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协会
首页 > 行业新闻

专访南开大学宋峰教授:激光清洗大规模应用只是时间问题

南开大学  宋峰教授

 

1. 宋教授,您是国内较早进入激光清洗研究的学者,您是如何关注、并进入到这个领域的?

答:我从学习到后来做科研工作,一直是在激光专业领域。对激光的基本原理,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一直有研究、关注。我当时教授一门研究生的课,让学生查阅激光资料,发现除了常规的打孔、切割、焊接等,还有激光清洗的资料,在了解后,发现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从那时开始我就有意识地进入这方面的研究。

 

2. 国内的激光清洗研究,是一个怎么样发展历程?

答:大约在2000年前后,国内就有一些研究机构包括高校在做激光清洗的研究工作。我们团队关注了一下,但是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专业研究,也没有很深入。

后来逐渐吸引了更多研究人员进入激光清洗这个方向,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之后我一直坚持在这个方向的研究投入。直到五六年前,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以及激光器价格的下降,激光清洗工业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业界的关注。此外,近几年高功率脉冲光纤激光器的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激光清洗设备的发展。

 

3. 从2016年,光纤激光清洗逐步推广,激光清洗才真正得到大众关注,为什么会有这么漫长的过程?

答:任何一个技术,从实验室出来到变成产品,再到终端用户的使用认可,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比如我们常见的白炽灯、日光灯、LED灯,从实验室成果到进入千家万户,是一个很长的技术应用过程。再比如电脑,最初出现于1946年,是比房子还大的庞大机器,到今天运算能力过剩的微型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也是漫长的过程。

因此,激光清洗作为一种新兴的工艺技术,也不会例外。未来激光清洗从小功率到高功率,应用到不同行业工序上,也是需要一个接受过程的。

要助推激光清洗推广应用,主要从两方面着力:一方面,设备成本要足够低,让用户可以买得起,用户使用激光清洗能得到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是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人们习惯了某一种工艺,某一个固定形式的产线,是不容易改变的。因此要推广宣讲,要改变他们想法,即使一项新技术、新的设备是非常好用,市场也不一定马上能接受。

 

4. 激光清洗对材料表面作用,应对各种类型的材料,还有很多研究可以做,下一步发展激光清洗,重点要做哪些方面的工艺研究?

答:从机理角度来说,激光清洗确实是个复杂的事情。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类型激光清洗机,包括光纤激光、固态激光,也有CO2气体激光的,可以用于去除油漆、除锈、清洗油污等。清洗的基材有金属、合金以及、热固或热塑性塑料等,看着过程很简单,激光一过就扫掉。但其深层次的机理是相当复杂的。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不一样,光子与物质分子之间的作用就不一样。

当前激光与物质之间清洗机理常见有两类:一类是烧蚀性,利用温度上升,把污染物烧蚀掉;另一类就是通过应力的作用,通过受热温度不均匀产生应力,这个应力足够大,大于污染物与基材之间的吸附力,然后实现清洗。这个过程是从光能量,变为热能,热能转为内能,内能使温度产生变化,才产生力的作用。

同样功率、参数设定的激光清洗,比如在铝合金表面的应用,不一定也适用于铁基底,所以必须加强研究。

一方面,我们要在应用中多积累数据,也要多研究作用机体,如何更高效实现清洗目的。另一方面,激光清洗要实现规模、产业化应用,高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必须要在如果进一步提高清洗效率上下功夫。

 

5. 欧美也很早就有做激光清洗,目前我国的研究技术、产业化和他们比有没有差距?

答:欧美在激光清洗研究比我们早很多,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也比我们成熟。欧美国家的激光器很早就用来做清洗应用。美国在航空航天、造船、军工等已经大量使用,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也陆续使用清洗工艺,也有专业做激光清洗的公司。

中国的激光清洗最开始的发展,是从个别中国公司代理欧美的清洗产品在国内销售开始的,当时价格极其昂贵。这也激发了国内激光公司希望进入激光清洗行列将其国产化的决心。比较突出的应用是在难度较大的文物清洗上,意大利、法国、希腊等做得非常好,美国用在航空器脱漆较多,包括波音公司的飞机或其他军用飞机的维护,经研究发现激光脱漆比传统的化学、喷砂效果更好。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企业做激光清洗设备,但是在工艺探索以及设备应用开发上仍然落后于欧美国家,未来有必要加强研发投入,真正做出世界一流的激光清洗设备。

 

6. 未来激光清洗最可能、应用量较大的行业领域,会有哪一些?

