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协会
首页 > 行业新闻

用激光照亮远方,蓝湖照明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近日,白色激光照明核心器件研发生产制造商蓝湖照明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野草创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在多个研发方向上的新产品研发。

近年来,LED照明应用发展迅速。Digtimes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LED照明市场规模达629亿美元,另据中国产业信息网以及新时代证券研究所的相关统计,2018年我国LED照明市场规模接近近7000亿元,十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30.68%。在总体照明市场中,由于政策、产品成熟度以及市场的驱动,我国LED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已由2011年的1%提升至2018年的70%,替代传统照明产品的趋势明显。然而,受限于亮度等因素,LED在一些应用场景中面临着无法解决的难点。作为LED照明在这些场景的替代和补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教授认为,“激光照明” 将成为继LED照明之后的下一代的照明技术。

上海蓝湖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湖”)就是一家专注于激光照明领域的研发型企业。公司于2015年成立,通过自主研发的五项关键技术,蓝湖能够稳定地将蓝激光转换为高强度白光,为一些专门领域的灯具提供稳定的高亮度光引擎。

谈及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切入点,蓝湖创始人杨毅博士告诉36氪,激光照明和LED一样,都属于半导体照明,是具有未来前景的照明技术。而由于LED本身特性的不足,存在着三类市场空白:第一类是例如投影机、探照灯、远距离监控补光灯等,由于LED亮度不足而无法满足的领域,目前这些领域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高压汞灯或氙灯,这些传统灯具的寿命只有1000到3000小时,远低于半导体光源的数万小时。其次是例如车灯的远光灯、内窥镜等,LED需要耗费数倍的功率才能实现照明效果的领域。第三类是例如移动通讯设备中,如果使用白激光照明光源将激发出更多丰富需求的领域。而白激光光源技术的体积小、高亮度和远距离传输性可以与LED形成互补,去覆盖LED照明不低于10%的市场份额。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趋势,蓝湖技术团队凭借在激光应用和激光显示行业多年的技术积累,从2013年开始进入激光照明领域的研发,并很快在材料工艺和知识产权两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壁垒。

具体来说,激光照明技术使用蓝色激光激发黄色荧光材料来形成对肉眼无伤害的宽谱白光。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材料由于无法承受激光高功率密度的轰击会很快烧毁。蓝湖从材料端突破性地解决了荧光材料热淬灭的技术原理性难题,使得荧光材料可以耐受聚焦于一点的高功率激光的轰击并持续高效的发光。避免了由传统的机械转动方法来散热带来的体积大、抗震性差、不稳定等问题,发光亮度可以达到LED的5-10倍,在行业中具有独创性和领先性。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蓝湖拥有超过120项本领域的核心技术专利,其中包括多项美国专利。

图片来源:「蓝湖照明」

基于技术上的优势,蓝湖主要定位于面向灯具、设备厂商提供将蓝激光转化为白光的光引擎模组。目前,蓝湖的产品已经在包括特种照明、车辆照明、工程照明在内的一些中高端行业实现了行业应用,并在汽车车灯上形成突破,在后装市场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

近几年,随着宝马、奥迪等主机厂纷纷在新款车型中布局激光车灯。与LED大灯相比激光车灯响应速度快、节能、体积小、寿命长、亮度衰减低等方面的优势受到行业的追捧。针对汽车照明场景,蓝湖研发的汽车远光灯模组可以弥补普通卤素车灯远光照射距离短的缺点,最远照射距离可达600米,几乎是LED大灯的两倍;另外应用蓝湖白激光光引擎的汽车工作灯产品,照射范围最远可以达到2000米以上,一推出就在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图片来源:「蓝湖照明」

杨毅博士介绍,除了为“人”照明以外,蓝湖的白激光技术下一步还将为“人工视觉”照明。这包括工业4.0中的机器视觉、远距离监控抓拍,以及内窥镜的照明等等,市场应用非常广阔。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渐应用和普及,人工智能的眼睛“人工视觉”,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专用高亮度照明器件的需求。

据了解,蓝湖2019年已完成2000多万营收并实现盈利。随着激光照明的行业推广,预计接下来每年会以3-5倍的速度增长。

团队方面,蓝湖创始团队均来自清华大学电子系,现有规模6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为研发团队,创始人杨毅博士在激光产业有14年的研发经验,同时也是激光电视技术构架的主要发明人之一 ,拥有300+项专利。

投资逻辑方面,本轮的投资方野草创投创始合伙人李赫然认为,蓝湖团队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解决了激光照明在散热方面的难题,实现了革命性技术突破。独特的产品使得蓝湖在产业链上下游拥有初创公司较为罕见的强势话语权。同时产品的超高通用性让公司在市场拓展方面也势如破竹,造血能力强。相信未来蓝湖能够在特种照明、移动设备应用、安防等领域有更卓越的表现。

头图来源 |「蓝湖照明」


来源 : 36氪 发布时间 : 2020-05-05

邦德激光四月产销再破纪录!


