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协会
首页 > 行业新闻

中国科学家取得突破,国产激光技术超越全球第一梯队

中国科学家在激光技术领域最近取得了一项令全球瞩目的突破性成果,有望超越全球第一梯队。这一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据悉,这项突破是由一支由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在长期的研究和实验后取得的。他们成功改进了激光技术的关键元件,并融入了创新的技术理念,使得中国激光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01

国产激光技术的突破:

实现高功率输出

在过去,我国面临着激光技术领域的技术壁垒。当时,高功率激光器多依靠进口,价格昂贵且难以满足国内需求。然而,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通过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突破技术难关,实现了高功率激光输出的国产化。

微信图片_20231009143144.jpg

为了实现高功率输出,我国科研人员在激光介质、光学元件、激光谐振腔等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首先,在激光介质方面,我国研发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光导率、高密度能级和较长寿命的激光介质材料,使得激光器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此外,在光学元件方面,我国研制出了高功率激光器专用的高反射率镜片和光纤耐高功率耦合器件,能够有效地降低光学元件的损伤率,提高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另外,我国的科研人员还针对激光谐振腔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优化谐振腔的结构、增加谐振腔的稳定性,使得激光器在高功率输出时能够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并且具备较长的寿命。这些关键技术突破的实现,使得我国的激光器在高功率输出方面不再依赖进口,大大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微信图片_20231009143154.jpg

高功率激光器的实现,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高功率激光器在材料加工、激光制造、激光通信和国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制造业中,高功率激光器能够实现高速切割、高精度焊接等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我国的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02

国产激光技术的突破:

提升光束质量

国产激光技术在光束质量的提升方面加大了研发投入。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光束传输技术和设备,并结合自主创新,国内激光技术企业不断研发出高性能的光束质量控制技术,实现了激光光束的高质量传输和成型。这种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为国产激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国产激光技术在光束质量方面注重了工程可行性和应用性。以工业激光加工为例,光束质量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效率。国内激光技术企业在进行激光器设计和制造时,充分考虑了工业应用的特殊需求,通过优化光束传输系统、改进激光器结构等手段,不断提高激光器的光束质量,使其更适用于各类工业加工领域。

微信图片_20231009143221.jpg

国产激光技术在光束质量的提升上也探索了新的途径。在传统的调制、放大、谐振等技术基础上,国内激光技术企业积极研究投入新兴技术,如自适应光学技术、相位调制技术等,通过引入先进的光学元件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光束质量的智能化控制和调整。这种探索为国产激光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国产激光技术在光束质量提升方面也加强了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外激光技术企业的合作,国内激光技术企业得以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激光技术的全球化发展。同时,国内激光技术企业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行业论坛,推动光束质量的提升成为国际共识和标准。

03

国产激光技术的突破:

降低设备成本

国产激光技术在材料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以前,我国激光设备的高成本主要源于激光器所使用的材料需要进口。然而,通过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激光特性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且价格更加合理。

微信图片_20231009143227.jpg

国产激光技术在制造工艺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制造激光设备所需要的环境条件非常苛刻,要求高精密度的工艺。以前,我国制造激光设备的流程繁琐,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导致设备成本居高不下。然而,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制造工艺的优化。现在,国产激光设备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政府的支持和投资也为国产激光技术的突破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激光技术的发展,对激光产业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政府资金的支持不仅为激光技术的创新提供了保障,还为我国激光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种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为国产激光技术的突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国产激光技术的突破对我国激光产业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首先,降低设备成本使得更多的企业能够购买和使用激光设备,推动了激光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次,降低设备成本增加了我国激光设备的出口竞争力,有助于扩大激光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此外,国产激光设备的成本下降还能够为科研机构和制造企业节约开支,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微信图片_20231009143233.jpg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产激光技术在降低设备成本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国内激光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复杂和高精密度应用的需求。其次,制造工艺的优化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进一步降低设备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最后,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推动国产激光技术的突破和发展。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中国科学家在其他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个突破能够推动整个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优秀科学家的加入,推动中国科技再上新的高峰。


来源 : 元生数字财通岛 发布时间 : 2023-10-09

激光焊锡工艺在电子焊接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现如今电子焊接技术已经从传统的手工焊接方式向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形式也层出不穷,封装密度越来越高,极大的推动着电子产品向多功能,高性能,高可靠和低成本等方向发展。目前为止,通孔技术(THT)和表面贴装技术(SMT)在电子组装制造业中很普遍。它们已经在PCBA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自己的优势或技术领域。