答:激光清洗容易应用在一些大幅面、平面工件上,所以应用量较大的行业很多,比如造船业、海工装备。我国是世界造船大国,船身使用大量的钢板,常常会产生锈蚀,目前主要是通过酸洗和喷砂处理,这两种方式对环境污染比较大。在轮船、军舰航行一定时间后,需要进行船身维护,要把上面水生附着物、油漆脱掉,然后上新漆。这未来会是激光清洗应用较大的领域。

第二,我国是个铁路发展大国,从普通铁路到高铁,铁路钢轨经常遇到露天、潮湿环境,生锈是很常见的,要实现这种大规模、快速的锈迹清洗,激光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是一个可以大规模应用的领域。

另外包括航空航天领域、采用模具生产的领域以及电力、能源产业等,都将有激光清洗的大量应用场景。

来源 : 激光制造商情 发布时间 : 2021-01-26

57亿美元!Lumentum宣布收购Coherent

当地时间1月19日,Lumentum和Coherent共同宣布,双方已经达成一项协议,Lumentum将以价值57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交易方式收购Coherent。目前该协议已经获得双方董事会的一致批准。 

根据该协议条款,Coherent的股东每股将获得100.00美元的现金和1.1851股Lumentum普通股。交易结束时,预计Coherent股东将拥有合并后公司约27%的股份,该交易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完成。截至周二美股收盘,Lumentum股价下跌11%,至94.60美元。Coherent股价上涨29.7%,收于197.01美元。

两家公司的合并将Coherent领先的光子学和激光业务,包括微电子、精密制造、仪器仪表和航空航天及国防市场,与Lumentum领先的电信、数据通信和3D传感业务相互结合,诞生一家规模更大,市场应用范围更广,多元化的光子技术公司。同时也将加速Lumentum向通信和3D传感应用以外的100多亿美元的激光和光子学市场渗透。

双方强大的研发引擎将为加速现有和未来市场的创新做好准备,从而更好地服务全球客户群的需求。包括向数字化和虚拟化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向5G过渡,先进的生物仪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以及下一代消费电子设备、平板和OLED显示器、通信设备、电动和自动汽车以及能源存储的新材料等等。

“此次收购是Lumentum战略规划的重要进程。”Lumentum总裁兼CEO Alan Lowe表示,“过去5年,我们一直专注于研发行业内最具创新性的产品和技术,并与市场领先的客户合作,帮助他们在市场上竞争和取胜。展望未来,与Coherent携手打造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多元化的光子技术公司之一,在持续发展的光子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Alan Lowe指出,Coherent是光子学行业中最知名和最受尊敬的品牌之一,拥有一支才华横溢的创新团队。合并后的公司还将带来强劲的财务状况、多元化的收入组合和显著的协同。“正如我经常说的,Lumentum的未来是光明的,随着Coherent的加入,将更加美好。”

“Lumentum和Coherent这两家光子学领域的标志性品牌的结合令人兴奋。双方互补的产品组合,客户应用的洞察以及研发能力,将加速我们的光子技术在众多市场的创新和商用。”Coherent总裁兼CEO Andy Mattes表示,“很高兴将Coherent在OLED显示器制造、半导体晶圆检测和生命科学仪器等方面的优势带到Lumentum的产品组合中。我们相信Lumentum在光子元件和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规模,将加速Coherent的垂直整合,在几个高增长的潜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例如国防领域、汽车精密电池焊接等。”

另外,根据双方公布的最新财报数据显示,Lumentum预计截至12月26日的第二财季收入为4.788亿美元。Coherent预计截至1月2日的第一财季收入将在3.25亿美元至3.27亿美元之间。 

来源 : C114通信网 发布时间 : 2021-01-20

《科学报告》:新设计推动下一代超强激光器功率迈向艾瓦级

超短脉冲超高能超强激光是探索物理学、宇宙学、材料科学等未知领域的有力工具。凭借啁啾脉冲放大(CPA)技术,目前的记录已经达到10拍瓦(petawatts)。

在最近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一项研究中,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下一代超强激光器的概念,其模拟峰值功率高达1艾瓦级(exawatt)