放肆出击!我会理事单位邦德激光四月产销量再破纪录,再攀高峰,实现“产量380台+发货量355台”的斐然战绩。


      2020年对所有激光切割企业来讲,都是艰苦困难的一年。一方面,市场已出现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局面,行业进入洗牌阶段。另一方面,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各行各业都不能幸免。


      处于行业发展拐点和客观经济环境“双不利”的形势下,邦德激光逆势增长,三月份实现产量333台,发货量310台;四月实现产量380台,发货量355台。

微信截图_20200504140830.png


      逆势战绩的背后是邦德激光立誓打造“全球激光行业第一品牌”的壮志雄心,是邦德激光“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硬核理念,是邦德激光“让激光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伟大使命。


       交付现场,相关领导对邦德激光的研发、产品、交付,以及市场策略进行了逐一解答。


强大的研发实力




 优异市场表现的背后,是邦德激光强大的研发实力,邦德激光研发中心作为行业权威的研发平台,拥有近300人的顶级研发团队,2大核心研发中心和10大细分平台。


        

       研发中心总经理杨总告诉大家,邦德激光研发中心从技术、研发、产品迭代更新等方面取得跨越性、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国内激光切割技术的空白,相继获得国内、国际几百项行业奖项与认证。

微信截图_20200504140814.png

       同时,邦德激光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及其研究团队共同建设院士专家联合创新中心,进一步提高邦德激光的研发能力,实现产品快速迭代升级,为客户提供更先进的激光切割设备和服务。为邦德激光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指导,解决产品研发升级技术难题,持续培养科技人才,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极致的产品追求


      “ 对于企业来讲,产品是生存之本。通过颠覆性创新,加快产品迭代,并确保产品性能卓越,品质如一,超长时间无故障运行,为客户打造极致的产品使用体验。”战略经营中心体系质量部总监刘总在交付现场接受采访时说道。


       从创立之初,邦德激光就将苹果、华为等公司当做学习的榜样,永远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匠心制造每一台激光切割设备,帮助客户提高生产效率,降本增效;为客户提供超出预期的科技应用和解决方案。


      刘总说,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免维护性是我们孜孜不断的追求。邦德激光只生产高品质产品,通过对制造各环节的标准化管理,确保产品性能卓越,实现产品品质如一。邦德激光设备加工精度高,加工速度快;高度智能化,操作简单;产品设计简约、美观,高颜值。


      刘总强调,邦德激光把未来科技带给今天的客户,持续追求产品零缺陷,零故障,为客户提供最值得信赖激光切割解决方案。




极速的交付速度


       供应链中心负责人谢总出席现场交付仪式,谢总说,邦德激光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客户提供最快捷的交付体验。得益于多年来形成的强大的交付能力,邦德激光率先在行业内推出“闪电交付”服务,打造出行业全球最快的交付速度。常规产品在客户全款下单后,实现“3个工作日”的极速发货,让客户以最快速度使用到产品,让产品以最快的速度为客户创造价值,得到了客户广泛的认可和点赞。


       同时,“闪电交付”也保障了企业稳定的现金流,大幅提升了邦德激光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客户与邦德的双赢。


快速的行动力

       

      交付现场,邦德激光国内营销中心负责人王总,就现阶段取得的成绩做了总结。

微信截图_20200504140846.png

      王总指出,一直以来,邦德激光坚持聚焦“激光切割机”单品类,聚集所有资源,为全球客户提供最好的激光切割解决方案,带给全球客户极致的激光切割体验。为此,我们成立激光研发中心,组建院士专家联合创新中心,参考美国特斯拉工厂打造了自己的“超级工厂”。


       面对疫情,邦德激光不等不靠不犹豫,充分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快速调整市场策略,通过云直播、线上视频、网络会议等时效手段,团队快速行动,点对点开发客户。


       王总说,这些年,邦德激光在研发、设计、制造、检测、交付、运维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我们有信心完成2020年既定目标,向着“全球激光行业第一品牌”奋力前行。

       

       最后,王总强调,站在行业发展的拐点,邦德激光坚定战略与品牌定力,客观冷静看待这场变局,深入洞察市场需求,加快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大价值。