随着电子组装件越来越密集,部分通孔插装件已无法用传统波峰焊实现焊接。而选择性激光锡焊技术的出现,恰似是为了满足通孔元器件焊接发展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选择性钎焊技术,其工艺可作为波峰焊的一种取代,能够对逐个焊点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焊接质量。


通孔元器件焊接工艺的演变


在现代电子焊接技术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变革:

PCB通孔元器件

1.从通孔焊接技术向表面贴装焊接技术的转变


表面贴装焊接技术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焊接技术,它主要通过在电子设备的表面进行焊接,具有占用空间小、可靠性高、效率高等优点。相比之下,通孔焊接技术主要是在电子设备的内部进行焊接,操作复杂、工作量大、可靠性低、效率低。因此,表面贴装焊接技术的出现,使得线路板上所需焊接的通孔元器件越来越少。


2.从有铅焊接技术向无铅焊接技术的转变


无铅焊接技术是一种更为环保的焊接技术,它主要是指使用无铅材料进行焊接,如锡、铜等。相比之下,有铅焊接技术主要使用含有铅的材料进行焊接,这些材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无铅焊接技术的出现,使得通孔元器件的焊接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无铅和高可靠性要求的产品。这是因为无铅焊接材料熔点高、流动性差,需要更高的焊接温度和更严格的焊接条件,更容易受到热冲击和机械应力的影响,对产品的耐高温性能和机械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焊接技术的演变直接带来了两个结果:


一是线路板上所需焊接的通孔元器件越来越少;二是通孔元器件(尤其是大热容量或细间距元器件)的焊接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无铅和高可靠性要求的产品。


再来看看全球电子组装行业所面临的新挑战:


全球竞争迫使生产厂商必须在更短时间里将产品推向市场,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要求;产品需求的季节性变化,要求灵活的生产制造理念;全球竞争迫使生产厂商在提升品质的前提下降低运行成本;无铅生产已是大势所趋。上述挑战都自然地反映在生产方式和设备的选择上,这也是为什么选择性激光锡焊在近年来比其他焊接方式发展得都要快的主要原因;当然,无铅时代的到来也是推动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激光锡焊是制造各种电子组件时使用的工艺设备之一,该工艺包括将特定电子元件焊接到印刷电路板上,同时不影响电路板的其他区域,通常涉及电路板。它一般通过润湿、扩散和冶金三个过程完成,焊料逐渐向电路板上的焊盘金属扩散,在焊料与焊盘金属金属的接触表面形成合金层,使两者牢固结合。通过设备编程装置,对每个焊点依次完成选择性焊接。

松盛光电桌面式激光恒温锡焊系统

松盛光电迎合市场需求推出了第三代激光恒温锡焊系统:包含了直接半导体激光器,红外在线式测温仪,恒温单聚焦焊接头,单聚焦环行照明光源,自动送丝系统,恒温激光焊接软件。该类模组可预先在焊接软件中设置多段温度区间,焊接时激光闭环温控系统对焊点进行实时测温,当焊点温度达到设置温度上限时,自动调整激光功率下降,防止焊点温度过高而产生热伤害。其拥有以下特点优势:


1.采用非接触式焊接,无机械应力损伤,热效应影响较小。


2.多轴智能工作平台(可选配),可应接各种复杂精密焊接工艺。


3.同轴CCD摄像定位及加工监视系统,可清晰呈现焊点并及时校正对位,保证加工精度和自动化生产。


4.独创的温度反馈系统,可直接控制焊点的温度,并能实时呈现焊接温度曲线,保证焊接的良率。


5.激光,CCD,测温,指示光四点同轴,完美的解决了行业内多光路重合难题并避免复杂调试。


6.保证优良率99%的情况下,焊接的焊点直径最小达0.2mm,单个焊点的焊接时间更短。


7.X轴、Y轴、Z轴适应更多器件的焊接,应用更广泛。


来源 : 松盛光电 发布时间 : 2023-10-09

阿秒激光:为“狂飙”的电子摄影 | 解读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地时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皮埃尔·阿戈斯蒂尼、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的费伦茨·克劳斯以及瑞典隆德大学的安妮·吕利耶共同获得。

