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半导体激光器国产化,活力激光获前海母基金领投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半导体激光器制造商活力激光近期已获得近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本次融资的领投方为前海母基金淮泽中钊天使基金,跟投方为同创伟业和光启投资。同创伟业为活力激光上一轮融资的领投方。公司成立两年多来,已累计获得总投资近亿元。据悉,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激光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
活力激光专注于半导体激光器研发、生产及销售。目前成熟的产品有固体激光器的泵浦源和应用于医美领域的半导体激光器,公司也正在研发面向激光焊接、表面处理和增材制造领域的千瓦级半导体激光器。
国内半导体激光器起步较晚,规模型企业相对较少,目前还没有以半导体激光器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的上市公司。活力激光此时选择切入半导体激光器,优势何在?公司创始人兼CEO蔡万绍表示,一是凭借公司半导体激光器自主研发能力,活力激光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包括半导体激光器封装、光纤耦合和激光点阵输出等多种半导体激光器核心技术;二是依托国产激光芯片。
蔡万绍认为,在市场成熟的光纤激光器领域,国外厂商Lumentum\II-VI \IPG等生产的9xx nm激光器芯片已经发展到5代以上,国产同类激光芯片缺少长期大批量使用的机会,芯片代次较低,性价比差距一时较难填补。活力激光选择避开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细分市场,切入尚属蓝海阶段的半导体激光器领域,以固体激光器泵浦源为突破口,采用国产芯片,利用公司自身在波长锁定和光谱压缩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发完成878.6nm锁波长窄光谱的固体激光器泵浦源系列产品。活力激光目前已经向国内固体激光器头部企业及50%以上的固体激光器企业小批量销售泵浦源,预计今年开始放量增长。
此前,国内紫外和超快固体激光器制造商主要向nLight、IPG等欧美公司采购泵浦源,活力激光为这些固体激光器企业新增了国产泵浦源的采购来源。
相比于其它类型的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波长范围很广,可匹配不同材料的吸收特性,由此半导体激光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活力激光已经和国内多家芯片供应商展开合作,定制开发波长多样化的半导体激光器,包括1550nm(照明应用)、1470nm(医美应用)、780/766nm(碱金属气体激光器泵浦)、785nm/792nm/976nm(光纤激光器泵浦)、405nm/450nm/650nm(加工及照明应用)、以及常见的976nm和808nm激光波长。迄今为止,活力激光已经试制完成766nm碱金属激光器泵浦源和1470nm 8*8二维点阵输出的半导体激光器,并正在开发激光焊接应用的9xx nm千瓦级半导体激光器。
从市场规模来看,据Strategies Unlimited预测,2017-2023年全球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市场规模将从13.51亿美元增长到20.53亿美元。活力激光希望抓住国产激光芯片快速发展的窗口期,依托国产芯片,以Trumpf、Nlight和Lumentum等国际先进激光器公司为标杆,利用自主芯片波长多样性的优势,实现半导体激光器在多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应用。
团队方面,公司创始人兼CEO 蔡万绍,近20年来,先后任职于JDSU/Lumentum、Oclaro和西安炬光科技,一直从事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发与生产工作,具有丰富的半导体激光器研制经验。其他核心成员曾任职于JDSU等头部激光器公司。
来源:36氪
来源 : 36氪 发布时间 : 2021-03-08
上海理工顾敏院士团队追逐光刻“极值”发明纳米光学写入创新技术

图说:上海理工大学顾敏院士 团队创新开发亚衍射光学写入技术 来源/新民晚报实习生 陈晓 摄
28000张蓝光光盘的储存量大约有700太字节(TB),这些海量数据将能够全部存储进一张直径仅为12厘米的光盘。今天凌晨3时,《科学(Science)》杂志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上海理工大学未来光学实验室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顾敏院士团队的一项科研进展——《基于上转换共振能量转移的纳米级光学写入技术(Nanoscale optical writing through upconversion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团队创新开发的亚衍射光学写入技术,能将“光之笔”落到精细如同头发丝万分之一微小的记录点,大大突破现有数据密度极值,可以生产目前最大存储容量的光盘。这项技术将可应用于下一代纳米光子器件所需的碳基纳米级光刻。

图说:纳米复合材料构成与激光写入过程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生成的数据总量预计达到175泽字节(ZB),据工信部消息,仅今年春节7天假期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就达到了357.3万太字节,比去年增长了23.4%。信息存储需求不断增长,然而大数据中心能量消耗巨大(约占全球电力供应的3%),当前普遍使用的磁记录硬盘驱动器的存储容量有限且使用寿命只有3至5年。因此,寿命长、能耗低、成本低的光储存技术备受期待。然而这项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受到光本身的衍射特性限制,尽管已有巨大发展,数据密度难以突破,光盘存储容量仍然被限制在几个太字节。

上理工教授张启明介绍,团队研发了一个全新的全固态、超低能量、超分辨光刻技术,开发制备一种掺杂镧系元素(稀土元素之一)的纳米复合材料颗粒,并结合氧化石墨烯,能够有效缩小记录点尺寸,突破密度上限;而同时也能够实现低功率的纳米级信息位光学写入,这意味着无需昂贵笨重的脉冲激光器,电脑光驱那样的连续波激光器就够用了,大大降低了成本,器件寿命也将延长。

图说:上海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实验室 来源/新民晚报实习生 陈晓 摄
“我们始终瞄准降低能耗、提升寿命的方向,坚持着光储存技术的推进。目前的工作完成了‘0-1’的阶段,为下一代光信息存储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案,但这是不够的。”顾敏院士说,“我们已将单点写读能量降低了100倍,接下来还要降低百倍,同时还要进行工程样机的研发,才能将这项大容量光数据存储技术真正从实验室推向应用。”
该研究由上理工顾敏院士团队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刘晓刚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的实验工作由上理工博士后西蒙尼·拉蒙(Simone Lamon)完成。据悉,该技术也适于光盘的低成本批量生产,为解决全球数据存储挑战开辟新途径。
来源 : 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 : 2021-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