目前,全世界千兆瓦激光器的设施规模很大,项目投资也很高。超强激光的未来在于通过压缩脉冲持续时间而不是增加脉冲能量来进一步增加峰值功率。

在以前的研究中(OSA Continuum,DOI: 10.1364/OSAC.2.001125),该小组开发了一种新的设计——广角非共线光学参量啁啾脉冲放大(WNOPCPA),以增加放大的光谱并相应地减少压缩脉冲。

WNOPCPA的关键机制是通过使用对应于不同放大光谱的多光束泵浦来增加总带宽。

在新改进的设计中,通过使用双光束泵浦WNOPCPA和精心优化的相位匹配,完全避免了泵浦干扰,并实现了具有两个宽光谱的超宽带带宽,导致< 10 fs的高能激光放大。

当这种激光器与后压缩技术相结合时,由非线性效应引起的光谱展宽显著增强,并且模拟显示最高峰值功率的记录可以被推到艾瓦级。

研究人员称这种设计有两个优点:一个是WNOPCPA中的超宽带放大,另一个是后压缩中非线性光谱展宽的增强。这项研究可能会为进一步提高激光峰值功率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法,甚至可以达到艾瓦级。

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来源 : 前瞻网 发布时间 : 2021-01-13

广东已成全国激光与增材制造最大产业基地,2025年产业营收将超1800亿元

具有易操作、非接触、高效高质、节能环保等突出优点,被誉为“万能加工工具”“未来制造系统共同的加工手段”;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激光技术如今正引领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产业商机。当前,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已被纳入广东省重点培育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目标到2025年打造营收超1800亿元的产业集群。

 

据南都科创记者观察,这也是广东在该领域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拿下全国第一后,迎来的首个省级重磅专题支持政策。此外,基于激光与增材制造业本身具备加持其他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十四五”期间,广东这个全球制造业中心,向智造中心迈进的步伐将加快,以高端产业为基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十分可期。

 

pic_820103

3D打印模型,3D打印是激光技术重要的制造业应用之一。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晒产业家底

广东已成全国激光与增材制造最大产业基地

 

激光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共同被视为20世纪的现代四项重大发明,而与其他前沿技术不同,在激光领域我国的科研项目几乎与国外同时起步,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早在2005年国家发布的《中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就将激光技术列为2006-2020期间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之一。

 

综合公开信息显示,我国激光产业主要有四大区域集群,分别是中西部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区域。在产业发展早期,以武汉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激光产业长期领先,这与武汉优质的产学研资源密不可分。

 

珠三角激光产业的发展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由于毗邻港澳,海运发达,出口便利,珠三角地区的激光产业早早面向海外市场,出口额常年占到全国的三成以上,这也为广东孕育出众多优秀的激光产业民营企业创造了条件。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广东省激光产业的企业数量及产业规模均已超过湖北省,成为全国最大的产业基地。2019年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占全国30%以上,相关企业营收超900亿元,累计拥有10余家上市企业,年营收超1亿元的企业90余家、超1000万元的企业1000余家。其中激光产业中上游产值约340亿元,占全国约34%。大量高科技、高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广东省激光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动力源泉。

 

产业化方面,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激光技术产业化重要领域。广东省也不遑多让,已拿下国内激光和增材制造产业双料冠军。据了解,广东省增材制造产业规模扩张迅速,2015年仅为20多亿元,2019年已超过6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三成,拥有企业数量接近全国的一半,远超北京、浙江、湖北、陕西等省市。

 

pic_794754

2018年广州3D打印展上,瞬间扫描后即可复制黑豹面具。南都记者 谭庆驹 摄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广东在该领域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激光与增材制造材料、扫描振镜、激光器、整机装备、应用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协同发展的产业链。这些产品的应用推广,将成为驱动广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

 

发展新机遇

广东首次出台专题支持政策,2025年目标1800亿

 

高端制造业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2020年9月,广东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工信厅等5部门编制印发了《广东省培育激光与增材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成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对于广东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来说,这也是行业首次迎来省级的专题支持政策。

 

微信截图_20210111202757.png

《行动计划》于2020年9月发布

 

