越来越清晰。

来源:MFC《金属板材成形》杂志

来源 : MFC《金属板材成形》杂志 发布时间 : 2020-05-25

美海军成功测试激光武器,或将改写未来战争模式

5月16日,美国海军成功进行了一次高能激光武器测试,这次测试平台是一艘军舰——“波特兰”号两栖船坞运输舰(LPD 27)。在舰上安装了固态激光武器系统(LWSD)MK 2 MOD 0,锁定并成功击毁一架无人靶机,这次测试也为激光武器上舰实用化做准备。

从美方公布的视频可以看到,在一道“刺眼”亮光下飞行中的无人机开始冒烟,然后坠毁。据称这次试验用激光武器功率可达150千瓦,激光或定向能武器能够以光速攻击目标,目标在激光的速度面前基本没有幸存可能性,当然前提是激光武器功率足够大。

激光发射

根据美军说法,激光武器不用考虑风速、光线等因素,以光速指向目标只是瞬间的事情,只要功率足够大击毁目标是很简单的事情。就如下图武器操控界面展示一样,搜索瞄准,然后发射就等目标坠毁。

操控界面

被击中的无人机

由于激光武器以光速前进目标无处可躲的特性,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军事大国优先考虑发展方展,按照美方说法。激光武器并不一定像常规弹药以摧毁目标为标准,而是以破坏、降低或击伤目标使其不具备作战能力,特别是现代高精技术装备在主要元器件受创后基本战斗力为零。

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这个领域都已研究多年,早期苏联解体前曾发展过1K-11激光武器坦克(1982年),有玩过红警的应该知道这全计也是原型之一。这种坦克使用自行火炮底盘,和普通坦克一样有一挺自卫高射机枪,硕大的“激光炮塔”看起来相当有威慑力。

1K-11自行式激光武器系统

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限制,1K-11激光系统只能对敌方观瞄设备和电子仪器进行软杀伤,也就是让对方繁感设备失效从而达到使用丧失战斗力。这种方法主要是激光功率小,无法进行直接摧毁杀伤,但发展理念很有前瞻性虽然最后没能投入实战。

1K-11自行式激光武器系统

回到美国,近年美国对激光/定向能武器研制相当有冲劲,之前也在空中、陆地进行了相关测试。激光武器原理都有一样一看就懂的即视感,但真正研制会碰到一个最大的难题,如何提升功率并做到小型实用化,这也是制约激光武器实用化的一大难题。

美国空军ABL机载激光武器,这可是作为反导用途的一部分,如果功率够大在空中比任何武器都具备拦截优势。

美国空军ABL机载激光武器

也有陆基激光武器,这是美军用于测试的结果,激光武器可以瞬间击毁1英里外汽车。焦点很快冒烟,虽然不是直接爆炸物杀伤,但对于精密的现代武器装备来说,这样的攻击已经可以令敌方丧失战斗力。

陆基测试

通过各种激光武器测试验证,美军的目的是实现战术攻击、战略反导等多方面相结合,在激光武器小型实用化之后。可以推动现代战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激光武器指哪打哪,是真正意义上的直瞄直射武器。有别于传统武器无需导航、预设提前量等,只要瞄准了直接发射目标根本没有反应时间。海基平台相对大的空间更适合安装高能激光武器,通过机动可以部署全新的海上防空防导,直线提升对战优势这也是美国海军优先发展的方向。正如“波特兰”号舰长所说:有了这种新的先进能力,我们正在为海军重新定义海上战争。

激光武器


来源 : 百家号:北雁自南归 发布时间 : 2020-05-25

一道激光里摘得三个一等奖!上光所带你走近未来

一道激光中蕴藏多少科学奥秘?能为国计民生做出多少贡献?从这一个研究所如今的收获中,可以管窥一斑。

在5月19日举行的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光所”)凭借在激光领域的研究一举摘得三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并有一人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今年是激光器诞生60周年,如今的激光科技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高技术领域,也是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创新驱动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必争之地。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机构,上光所一直积极探索激光科学前沿问题,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已在激光科技创新价值链的多个关键点连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钕玻璃、分布式光纤、激光薄膜……都曾登上过上海市、全国科技奖励的领奖台。
本年度获奖的项目每一个都充满着未来感,一起来看看↓