微信图片_20231008111809.jpg

皮埃尔·阿戈斯蒂尼(左)、费伦茨·克劳斯(中)和安妮·吕利耶(右)因“用实验方法产生了可用于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的阿秒量级光脉冲”而获得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瑞典皇家科学院指出,他们“证明了一种制造极短光脉冲——阿秒脉冲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测量原子和分子内部的电子运动或改变能量的快速过程,为人类探索电子世界提供了新工具”。其中,吕利耶从激光与气体中原子的相互作用中发现了谐波效应;阿戈斯蒂尼和克劳斯则证明用这种效应可以产生比飞秒脉冲更短的阿秒光脉冲。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伊娃·奥尔森指出:“我们现在可以打开电子世界的大门。阿秒物理学让我们有机会了解控制电子的机制,下一步将是更好地利用它们。”

从飞秒到阿秒

就像我们用光来观察周围的宏观世界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光来探测亚原子世界。但有一个原则必须遵守:任何测量都必须快于被研究系统发生明显变化所需的时间,否则只能得到模糊的结果。
在一个分子中,原子在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10的负15次方秒)时间尺度内移动和转动。因此,科学家们可以借助此前最短的光脉冲——飞秒脉冲来对其开展研究。1999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艾哈迈德·泽维尔因为利用飞秒激光观察反应过程中化学分子的过渡态,独享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而电子在原子或分子内部“狂飙”时,其位置和能量在一到几百阿秒内发生变化,要对其运动开展测量,飞秒技术“爱莫能助”。
阿秒有多短暂呢?1阿秒是10的负18次方秒,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秒的十亿分之一。1阿秒之于1秒,相当于1秒之于宇宙的年龄(138亿年)。一束光从房间的一边到达对面墙上就需要100亿阿秒。

阿秒脉冲“现形记”

如何让光脉冲达到阿秒量级?科学家通过理论计算认为,可以通过组合多个波长的短波长激光脉冲来产生更短的光脉冲。

微信图片_20231008111918.jpg

用最短光脉冲探索电子世界。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志义对科技日报记者解释说:“要产生新的波长不仅需要飞秒激光驱动,还需要聚焦到气体,通过光与气体原子的相互作用产生所谓的高次谐波,高次谐波是在驱动激光的一个周期中,产生两个周期的波。”
据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介绍,1987年,吕利耶及其同事将一束红外激光聚焦到惰性气体,结果发现产生的谐波比之前用较短波长激光驱动所产生的谐波更多、更强,并且观测到的许多谐波具有相似的光强。
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一旦这些谐波存在,它们会相互作用。当这些谐波的峰值相互重合时,光会变得更强烈;但当一个谐波的波峰与另一个谐波的波谷重合时,光会变得不那么强烈。在适当的情况下,谐波重合后会出现一系列紫外波段的激光脉冲,其中每个脉冲时长仅几百阿秒。物理学家在上世纪90年代就明白了这背后的理论,但直到2001年才真正揭示其“庐山真面目”。
2001年,阿戈斯蒂尼及其在法国的同事,在实验上成功产生了一系列仅持续250阿秒的脉冲串。费伦茨·克劳斯和其在奥地利的伙伴们则另辟蹊径,成功隔离出持续时长650阿秒的单个孤立光脉冲,而且用其跟踪和研究了将电子从原子中“拉”出来的过程。
“正是以这三位科学家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历时十几年的工作,通过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使超快科学迈入了阿秒时代!”魏志义强调说。

阿秒脉冲有望在多个领域“大显身手”