长远来看,随着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以及激光切割技术的迭代升级,激光切割设备市场空间巨大。激光切割设备企业要坚持长期主义,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要重视品牌建设,要持续改善产品和服务。同舟共济,携手共进,共同完成“中国激光为中国制造代言”的伟大使命。
来源:邦德激光



来源 : 邦德激光 发布时间 : 2020-05-04

新技术!国际空间站拉上激光宽带

近日,据外媒报道,凭借着索尼技术开发的一套激光通信系统,国际空间站获得了一条“网络宽带”,速度高达100Mbit/s,约合12.5MB/s,百兆宽带的水平。

这套激光通信系统名为SOLISS (Small Optical Link for International Space,即小型卫星光通信装置),是由日本航空航天研究局(JAXA)和美国国家信息和通信技术研究所(NICT)共同合作完成的, SOLISS 基于索尼的光盘激光数据记录技术 ,在这方面,索尼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去年9月份相关设备已经交付给了国际空间站,并且已经在去年10月25日安装完成,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空间站大约每周进行一次调试, 在今年3月5日,第一座使用1.5微米激光的双向通信线路地面站实装,随后在3月11日,地面站通过激光宽带收到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批高清图像。

这一系列实验将会持续至2020年6月份,如果顺利,该技术将会进一步应用于月球和火星任务。

空间站使用激光通信技术有着相当多的好处,激光具有能量集中,波束极窄,频率极高,而且激光产生器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激光通信,传输信息速率高,误码率低,调制方式多种多样,抗干扰能力强,发射机与接收机体积小。


来源 : 快科技 发布时间 : 2020-05-04

联赢激光圆柱电池自动化解决方案助力动力电池智能制造

谈及圆柱电池,不少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必是特斯拉,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早年一篇名为“7000多节‘5号’电池拼成的特斯拉”的文章在各大资讯平台上疯传,该文将18650圆柱电池故意改为5号电池,用此噱头吸引了大批阅读量和传播量。特斯拉作为全球最知名的电动汽车品牌,因其至今一直沿用圆柱电池作为驱动电源,所以大众潜意识中已将圆柱电池与特斯拉联系在一起。

image.png

电动汽车常称新能源汽车,是当下最为火爆的热词。在国家推行的鼓励政策、消费者习惯变化、技术改进等各个因素共同作用下,新能源汽车的全面普及已是大势所趋,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缺口的打开,能源紧缺和全球环等保问题也直接推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高速发展。 动力电池作为纯电动汽车的唯一驱动元件,安全性是最大问题,因此,高品质的动力电池产品是新能源车企对下游动力电池制造和加工企业的唯一也是终极要求。

动力电池根据形态可以分为圆柱、软包、方形三类,而圆柱电池凭借超30年的商业化程度,工艺和自动化水平已非常成熟,生产良率高,加上自身能量密度高、一致性高、PACK成组后稳定性高、循环性能优越、可快速充放电、输出功率大等优势保证了其安装在车内后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这也是特斯拉选择它的重要原因之一。

image.png

联赢激光一直专注激光焊接自动化成套设备在新能源动力电池及储能行业中的应用,其中包括有方壳电芯、方壳模组及PACK,软包电芯、软包模组及PACK,圆柱电芯、圆柱模组及PACK,燃料电池双极板、电堆绑带焊接等。公司是国内电池制造装备行业领先企业之一,拥有激光摆动焊接技术、多波长复合焊接技术、多波长摆动复合焊接技术等大量动力电池激光焊接加工先进技术,已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能等知名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动力电池生产工艺流程可以分为电芯制造、电芯装配、电池检测和电池组装四大环节。由于动力电池生产过程的工序复杂性、材料特殊性与多元性、工艺参数敏感性与高标准,智能制造装备是动力电池生产流程中的必要装备。

随着市场对高品质电芯需求的增长,迫使动力电池生产厂商采用大规模高程度的自动化生产模式,国产动力电池生产设备的技术精度、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以下是联赢激光18650电池模组自动化装配线案例:

18650电池模组自动化装配线

image.png

01 整线工艺流程

image.png

02 模块组装工艺流程

image.png

03 设备介绍

image.png

联赢激光18650电池模组自动化装配线系统集成,包含自动来料、电芯分选、智能仓储、模组装配、模组焊接、CCD焊后检测等工序,自动化程度高,其中镍片与电芯采用可翻转机构设计,实现模组双面高速焊接,工作效率高。产线各单元采用模块化设计,可独立工作,产线集成联赢激光自主研发的MES系统,可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管理与数据采集并实现产品信息的全面可追溯。本产线可兼容不同厂商的电芯、模组、产能/效率=15000Pcs/h(电芯)、激光焊接速度18-24点/s。