海岸线探测“神器”
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机载蓝绿激光海洋探测和传输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我们是研究光的人,却最怕光,总是在暗室里做实验。”可他们研制出的材料、设备,却为人们打开了视野的盲区。
上光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陈卫标带着团队钻研十多年,在独具穿透海水本领的蓝绿激光中,寻找到一些太阳暗线,这些暗线可以让激光无视白天海面上强烈的阳光,直接“看”到蔚蓝幽深的水下世界。

测得准、探得深、通得稳、抗干扰,是这套系统的最大亮点。陈卫标介绍,经过多年探索,他们已经将设备的探测深度从原来看到水下十几米,提升到现在的近百米;可观测海况从3级海况提升到5级,哪怕海浪高达4米,太阳光十分强烈,也能完成任务。以前测量船出海需要数周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带上这套设备,飞机几个小时就能完成。“最近,科研人员还利用这套设备看到了海洋的内波,这在海洋科学研究上非常有意义。”
下一步,曾有研制卫星上激光设备经验的陈卫标,还准备将蓝绿激光海洋探测设备搬到卫星上,使它在浅海海岸带测量、海洋生态监测上,发挥更大作用。

红外光学材料“千里眼”
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大尺寸高性能氧氟红外玻璃制备与无框化构件技术及应用

红外光学材料是超视距夜视、红外探测、空间遥感和精确制导等先进技术不可或缺的材料,但针对红外玻璃在内的高性能红外光学材料,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长期实施技术封锁和严格禁运。
为此,上光所副所长张龙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攻关,攻克了大尺寸、宽光谱、高光学均匀性红外玻璃的制备,以及无框化构件技术等系列关键难题,在摘得科技奖项的同时,他本人也因此获颁2019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要满足新一代尖端光电系统“看得更远”“看得更清”的发展需求,高性能红外光学材料必须迈过的一道槛就是要实现超大尺寸。张龙25年来致力于红外光学材料研究,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成功研制出新一代红外光学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重大需求,并在智慧城市、无人驾驶、公共安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持科研“屠龙宝刀”发现反物质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超强激光驱动粒子源与新光场”

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大国重器”,更是项目第一完成人沈百飞研究员心目中的科研“屠龙宝刀”。

位于张江的10拍瓦羲和激光装置引领世界最强激光,正在建设的100拍瓦级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更加令人期待。而沈百飞团队的成果就是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中“极端光物理线站”设计的重要依据。

格式 4 ( 16px, rgb(62, 62, 62) )

他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强激光产生“反物质”粒子,实验上成功观测到正电子束产生,该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16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他开辟出了强场涡旋激光物理新前沿领域,首次提出“光扇反射”产生超强涡旋激光的方法,并提出兼具高强度、短波长、高角量子数的涡旋高次谐波理论机制,获得实验验证。


从无人问津到成为经典论文
2019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达曼光栅原理及应用

达曼光栅是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但之后十几年没有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到了90年代,随着光互联和光计算的提出,才再次引起关注。从那时起,周常河就燃起了对这个领域探索的强烈兴趣。而事实上,在那个计算机并不发达的年代,达曼光栅优化设计难度巨大,一个有11个变量的光栅,最优解相当于在10万亿亿(1022)种组合中找到一种组合,才能使得光栅性能最优。

从达曼光栅非对称相位编码优化算法,到圆环达曼光栅,再到达曼波带片、三维达曼光栅、扭曲达曼光栅……周常河带领他的基础研究团队逐步建立了达曼光栅从标量到矢量、从理论到应用的完整学科分支体系。他早期发表的论文,他引数量不断上升,如今已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论文。

来源:文汇

原标题:《上海科技奖 | 一道激光里摘得三个一等奖!上光所带你走近未来→》

来源 : 文汇 发布时间 : 2020-05-23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激光与增材制造”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启动会在大族激光成功召开

5月20日上午,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激光与增材制造”重大科技专项“高效大尺寸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及复合工艺与装备”项目在大族激光全球生产基地成功召开。

微信截图_20200522113520.png


此次项目承担单位为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项目参与单位为深圳市大族思特科技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湖南大学,多方共研项目进程与情况,荟集专家的指导与支持,加强项目交流合作,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夯实项目发展基石。

微信截图_20200522113539.png
广东省科技厅刘志辉处长,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张百尚副所长,项目承担单位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陈焱总经理、项目负责人总工程师陈根余教授、3D激光加工产品中心周桂兵总经理,张璧教授、沈军教授、杨永强教授、周梓荣教授,严明副教授、宋长辉副教授等领导、专家共30余人参会。会议由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总工程师陈根余教授主持。