一只小小的蜂鸟每秒可以拍打翅膀80次,用人眼是无法看清的,但采用高速摄影相机就可将其动作定格成一帧帧清晰的画面。
魏志义形象地指出:“阿秒光脉冲正是研究微观物质世界的‘高速摄影相机’,可将‘狂飙’的电子定格下来进行观察。”
魏志义满怀希望地表示:“在(阿秒)如此短的时间尺度上研究和理解电子,有望促进超高速电子学的快速发展,有朝一日可能催生更强大的计算机芯片。它还使我们能够根据分子的电子特性来区分分子,并用于疾病的快速准确的诊断。”
据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介绍,克劳斯团队通过结合宽带光学、超快激光光源和精确的飞秒-阿秒泵浦探测技术,开发出了电场分子指纹技术,可以探测生物流体内分子成分的变化。这有望成为一种新的体外诊断分析技术,检测血液样本中疾病的特征分子,这一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监测许多分子,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据魏志义介绍,目前国际上除上述研究组外,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多个研究组也一直开展有阿秒脉冲的产生及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
“如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常增虎教授的团队先后于2012年及2017年两次创造了最短阿秒脉冲的世界纪录,瑞士联邦技术大学于2017年报道的43阿秒结果迄今仍保持着目前最短的世界纪录。特别是欧盟在匈牙利建设了以阿秒激光为主体内容的极端光设施(ELI-ALPS),用以提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开展阿秒科学研究”,对于阿秒领域的成果,魏志义如数家珍。
阿秒光脉冲的研究也得到中国科学家的广泛重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机所、西安光机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都开展有阿秒科学的研究。2013年,魏志义课题组首次在国内产生并测量得了160阿秒的孤立阿秒脉冲,目前正在进一步朝着更短脉宽、更高能量及更高重复频率的方向发展,结合终端设备,为阿秒激光在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信息、能源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国际领先的平台与设施。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产生比阿秒更短的时间单位,如仄秒(10的负21次方秒)、幺秒(10负24次方秒)等。在科学探索和技术发展的征程中,人类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


来源 : 科技日报 作者: 刘霞 发布时间 : 2023-10-08

新型电驱动有机半导体激光器,可用于光谱学、计量学和传感领域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日,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科学家表示,他们在开发紧凑型有机半导体激光器技术的数十年挑战中取得了“重大突破(significant breakthrough)”。首先制造了一种光输出创世界纪录的OLED,然后将其与聚合物激光器结构集成。这种新型激光器发射由短光脉冲组成的绿色激光束。


微信图片_20231007173919.jpg

电驱动有机半导体激光器结构

刊登于《自然(Nature)》期刊上的论文解释了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科研团队如何克服低电流密度和“将电荷注入增益介质导致的无法容忍的损耗”等常见有机半导体问题。

该论文指出:“科研人员通过开发一种集成器件结构来实现损耗的减少,该结构可以有效地将具有极高内部光生成能力的OLED与聚合物分布式反馈激光器结合起来。在集成结构的电驱动下,可以观察到光输出与驱动电流的阈值,具有窄发射光谱并在阈值之上形成激光束。”

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以前从未被证明过的有机电子器件,并表明OLED的间接电泵浦是实现电驱动有机半导体激光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为可见光激光器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在光谱学、计量学和传感领域得到应用。

该论文的结论是:“科研人员已经展示了一种集成器件方法,可以在有机半导体中实现电驱动激光器,从而解决了有机光电子学中的一个重要挑战。这种方法克服了有机或混合钙钛矿激光器直接电注入尝试中常见的主要困难,同时保留了工作优势。”



来源 : MEMS、面包板社区-芯语 发布时间 : 2023-10-07

科学家利用玻璃造出飞秒激光器

商业飞秒激光器是通过将光学元件及其安装座放置在基板上制造的,这需要对光学器件进行严格对准。那么,是否有可能完全用玻璃制造飞秒激光器?据最新一期《光学》杂志报道,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成功做到了这一点,其激光器大小不超过信用卡,且更容易对准。


微信图片_20230928162710.jpg

科学家在玻璃基板上制造了千兆飞秒激光器。图片来源: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研究人员表示,由于玻璃的热膨胀比传统基板低,是一种稳定的材料,因此他们选择了玻璃作为衬底,并使用商用飞秒激光器在玻璃上蚀刻出特殊的凹槽,以便精确放置激光器的基本组件。即使在微米级的精密制造中,凹槽和部件本身也不够精确,无法达到激光质量的对准。换句话说,反射镜还没有完全对准,因此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玻璃装置还不能作为激光器使用。

于是,研究人员进一步设计蚀刻,使一个镜子位于一个带有微机械弯曲的凹槽中,凹槽在飞秒激光照射时局部可扭动镜子。通过这种方式对准镜子后,他们最终创造出稳定的、小规模的飞秒激光器。

尽管尺寸很小,但该激光器的峰值功率约为1千瓦,发射脉冲的时间不到200飞秒,这个时间短到光都无法穿过人类的头发。

这种通过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来永久对准自由空间光学元件的方法可扩展到各种光学电路,具有低至亚纳米级的极端对准分辨率。