《行动计划》首次针对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提出了四大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目标制定了六大重点任务,并提出推动产业发展的七大重点工程。《行动计划》提出,计划期内产业规模要保持全国领先,到2025年,产业营收将超过1800亿元,培育形成年营收超5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超10亿元的企业30家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

 

针对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的情况,《行动计划》对上、中、下游产业技术发展重点作出了明确表述。其中对于下游产业发展重点指出,要推动激光智能装备、增材制造高端装备等应用产品研制,推动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

 

此外,《行动计划》还对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园区做出了明确规划,并大力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以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杨永强在接受南都科创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激光和增材制造领域,广东非常注重应用发展,尤其是在科技布局和规划方面,对应用基础研究投入了大量经费。在2014年到2017年这几年间,广东省专门实施了增材制造的重大专项,这几年也在持续支持。并且,广东作为制造大省,有着广泛的产业需求,可以较好地实现产业需求带动科研发展。放眼全国,广东在该领域研发和市场相互促进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

 

据介绍,过去广东省科技厅主要通过重大专项支持增材制造产业,后来按照科技部战略布局,结合广东省实际的产业情况,把激光和增材制造放在一起进行支持。

 

杨永强认为,此次这种明确的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出台,将改变过往两个产业发展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的局面,会引导、推动激光和增材制造行业迈向新的台阶。《行动计划》符合国家发展政策和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可以引导这个行业向更高端以及大规模批量应用的方向发展,也能吸引研究团队和社会资金的注入,形成聚集作用。

 

汇智献策

“从1到N”还要破解这些关键问题

 

激光技术具有的一系列优势,在先进制造领域已有越来越多的应用需求。以3C电子产品为例,更轻、更薄、更便携是产品设计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对产品的高集成化、高精密化要求不断升级,而这正是激光技术的用武之地。

 

广东地区由于制造业发达,巨大的OEM产业空间以及对激光加工的需求,激光设备广泛应用到几乎所有的行业,大到宇宙飞船、飞机、导弹、汽车、造船等大型行业,小到出版印刷、商标、logo、成衣玩具等各行各业,包罗万象,使广东特别是珠三角成为全国最大的激光应用市场。

 

pic_820101

2019年11月26日。大湾区工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图为展出的金属3D打印工业设备。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秘书长邵火在接受南都科创记者采访时表示,激光技术孕育孵化新应用的能力很强,能够不断与其他技术融合创造新应用和新产业,具有突出的产业引领性特征。激光制造应用是激光产业应用的主要方向,包括激光切割与激光焊接、激光表面工程、激光增材制造、激光修复与再制造和激光微纳制造等5类。

 

不过,尽管“从1到N”是激光技术自发展开始就被频繁提及的美好愿景,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包括增材制造技术,都还尚未真正实现广泛的应用,其中还有许多关键问题亟须解决。

 

据邵火介绍,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激光产业仍在多方面处于落后地位:缺乏原创和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革命性、突变式进步的技术,大部分处于跟踪的阶段;高品质高稳定激光器、高功率激光加工头和外光路系统主要依赖进口,系统集成的智能化欠缺;某些核心技术如控制软件等,一直难以取得突破,制约了激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杨永强也表示,在高端产品以及一些关键零部件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卡脖子”的问题,比如高端的激光器、光学振镜等,还比较依赖于国外技术。不过,这几年来政府和企业都加大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布局,比如广东省科技厅从2018年就开始支持光学元器件的重点研发,现在市场上涌现出了一些质量不错的国产替代品,在不久的将来,国产高端产品很有可能会赶超国外水平。

 

当前还有哪些新兴的激光技术应用市场值得深挖?邵火认为,激光技术是一项极强的渗透性的基础性技术,未来随着制造业升级和智能制造的推进,智能激光技术应用与装备将会有更大的需求,以及激光微加工、激光精密加工的需求也会大增。另外,激光显示、激光雷达、激光清洗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市场不可估量。

 

邵火表示,为了完成《行动计划》的预定目标,需要继续推进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加大力度克服产业中的“卡脖子”问题。同时希望广东省设立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基金,支持行业的优质中小企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的发展。希望广东省及相关各地级市抓紧加强激光产业园建设,通过激光产业园建设产业发展平台,打通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链,形成产业聚群。

来源 :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科创 发布时间 : 2021-01-12

帝尔激光两核心产品市占率全球第一,净利5年增33倍,募资8.4亿七成投研发

 

