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光照亮远方,蓝湖照明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发布时间:2020-05-05 来源:36氪
近日,白色激光照明核心器件研发生产制造商蓝湖照明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野草创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在多个研发方向上的新产品研发。
近年来,LED照明应用发展迅速。Digtimes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LED照明市场规模达629亿美元,另据中国产业信息网以及新时代证券研究所的相关统计,2018年我国LED照明市场规模接近近7000亿元,十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30.68%。在总体照明市场中,由于政策、产品成熟度以及市场的驱动,我国LED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已由2011年的1%提升至2018年的70%,替代传统照明产品的趋势明显。然而,受限于亮度等因素,LED在一些应用场景中面临着无法解决的难点。作为LED照明在这些场景的替代和补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教授认为,“激光照明” 将成为继LED照明之后的下一代的照明技术。
上海蓝湖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湖”)就是一家专注于激光照明领域的研发型企业。公司于2015年成立,通过自主研发的五项关键技术,蓝湖能够稳定地将蓝激光转换为高强度白光,为一些专门领域的灯具提供稳定的高亮度光引擎。
谈及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切入点,蓝湖创始人杨毅博士告诉36氪,激光照明和LED一样,都属于半导体照明,是具有未来前景的照明技术。而由于LED本身特性的不足,存在着三类市场空白:第一类是例如投影机、探照灯、远距离监控补光灯等,由于LED亮度不足而无法满足的领域,目前这些领域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高压汞灯或氙灯,这些传统灯具的寿命只有1000到3000小时,远低于半导体光源的数万小时。其次是例如车灯的远光灯、内窥镜等,LED需要耗费数倍的功率才能实现照明效果的领域。第三类是例如移动通讯设备中,如果使用白激光照明光源将激发出更多丰富需求的领域。而白激光光源技术的体积小、高亮度和远距离传输性可以与LED形成互补,去覆盖LED照明不低于10%的市场份额。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趋势,蓝湖技术团队凭借在激光应用和激光显示行业多年的技术积累,从2013年开始进入激光照明领域的研发,并很快在材料工艺和知识产权两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壁垒。
具体来说,激光照明技术使用蓝色激光激发黄色荧光材料来形成对肉眼无伤害的宽谱白光。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材料由于无法承受激光高功率密度的轰击会很快烧毁。蓝湖从材料端突破性地解决了荧光材料热淬灭的技术原理性难题,使得荧光材料可以耐受聚焦于一点的高功率激光的轰击并持续高效的发光。避免了由传统的机械转动方法来散热带来的体积大、抗震性差、不稳定等问题,发光亮度可以达到LED的5-10倍,在行业中具有独创性和领先性。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蓝湖拥有超过120项本领域的核心技术专利,其中包括多项美国专利。
图片来源:「蓝湖照明」
基于技术上的优势,蓝湖主要定位于面向灯具、设备厂商提供将蓝激光转化为白光的光引擎模组。目前,蓝湖的产品已经在包括特种照明、车辆照明、工程照明在内的一些中高端行业实现了行业应用,并在汽车车灯上形成突破,在后装市场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
近几年,随着宝马、奥迪等主机厂纷纷在新款车型中布局激光车灯。与LED大灯相比激光车灯响应速度快、节能、体积小、寿命长、亮度衰减低等方面的优势受到行业的追捧。针对汽车照明场景,蓝湖研发的汽车远光灯模组可以弥补普通卤素车灯远光照射距离短的缺点,最远照射距离可达600米,几乎是LED大灯的两倍;另外应用蓝湖白激光光引擎的汽车工作灯产品,照射范围最远可以达到2000米以上,一推出就在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图片来源:「蓝湖照明」
杨毅博士介绍,除了为“人”照明以外,蓝湖的白激光技术下一步还将为“人工视觉”照明。这包括工业4.0中的机器视觉、远距离监控抓拍,以及内窥镜的照明等等,市场应用非常广阔。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渐应用和普及,人工智能的眼睛“人工视觉”,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专用高亮度照明器件的需求。
据了解,蓝湖2019年已完成2000多万营收并实现盈利。随着激光照明的行业推广,预计接下来每年会以3-5倍的速度增长。
团队方面,蓝湖创始团队均来自清华大学电子系,现有规模6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为研发团队,创始人杨毅博士在激光产业有14年的研发经验,同时也是激光电视技术构架的主要发明人之一 ,拥有300+项专利。
投资逻辑方面,本轮的投资方野草创投创始合伙人李赫然认为,蓝湖团队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解决了激光照明在散热方面的难题,实现了革命性技术突破。独特的产品使得蓝湖在产业链上下游拥有初创公司较为罕见的强势话语权。同时产品的超高通用性让公司在市场拓展方面也势如破竹,造血能力强。相信未来蓝湖能够在特种照明、移动设备应用、安防等领域有更卓越的表现。
头图来源 |「蓝湖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