微信截图_20200522113556.png

△陈总致欢迎辞

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陈焱总经理指出,大族激光立足激光行业以来,始终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开发研究新应用。目前增材制造在多年的理论支撑、技术沉淀与成熟应用下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为该项目研究提供雄厚的实力基础,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合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与专业人才,攻克技术壁垒,实现产品成果产业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微信截图_20200522113607.png
△省科技厅刘志辉处长发言表示,希望大族激光发挥标杆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多方力量、协调资源,构建专项技术创新平台,合力攻关关键技术、培育人才储备力量、形成合理战略布局,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微信截图_20200522113619.png
△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张百尚副所长表示,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形成专项管理常态化,促进政企研学高效沟通,助力项目秩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微信截图_20200522113635.png

△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3D激光加工产品中心刘旭飞副总经理为与会人员介绍项目方案、实施阶段计划等相关情况。



微信截图_20200522113711.png

创新引领发展,合作共赢未来。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担项目承担单位之重任,履应尽之责,切实推进项目研发、技术革新、成果产业化,引领行业新业态,促进激光新发展,壮大智造新征程。

来源: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标题有改动


来源 : 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 发布时间 : 2020-05-22

王之江:逐光前行,铸强国重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系列报道】

王之江(1930— )

光学家,中国应用光学学科奠基者、中国激光科学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常州人,1930年11月21日出生于杭州。幼年就读于常州恺乐小学(教会学校),1945年至1948年在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学习,1948年入学江南大学,1949年考入大连大学。1952年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事光学设计工作,完成了大量国家急需的光学仪器的设计,创立了中国自己的光学设计理论体系,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光学设计专著《光学设计理论基础》。1958年至1959年开设了两期光学设计培训班,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光学设计人才。1961年9月,领导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4年至197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领导开展了高能激光的相关探索,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难题。20世纪80年代后,在自由电子激光、成像光学、激光分离同位素、光刻机、半导体泵浦激光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1984年至1992年任上海光机所所长。1988年被选为美国光学学会核心会员(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光学家),199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核心会员,1997年获何梁何利奖。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系列报道264


陈崇斌 汪志荣

为国所需,创建中国应用光学学科理论体系

王之江的第一份工作是光学设计。对于这份工作,王之江并不喜欢,他更喜欢做理论研究,他曾坦言:“这(光学设计)与理论物理相距甚远,很不符合自己的愿望。”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应用光学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仅不能自主设计、制造光学仪器,进口的一些仪器坏了也不能维修,急需有人从事光学设计,于是他接受了这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虽然有些勉强,但既然是国家所需要,总也企图将它做到最好”,本着这样的工作态度,他把光学设计做到了最好,为中国应用光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

①王之江在20世纪80年代的工作照


当时王之江所在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是中国唯一的应用光学研究所,承接来自全国各地急需的光学设计任务。在那里,他一方面根据单位自身的需要,为仿制、自行制造仪器完成了大量光学设计任务;另一方面,他还解决了国内其他机构提出的光学设计问题,满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光学设计的迫切需求。

对于王之江在光学设计实践方面的贡献,中国光学事业开拓者王大珩这样评价:“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所学事物的敏感性、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从事研究所自身需要的以及所外委托的各种光学设计中,迅速地形成以他为主导的团队,完成了多种类型的镜头设计,包括显微镜物镜、内调焦望远镜、照相机放映物镜、宽银幕放映物镜机摄影物镜、折反射系统以及连续变焦物镜等。不出十年,使(长春)光机所形成了一个我国的光学设计中心,掌握了光学设计的自由。”

更重要的是,王之江在实践基础上完成了光学设计的理论创新,为中国应用光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1995年,王之江和王大珩(右)合影。


王大珩留学英国时的教材(A.E.Conrady的Applied Optics and Optical Design)是王之江做光学设计的入门指导。王之江坦言“读懂这本书就可以做光学设计”,但他并不满足于能够去做,而是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其间还和两位同事一起翻译了具有德国光学设计理念的苏联著作《光学仪器理论》,王之江全面把握了德国、英国两个学派的光学设计理论的优点与缺点,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高级像差分析为核心的新的光学设计理论体系,编撰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光学设计著作《光学设计理论基础》。直到今天,该著作仍然是光学设计从业者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