04 客户现场安装调试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联赢激光是专业的精密激光焊接设备及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积累了大量核心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其中包括激光能量控制技术、多波长激光同轴复合焊接技术、蓝光激光器焊接技术、实时图像处理技术、智能产线信息化管理和工业云平台技术、焊接激光加工工艺技术、自动化系统设计技术、激光光学系统开发技术等。公司为动力电池、汽车零部件、3C电子等下游客户定制开发了大量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助力智能制造行业与相关技术向多元业化发展。


来源 : 联赢激光 发布时间 : 2020-05-03

杰普特激光/光学智能装备业务一季度订单暴涨42倍 苹果公司下单1.51亿元

日前,深圳市杰普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告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杰普特2月份平均复工率45%、3 月份平均复工率72%,加之2月受供应链(客户和供应商) 影响,产品交付和原材料采购计划都基本停滞,而3月份客户又因疫情影响无法如期对货物进行验收,因此导致公司一季度收入下降。2020年一季度杰普特营收下降43.76%,达到9331.69万元;净利润下降57.39%,达到698.14万元。

尽管营收因交付验收停滞而同比下降,但杰普特在一季度依然取得了较大突破,仅激光/光学智能装备业务便获得订单2.33亿元,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4203.14%(2019年一季度订单量为541.42万元。杰普特表示,一季度订单大幅增长主要系来自大客户苹果公司国巨股份有限公司的订单增长所致。2020年一季度苹果公司向公司下达2136.47万美元订单,约折合人民币1.51亿元;国巨股份有限公司一季度向公司下达365.20万美元订单,约折合人民币0.26亿元。

2019年,受消费电子行业不景气、中美贸易纠纷、关税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杰普特激光/光学智能装备业务营收同比下降42.26%,为1.90亿元。而从2020年一季度苹果公司下达大额订单来看,似乎预示着消费电子行业将在2020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一季度,杰普特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当季产生研发费用1831万元,同比增长28.84%,占一季度营收的19.63%,同比增加11.06个百分点。此外,杰普特2019年全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6663万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1.74%,为公司持续发布新激光器产品、为客户定制智能装备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截至2019年12月31日,杰普特共有研发人员380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0.9%,这一比例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博士12人,硕士40人,本科202人。杰普特研发人员教育程度及年龄结构如下:

图片来源:杰普特2019年度报告

2020年经营计划

杰普特表示,2020年公司将继续利用原有人才技术方面先发优势,坚持科技创新战略,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市场占有率,巩固和提升公司治理能力,主要经营计划如下:

市场方面:加紧销售网络的布局,确保在激光器行业内市场占有率。

研发方面:公司将继续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努力提升研发团队能力,继续提高研发效率,积极开展研发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竞争力。加快新产品的研发进度,同时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紧贴客户需求,为客户定制激光/光学智能装备。激光器方面向更高功率及超快方向进行研发;在激光/光学智能装备方面向泛半导体及半导体行业发展,往模组 检测、电阻、电容、电感精密加工方面进行研发。

生产与质量方面:作为激光器制造商,公司将继续贯彻“高精度、高可靠性,高质量”的方针。一是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换代,不断提升产品的加工精密度和智能化水平。二是通过内部制度加强品质管控,在所有关键工序都设置品质管控措施,设置复检环节,确保每一个工序质量都可控。三是加强供应商管理,强化员工培训,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人才建设方面:加强干部的培养与选拔,提升干部的学习能力及管理能力。大力招聘光学、激光、机械控制等方面的人才,为公司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人员保证。


发布时间 : 2020-05-03

总投资9.5亿元!盛雄激光两个重大项目同时进行

2020年4月29日上午9点30分,“东莞市大朗镇2020年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动工仪式”在大朗镇光大智造创新产业中心项目开工地举行。本次包含盛雄激光智能装备增资扩产项目、盛雄激光智能装备总部项目两个重大项目在内的22个集中签约、动工项目,总投资达152.5亿元。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大朗镇领导陈福坤、方德佳等出席动工仪式,见证项目签约。

