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粤产业对比与激光装备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7
近日,各省市陆续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的GDP数据,广东省继续领跑全国,以大约2000亿的优势领先第二名的江苏。两省的增速相同,江苏自古以来是我国富庶之地,而广东则受益于最早改革开放的政策而首先发展起来。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GDP成为人们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而苏粤之争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模式对比
广东的珠三角最早是以“三来一补”的低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发展起来,同时依靠港台的产业转移;而江苏较为发达的苏南是得益于大量的乡镇企业崛起,同时依靠大型外国企业投资的产业园发展。在金融危机后,广东大力推动制造业升级,而几年后江苏也紧随其后推动产业走向高端。
人文对比
广东省目前拥有人口超过1.1亿,其中外省流动人员超过3000万,并且每年的新增流入人口是全国最多;江苏省目前人口约8000万,其中外省流动人员约1000万。在人口数量以及年轻人占比率,广东更胜一筹,这从节日网络红包量、外卖数量、网购消费额等指标可以得出,广东多年是全国第一。但是在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上,江苏拥有更多水平较高的大学,比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南京理工等,在人均教育程度、大学入学率和科研机构、院士出产量等多项指数在全国名列前茅。
区域城市化对比
广东坐拥广州、深圳两座一线城市,这两个城市爆发出强大的创新创业区域龙头效应,带动珠三角产业合理分工发展。由于广东经济活动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城市,让这个地区成为全国产业链最完善、经济活力最密集的地区。江苏的长江沿岸苏南城市是经济最集中地区,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创新创业龙头是上海,省内的苏州、南京无法担当龙头,这方面江苏略显不足,然而苏南拥有广阔的平原,经济活动和建筑规划集中度稍低,发展空间更加巨大。
产业结构对比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广东的经济影响力十分强大,这是因为很多品牌的产品被消费者最终接触、使用。比如最流行的新兴互联网、数字经济,最集中的要数广东、北京和杭州了。
在广东就拥有人们常见的腾讯、微信、网易、唯品会、酷狗、迅雷;在电子制造与通信产业,广东就更是无敌手:华为、中兴、富士康、vivo/OPPO等;在家电方面,美的、格力、志高、格兰仕、TCL、创维等占据全国超过一半;在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房地产,居然也能够领先全国,去年全国三强的碧桂园、恒大与万科居然都是广东成长的企业,笔者确实是不得其解。
这些很多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很多人印象中就感觉广东的企业品牌影响力更大。
再来看江苏,人们印象中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可能是苏宁、小天鹅、熊猫电子、雨润、洋河、徐工、海澜之家等几个。江苏的中小企业、家族企业众多,然而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
其实这是一个产业结构差别造成的一个误解,江苏的很多电子制造是外国企业,比如三星、罗技、西门子、日立、飞利浦等,虽然贡献了产值和税收,但这些无法算入本土企业实力;另外江苏的产业支柱还有化工、化纤、钢铁、水泥、光纤光缆等,这些都是可以为广东的产业提供原材料,但不一定会被消费者认识。
钢铁方面,有沙钢集团、中天钢铁、南京钢铁、申特钢铁;光纤光缆则有著名的亨通光电、江南电缆、永鼎股份、通光电子、法尔胜等;太阳能产业上江苏也是很棒的,占据全国超过三分一,比如天合光能、尚德、协鑫集成等;
机械制造与激光装备产业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在机械制造设备、智能装备方面,江苏传统上拥有很大的优势,从折弯、切削、钻孔、剪裁、打磨等工艺的机械非常完备,比如徐工、亚威、扬力、力丰、金方圆、南京工大数控等。在交通制造有中车戚墅堰机车、中车南京浦镇车辆等。相对而言,广东在机械设备与数控方面薄弱一些,然而这一缺点广东在激光装备上算是弥补了一些。
在激光装备方面,广东凭借制造业转型升级,较早推广激光应用,诞生了大族激光这一龙头,另外还有业绩亿元以上的企业近30家。而江苏省的激光装备近年来发展加快,规模已经与武汉相当,包括领创、天弘、德龙、迅镭、庆源、中科煜宸、亚威创科源、维力安、大华等一大批企业。比较遗憾的是目前江苏仍然没有诞生一家能够紧跟大族激光、华工科技的量级企业。毫无疑问目前江苏的激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从激光材料、激光器、激光配套器件、激光装备以及激光切割、焊接、熔覆等主要应用,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
珠三角的激光加工市场目前在全国市场份额是最多的。在珠三角,激光装备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很多企业也看准了华东的市场潜力,包括海目星、宏山、联赢、铭镭、创可等公司都在江苏建立分公司或者工厂;而反观江苏的激光企业往华南的拓展稍稍偏弱,领创是去了河北沧州,德龙和首镭分别去了深圳、东莞,其他基本上是销售办事处,在广东形成规模的分公司或者办工厂的不多。这也侧面反映出未来坐拥两省一市的长三角或许激光应用市场潜力更大,在竞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空位,能够吸引外来的激光装备企业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