1956年,王之江领导的光学设计组加入了一批新成员。为帮助这批新人尽快提升业务水平,王之江在长春光机所内部开设了光学设计培训班,将自己的理论与方法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培养出了以薛鸣球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光学设计人才,他们后来成为我国工程光学研究的骨干力量。1958年、1959年,面对国内高校、众多光学工厂的需求,他又连续两年举办光学设计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国家急需的光学设计人才。得益于这批人才的迅速成长,应用光学研究在中国遍地开花,中国应用光学的学科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中国应用光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凝聚了几代光学家的卓越贡献,其中严济慈、王大珩、龚祖同等光学家完成了中国应用光学学科发展的奠基性工作,王之江则是站在这些前辈肩上的那块最坚实的“基石”。

义无反顾,为“150工程”打造“火眼金睛”

王之江做过的光学设计超过百种,其中有我国第一台连续变焦物镜的设计、高数值孔径折反射显微物镜、宽银幕柱形物镜设计,以及长春光机所闻名于世的“大跃进”运动成果——“八大件、一个汤”中高温金相显微镜、多倍投影仪的光学设计等。这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150工程”——大型光学电影跟踪经纬仪的物镜设计。

“150工程”是为配合我国中程导弹试验而开展的一项研制任务。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正在开展中程导弹试验,需要对导弹轨道进行跟踪并进行精密测量,其中导弹由控制系统控制飞行的主动段的运动轨迹是用光学仪器观测的,距离为150公里以上。这种观测设备事关尖端武器的发展,是西方国家严格“禁运”的仪器,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制造。

这台光学设备涉及光学、机械、电学等多个领域,装置总重量5吨以上,光学镜头直径达600多毫米。研究人员此前都没看见过这种装备,只有几张相似的照片可以参考,研制难度非常之大,加上此前长春光机所研制样机失败,所里很多研究人员对“150工程”的研制缺乏信心,也因此产生了“半杆子”还是“一杆子”工程模式的争论。最终,该项工程由王大珩拍板采用“一杆子”模式,唐九华做总体方案论证,朱云青做电器部分的方案论证,王之江做的是光学系统的方案论证。

实际上,王之江当时已退出光学设计工作,转行去做激光研究,但由于研制的样机光学成像质量不好,而“150工程”的成像要求更高,在那样的情境下,作为我国光学设计最权威的专家,他别无选择,只能义无反顾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

在光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王之江首先确定了光学经纬仪的工作条件。因为观测距离超过150公里,仪器肯定会受到大气层流的影响,导致测量精度产生很大的偏差。经过广泛查阅文献,他了解到每天清晨和傍晚两个时间段的大气比较平稳,层流影响较小,就此确定了仪器的观测条件——清晨或傍晚,这就是火箭发射多在傍晚、宇宙飞船返回地球都在早晨的原因。

“150工程”的最终目标是能够捕捉到150公里外的导弹,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观测物镜的设计。我们隔着玻璃窗看东西,物体都会变形,而“150工程”的光学系统有几十个光学器件,观测的是150公里之外的目标,若设计不科学,就不仅是目标变形的问题,而是什么都看不到。另外,为适应不同距离的观测需求,物镜还必须能够变焦。经过思考,王之江采用一个球面反射镜与两个透镜组的组合方案,实现物镜的变焦,而两个透镜组产生的二级光谱恰好相互抵消,这样既实现了物镜的变焦,又消除了二级光谱产生的像差。这是一个可以申请专利的设计。实践证明,设计方案非常成功,研制出的大型电影经纬仪,其性能超过了当时国外的同类设备,而且,观测距离远远超过150公里,一般天气条件下约为210公里,天气条件好时可达300公里以上。

“150工程”这种大型电影经纬仪为国服役20多年,精确测量了各式导弹的飞行轨道参数,满足了导弹试验的迫切需要,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该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是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主要组成内容。其辉煌成就也凝聚了王之江的智慧,是他为这台设备设计出了最为敏锐的“眼睛”——光学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王之江也是我国导弹事业的元勋!