微信截图_20200503210009.png


作为省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点“倍增计划”对象,此次我会理事单位盛雄激光在两个重大项目上共投资9.5亿元。其中,已动工建设的盛雄激光智能装备增资扩产项目投资总额3亿元,占地面积34.5亩,总建筑面积7.91万平方米,预计2022年12月份竣工;此次集中签约盛雄激光智能装备总部项目投资总额达6.5亿元,占地18.3亩,总建筑面积约5.06万平方米,计划于2021年1月动工,预计2021年6月竣工。

微信截图_20200503210028.png


盛雄激光智能装备增资扩产项目

总投资3亿元


新的发展载体将有力推动科学技术源头创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其中已动工建设的盛雄激光智能装备增资扩产项目投资总额3亿元,占地面积34.5亩,总建筑面积7.91万平方米,预计2022年12月份竣工,由东莞市盛雄激光先进装备股份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个大型主营超高速皮秒&飞秒激光微纳加工专业性产业园区,其制造产业与技术平台服务将带动和辐射周边省市的相关行业发展,是一个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激光智造科技园。 
微信截图_20200503210045.png
微信截图_20200503210103.png
微信截图_20200503210125.png

盛雄激光智能装备总部项目

总投资6.5亿元


此次集中签约盛雄激光智能装备总部项目投资总额达6.5亿元,占地18.3亩,总建筑面积约5.06万平方米,计划于2021年1月动工,预计2021年6月竣工。由东莞市盛雄激光先进装备股份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建成后集研发、生产和销售精密激光智能装备一体的企业总部。
微信截图_20200503210138.png

微信截图_20200503210154.png


微信截图_20200503210215.png


微信截图_20200503210229.png

砥砺前行十二载,扬帆起航再出发


盛雄激光专业致力于超快超短脉冲工业激光加工应用技术,业务聚焦于提供光电行业激光微纳加工整体解决方案,拥有超快激光微细切割、钻孔、蚀刻、划片、开槽、微结构制作等应用技术平台。

经过十二年在消费电子产业链激光加工领域的经验积累与技术沉淀,盛雄激光推出了半导体显示器全面屏自动化激光加工生产线,以及一站式高速HDI激光钻孔加工工作站,在LCD/OLED全面屏异形切割、挖孔,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切割、钻孔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微信截图_20200503210244.png

作为省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点“倍增计划”对象,此次盛雄激光在两个重大项目上共投资9.5亿元,是盛雄激光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中国电子制造产业需要,配套建造激光行业智慧创造平台、积极增资扩产的重要动作,代表着盛雄激光将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力量,正以高水平建设推动当地城市新型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来源 : 盛雄激光 发布时间 : 2020-05-03

厦门大学罗正钱教授团队将超快光纤激光器推向可见光波段

近日,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罗正钱教授课题组在可见光超快光纤激光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Towards visible-wavelength passively mode-locked lasers in all-fibre format”为题发表在国际光电子学权威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9:61,2020)上。

  相比价格昂贵/体积庞大的钛宝石飞秒激光器,锁模皮秒/飞秒光纤激光器具有小型化、光束质量好、稳定性佳、低成本且免维护等优点,在激光材料加工、国防军事、生物医学、精密测量、生物光子学、超快光谱学、光通信、科学研究等重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工作波段仍主要局限在近红外1-2 μm光谱区域,在可见光波段(380-760 nm)却几乎未有进展。如何实现可见光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直接产生小型化、低成本且高性能的可见光超快激光,是一直困扰超快激光研究领域的一个难题。在这项研究中,罗正钱教授课题组通过数值求解金兹伯格-朗道方程,发现耗散孤子谐振机制利于可见光波段超大色散光纤腔被动锁模脉冲的稳定建立(如图1)。

  图1.可见光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的数值模拟结果。(a)脉冲演化;(b)相应的光谱演化;(c)脉冲时域波形(实线)和相应的频率啁啾(虚线);(d)锁模激光光谱


  基于数值模拟的结果,课题组采用Pr/Yb共掺ZBLAN光纤作为可见光增益介质,利用非线性放大环镜作为锁模器,首次实验实现了小型化可见光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获得锁模中心波长为635 nm(红光)的皮秒脉冲激光(见图2)。该研究成果是在可见光范围内向小型化超快光纤激光器迈出的重要一步。将为可见光超快光纤激光在精密光谱学、生物医学、显微成像、光通信、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具有很好的研究潜力和应用价值。


  图2.(a)可见光全光纤被动锁模激光器的实验装置图,(b-e)在93 mW泵浦功率下锁模光纤激光器的输出特性


  厦门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邹金海为论文第一作者,罗正钱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装备预研基金、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福建省特支‘双百’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以及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的支持。

来源 : 厦门大学 发布时间 : 2020-04-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