来源 :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 : 2023-09-28

盘点激光切割6大常见应用领域

1.jpg

2.jpg

3.jpg

4.jpg




来源 : 华俄激光 发布时间 : 2023-09-25

关于瓦级高功率锁模光纤激光振荡器技术的解读

全光纤结构的啁啾脉冲放大(CPA)系统得益于光纤器件特有的高集成度、高稳定性、易于标准化生产等特性,已被采纳为飞秒激光器的常用技术路线,广泛应用于基础科学研究、医疗卫生和工业制造等领域。



1.png

全光纤结构的啁啾脉冲放大(CPA)系统作为飞秒光纤激光系统的前端信号光源,其提供的信号强度、时域频域特性决定了后续提升激光功率的光纤放大器的级数和复杂程度;一台高平均功率锁模激光振荡器作为CPA的种子源,其提供的高强度种子光信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激光放大系统的输出信噪比,还有利于抑制放大自激辐射、提高激光增益介质的提取效率。然而,由于光纤波导的非线性特征,在光纤飞秒激光系统中获得稳定的高平均功率单脉冲序列输出,相比固态飞秒激光系统更具有挑战性。

目前,基于光纤的激光系统在不同的色散区域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超短脉冲,例如:在负色散区产生传统孤子,近零色散区产生自相似演化孤子,在全正色散区产生耗散孤子以及色散管理孤子。这是超短脉冲光纤激光系统中色散、非线性、增益和损耗等因素之间平衡的结果。当系统中的非线性相位累计超过一定水平时,非线性和群速度色散的共同作用将导致脉冲发生分裂,进而限制了输出功率的进一步提升。与其它类型锁模激光器相比,运转在全正色散区的耗散孤子锁模光纤激光器,由于孤子面积定理以及更强的非线性积累能力,理论上可以支撑更高的平均功率。

奥创光子致力于研发高输出功率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通过使用大模场面积双包层光纤作为锁模激光器的增益介质,并采用输出功率高达27W的976nm波长泵浦源,另外通过基于啁啾脉冲光谱滤波的双折射片实现全正色散耗散孤子脉冲整形,最终研发出尺寸规格为200×127×75 mm的结构紧凑型飞秒光纤激光种子源。该种子源的光路结构示意图如图1,腔内器件简洁,腔型布局紧凑,工程化热管理措施得当;在锁模自启动后,获得重复频率33MHz的锁模激光输出,激光平均输出功率达5.8W,其脉冲宽度为186fs,光谱范围覆盖1025~1055nm。

2.png
图 1.  高功率锁模光纤激光器光路示意图
(HR:高反镜;ISO:隔离器;LD:半导体泵浦源;PLP:泵浦保护器;DM:双色镜;PSC:泵浦合束器;SF:光谱滤波器;  λ/2: 1/2波片;  λ/4: 1/4波片)

3.jpg
图 2.  5.8 W激光光谱以及自相关曲线

为了追求更高功率更窄脉冲宽度的激光输出,奥创光子在上述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尝试,经过优化啁啾脉冲光谱滤波参数,激光输出功率和脉冲宽度两项指标均有提升。优化后的激光器能在锁模状态输出高达9 W的平均功率,脉冲宽度窄化至108 fs(图3)。由于使用的大模场光纤为保偏双包层单模光纤,输出激光束的M²因子为1.3,具备良好的光束质量。经多次测试该锁模光纤激光器在9 W的工作状态下1小时的功率波动,其RMS值均 < 0.4%,功率稳定性良好(图4)。

该全正色散耗散孤子光纤激光器具有结构紧凑、高稳定性、高信噪比等优势,并且启动简单,可以作为稳定的高功率种子源用于飞秒啁啾脉冲放大系统中,也能够独立地作为高功率激发光源用于高重复频率、低能量、窄脉宽应用的领域如生物医学成像、激光测量等。

4.jpg
图 3 优化后激光器输出光谱及自相关曲线(平均功率9W)

5.png
图 4 激光输出功率稳定性测试

奥创光子自2018年创立以来,公司已申请100余项专利,已掌握了高能高功率飞秒脉冲放大技术、啁啾体布拉格光栅色散补偿技术、波长转换等关键核心技术,结合自主设计制造的超快种子源、温度调谐式啁啾光纤光栅等核心器件已成功推出系列化飞秒激光器产品,并在国内率先实现工业领域批量出货,打破了该领域被国外产品长期垄断的局面。

6.png

目前奥创光子不断迎合当前市场对于航天航空,新能源锂电,电子消费等高端精密行业的发展节奏壮大自身,不断为先进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基础,促进发展。


来源 : 奥创光子 发布时间 : 2023-09-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