③1978年,王之江在第四次全国激光报告会上作“几个激光光学问题”的报告。


敢想敢做,领衔研制中国第一台激光器

1961年9月,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长春光机所诞生。这台激光器的成功运转,仅比美国的第一台激光器晚一年多,但比苏联的第一台早两个月。中国激光研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赶上国际潮流,王之江创新的结构设计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激光研究实际上是邓锡铭、王之江等一批年轻科技人才自主开展、没有经费支持的“黑题目”,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这个“黑题目”开始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在这期间,长春光机所因研制出了时称“八大件”的八种先进光学仪器而成为科技界的典型,实际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也是“大跃进”运动的成果,因为研制激光器的原始思想是在“大跃进”运动中形成的。

当时,为推进“大跃进”运动,毛泽东提出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做”。为响应这个号召,时任长春光机所团支部书记的邓锡铭组织了一系列的读书报告会,集中讨论如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做过去不敢想、不敢做的科学研究。1958年秋,王乃弘、王之江、顾去吾等一批年轻的科技人员,针对他们在应用光学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红外探照灯的有效照明距离能否从800米提高到5000米等,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产生了一系列改革光源的创新物理思想。他们改革光源的物理思想与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萧洛和汤斯发表的《红外和光量子放大器》(光量子放大器即激光器)文中的物理思想产生了共鸣,激发了他们研制激光器的最初动机——在美国物理学家梅曼的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研制成功之前,他们就已经开始了对激光器的研究。

1960年5月,梅曼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成功运转,给中国科学家研制激光器注入了新的动力。当年年底,王之江提交了研制激光器的实验方案。


④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王之江设计的激光器实验方案有两处特征鲜明的结构创新。其一,脉冲氙灯设计成直管状。脉冲氙灯是激光器的泵浦源,由于当时国内尚无生产氙灯的厂家,激光器的研制只能从脉冲氙灯的设计工作做起。当时国外流行螺旋状氙灯,梅曼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采用的就是螺旋状氙灯,王之江在设计氙灯时没有去盲目仿制,而是从应用光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螺旋状结构的效率低下,将氙灯设计成直管状。其二,激光器的照明系统采用球形成像方式。梅曼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照明方式采用的是椭圆漫射照明,其后这种照明方式在国外非常流行。王之江从光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成像照明系统的效率比漫射照明方式高。

实践证明,王之江设计的激光器效率更高,只需很小的能量就实现了激光输出,这也是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运转成功的关键。当时长春光机所的技术支撑条件很差,制造氙灯所用的电容是仓库库存的旧电容,容量很小,只有2660微法,好在激光器效率高,输出的能量有0.003焦耳。若电容再小一点或者装置效率稍低,实验都很难成功。回顾这段历史,王之江感叹道:“这台红宝石激光器的成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在激光器真正运转时,由于研究人员此前只看到过关于原理性的一两篇文章和几条新闻报道,并不知道当时的实验现象是否标志着激光正式产生。最后还是王之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激光器确实已真正输出了激光,后来用示波器等仪器测量的结果验证了王之江的判断。

勇于担当,科学判断“640-3”工程

高能激光研究和高功率激光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建所之初承担的两项主要任务,其中,高能激光是由王之江带领开展,高功率激光则由邓锡铭领导开展。这两项工作对中国激光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高能激光系统的研制任务,时称“640-3”工程,也叫100#任务,目标是利用激光进行导弹拦截。该工程自1964年启动,到1976年终止,前后历时13年。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提高输出能量、改善激光亮度等方式对激光的破坏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索,解决了工作物质损伤、寄生振荡、弥散等一系列技术困难,并进行了激光打靶实验。依据取得的实验数据,研究人员认为当时的技术路线无法实现激光反导之目标,于1976年中止了这项工程。“640-3”工程虽然未能实现激光反导的最终目标,但通过工程的开展,中国激光科学在理论、实验及各种单元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可贵的进展。

在高能激光的探索过程中,王之江在关键时刻的科学判断深刻影响了研究的进程,充分展示了他在光学理论方面的深厚造诣和敏锐的科学洞察力。1965年,在工程上马之初、在大家都在紧盯着如何提高激光输出能量的时候,王之江就清醒地认识到激光亮度的重要性,专门撰写报告,阐明亮度指标在高能激光探索中的重要性。不久,“文革”开始,他被迫中断这项工作,此后一段时间再没有人去关注激光亮度的问题。直到1970年,上海光机所研制的高能激光器的输出能量已达到极限,但打靶实验的结果并不理想,研究重点才被迫转向提高激光亮度的方向。其后,在王之江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大幅提高了激光的亮度,并在打靶实验中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证实了王之江最初关于亮度的论断是正确的。

“640-3”工程下马,也是王之江做出的决定。1976年,王之江根据已取得的实验结果判断,他们采取的技术路线不可能达到激光反导的目标,于是建议工程下马。当时,这项工程的总设计师钱学森以及国防科委的一部分人希望继续开展下去。但是,王之江认为,这项工程继续开展下去,一些技术指标肯定会得到提高,但激光反导的目标肯定不能实现;同时,这项工程花费太高,每年要花掉大约1亿人民币,继续下去不值得。他建议,在有限经费支持下继续开展高能激光的科学探索,在技术路线不够明朗的情况下,不搞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实践证明,“640-3”工程下马是非常明智的。2007年美国国防部公开的DSB报告表明,现阶段美国激光反导的技术手段也未发展成熟,与王之江在1976年的判断是一致的。

“640-3”工程下马,避免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不难看出,做出这样的决定,体现了王之江敢于担当的胆识和勇气。在当时的压力下,“对这一方案,谁敢说个不字?”王大珩曾在评价王之江时如是说。

“640-3”工程对我国激光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考虑到“文革”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其取得的进展及其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王之江的科学贡献,特别是在中国应用光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中国激光科学的开创方面,得到了国内外光学界的广泛认可。长春光机所陈星旦院士这样评价王之江:“在光学界,我不谈大珩先生、龚祖同先生,他们是老一辈的,就我们这一辈,王之江是光学理论方面最有学问、最有思想的,应该是第一,其他人谁也赶不上。”大连理工大学吴世法教授的评价是:“王之江在创新方面,应该说不比他的老前辈王大珩、龚祖同贡献低。他是我们国家光学设计的第一人,真正把光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建立了起来,培养了很多搞光学设计的专家,在这方面应该说他是第一功劳,确实比老一辈的人贡献更大。”

王大珩也给予了王之江非常高的评价:“王之江在我的学生中是最著名的,也是在学术上贡献最大的一个。”他坦言,“老师不一定在所有的领域中都比自己的学生强,老师也不一定永远都比自己的学生强,当老师的应该善于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因杰出成就,王之江1988年被选为美国光学学会核心会员,1991年当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核心会员,这凸显了他在国际光学界的影响。


作者单位分别为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中国科学报》 (2020-05-21 第8版 印刻)


来源 :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 : 2020-05-21

“红光奖”投票,倒计时10天!(附最新投票排名)

距离“红光奖”投票倒计时10天了!截止小编发稿前,总投票数已突破12万,累计访问量已达63万次。最后10天的时间,荣耀时刻谁与争锋?行业大奖花落谁家?我们翘首以待!


微信截图_20200520095026.png

(5月20日10:20微信截图数据)


网络投票活动自5月1日开启微信投票以来,众多参赛选手投票的热情与参与程度都非常高。在近20天的时间中,投票数据更是一度爆表。此次活动无论从企业报名数量还是网友投票数量对比前两届均超过以往最高数值,企业与网友的持续互动让激光行业大奖的评选更加精彩。以下是截至5月20日10时20分参选企业最高人气榜和各大奖项前三名的票数情况:

人气榜.png

最高人气榜(前三名

激光工艺.png

激光工艺突破创新贡献奖前三名


黑科技.png

黑科技创新贡献奖前三名


杰出进步.png

杰出进步企业奖前三名


影响力企业.png

影响力企业奖前三名


工业激光器.png

工业激光器创新贡献奖前三名


光纤激光器.png 

光纤激光器创新贡献奖前三名


加工系统.png

加工系统创新贡献奖前三名


高功率.png

高功率切割系统创新贡献奖前三名


微加工.png

微加工系统创新贡献奖前三名


配套系统.png

配套系统创新贡献奖前三名


激光头.png

激光头创新贡献奖前三名


激光器件.png 

激光器件创新贡献奖前三名


2020年度中国激光行业创新贡献奖历经前两届的累积与沉淀,不断蜕变、历久弥新。为给优秀创新型激光企业打造舞台,2020“红光奖”设置了激光工艺突破、黑科技、工业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加工系统、高功率切割系统、微加工系统,配套系统、激光头、激光器件创新贡献奖和杰出进步企业奖、影响力企业奖等十二个细分类别的奖项。

微信截图_20200520093748.png

2020“红光奖”奖项设置

通过网络投票、公开评选后,将进入专家评审环节,专家评委团将对参评企业进行评定并打分,综合参评企业产品和技术资质以及参考网络投票意见,审定最终获奖名单。


倒计时10天!各奖项的角逐无疑进入最激烈、最紧张的关键时刻。巅峰对决时刻,赶快抓住最后的时间来投票,决定权就在你的手中!

【投票通道】

投票最新二维码.png

(扫码投票)


发布时间 : 2020-05-20

广东将打造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

编者按:激光与增材制造是前沿科技、经济建设等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驱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之重器”和“动力源泉”。

link.jpg


为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省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20年3月22日广东省工信厅印发了《广东省培育发展“双十”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方案》。其中,激光与增材制造被列为“双十”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中的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相关培育行动计划将于近期印发实施。



01.广东激光产业聚集优势明显


广东是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大省,企业总数和产值均占全国的30%以上,形成了以大族、纳思达、创鑫、杰普特、光韵达、海目星、光库等为代表的10余家上市公司,其中2019年大族激光主营收超过100亿元、纳思达超过230亿元,年主营收超1亿元以上企业30余家、1000万元以上中小企业300余家。2019年全省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主营收超过1000亿元,驱动下游应用产业主营收超7.9万亿元。


作为国内制造业大省和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广东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明显:一是已拥有全国领先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技术基础。初步形成了涵盖产品设计、材料、关键器件、装备与系统、工业应用和公共技术服务等产业链。二是企业数量多,产业集聚态势明显。拥有了一批主营业务为激光与增材制造的上市龙头骨干企业,众多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产业集聚态势。三是拥有一定数量的创新平台与人才队伍,建立相关的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平台30多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多个。四是规模化应用前景广阔。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完善体制机制、规范产业秩序、扩大应用市场、推动技术创新等措施,已冲破产业原有格局,塑造了广东发展新模式。


02.广东激光产业的现有问题


随着不断的发展,目前广东省激光产业发展脚步不断加快,关键技术不断突破,装备制造水平和性能显著提高,应用领域日益拓展,生态体系初步形成,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若干激光产业集聚区。目前,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为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惠州和佛山、珠海、中山、江门等珠西地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态势。此外,广东省更是斥资大力支持当地增材制造产业,金属3D打印技术及相关产业也因此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然而,目前广东激光产业也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关键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前沿原创性、领先性技术创新不足、原创性成果产出较少,产业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等部分依赖进口。二是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不足,产业发展水平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地区。在超快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激光显示、增材制造等领域技术创新应用与融合不深,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偏小,缺少行业领军企业。三是产品质量与可靠性不高,缺少知名品牌。创新发展乏力,产品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中小微企业盈利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低等。四是高水平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偏少,专业型顶尖人才、复合型优秀人才缺乏等。


03.培育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产业如何发展,如何走向高端?如何高质量发展,又要具备国际竞争力?这些问题引起政府高度关注。


2019年底广东召开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之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广东“制造业十九条”,提出要打造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目标任务。为此,在疫情期间,广东省工信厅加快推动相关工作,初步制定了《广东省培育发展“双十”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方案》,并开始着力推动。


微信截图_20200515145129.png

所谓“双十”产业集群,即选定广东省具有产业基础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精密仪器设备。


把激光与增材制造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充分体现了产业的集群发展,从一个大领域进入到具体的细分领域,从宏观的整体谋划到微观的具体部署,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的务实精神和产业发展管理的科学态度。


根据广东省激光产业的发展现状,预计关键材料、核心器件、高端装备与应用等原创性、领先性技术研究;高功率合束器、光纤光栅、光隔离器、扫描振镜、激光加工头、高亮度芯片等核心器件;万瓦级工业用光纤激光器、超短脉冲激光器、增材制造高端装备等研制,涉及精密激光加工装备与系统、增材制造装备与系统以及产业应用等关键共性技术将会纳入到新一代激光产业的范畴内,这些领域将获得更多的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据了解,根据“一个成熟一个发展”的原则,20个产业集群将在6月底前发布行动计划并分阶段推进实施。到2025年,行动计划将明确每个产业集群的关键任务、关键项目、保障措施和发展目标。


后记: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包括激光与增材制造在内的20个产业集群规划非常具有前瞻性,战略意义突出,行业增长潜力大,产业带动性强。在短期内,“双十”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有力地提振企业在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扎根的信心和士气。从长远来看,随着“双十”产业集群的加快培育,不仅会扩大产业规模,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会不断增强广东产业链的强度和韧性,进一步提升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来源 : 激光制造网 作者: 钟鸣 发布时间 : 2020-05-1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