      湖北再添“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帝尔激光“拔得头筹”。

  近日,国家工信部发布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帝尔激光被评为“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据了解,帝尔激光生产的PERC太阳能电池片激光掺杂和消融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2015年至2019年,帝尔激光营业收入5年时间增长了17倍,净利润增长了33倍。2020年前三季度,帝尔激光实现营业收入7.12亿元,超过了2019年全年水平;实现净利润2.57亿元,同比提高14.22%。

  2019年5月17日,帝尔激光上市,募集资金总额为9.54亿元。因为受到疫情等原因的影响,公司募资项目的投资进度受到影响。

  不过,帝尔激光并未减缓投资力度,2020年年底再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4亿元。其中,公司用于研发项目建设的募资金额占比达到七成。

  值得一提的是,帝尔激光股票行价格为57.71元/股,截至2021年1月8日,公司每股股价达149.6元,上市以来增长近1.6倍。

  微信截图_20210111093345.png

 

营业收入5年增长17倍

  帝尔激光主营业务为精密激光加工解决方案的设计及其配套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光伏领域,公司可针对国内外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综合化的高效太阳能电池激光加工解决方案及相关配套设备。

  目前,帝尔激光已成功将激光加工技术应用到PERC、MWT、TOPCON等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技术,是行业内少数能够提供高效太阳能电池激光加工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隆基股份、阿特斯太阳能、韩华新能源、东方日升等2019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企业目前均与公司开展了合作。

  在高效太阳能电池激光加工设备行业,帝尔激光主要与国际巨头竞争。资料显示,帝尔激光生产的PERC太阳能电池片激光掺杂和消融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2015年至2019年,帝尔激光营业收入分别为3885.81万元、7696.37万元、1.65亿元、3.65亿元和7亿元,5年时间增长了17倍。同期,公司净利润分别为884.76万元、3020.35万元、6712.72万元、1.68亿元和3.05亿元,5年增长了33倍。

  2020年前三季度,帝尔激光实现营业收入7.12亿元,超过了2019年全年水平;实现净利润2.57亿元,同比提高14.22%。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发投入方面,帝尔激光花费不菲。2018年、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为1820.26万元、3589.21万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4.99%、5.13%。同期年底,公司拥有研发人员53名、111名,占员工总数的17.91%、25.23%。

  2020年前三季度,帝尔激光研发投入达3375.84万元,同比增长50.63%,已与2019年全年基本相当,占当期营业收入的4.69%。

  

上市募资项目进度受影响

  帝尔激光地处新型显示产业中西部聚集区--湖北武汉,目前,国产面板三大厂商京东方、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均已在此投入建厂,未来武汉新型显示产业有望形成千亿级的产业规模。

  2019年5月17日,帝尔激光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开发行的新股1653.60万股,发行价格为57.71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为9.54亿元。本次发行费用为8793.99万元,其中保荐机构长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赚得保荐及承销费用7634.34万元。

  帝尔激光IPO募集资金净额为8.66亿元。按照招股书披露,其中1.88亿元将用于“帝尔激光生产基地项目”、9975万元用于“帝尔激光研发基地项目”、2.51亿元用于“帝尔激光精密激光设备生产项目”、1.28亿元用于“帝尔激光研发及测试项目”、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2020年12月29日,帝尔激光公告称,截止2020年9月30日,公司已累计使用募集资金2.54亿元,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余额合计6.52亿元(包括收到的银行存款利息扣除银行手续费等的净额),其中活期及定期存款为6.37亿元,理财产品为1500万元。

  目前,帝尔激光“帝尔激光生产基地项目”已投资1354.95万元,投资进度达7.22%;“帝尔激光研发基地项目”已投资318.08万元,投资进度达3.19%;“帝尔激光精密激光设备生产项目”已投资3072.1万元,投资进度达12.26%;“帝尔激光研发及测试项目”已投资253.52万元,投资进度达1.98%;已投资2.04亿元,“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投资进度达101.92%。

  帝尔激光表示,累计投入募集资金金额高于募集资金总额的部分为募集资金存放于银行时产生的利息。

  帝尔激光介绍,公司“帝尔激光生产基地项目”和“帝尔激光研发基地项目”的实施地点均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未来科技城,因受大气环境质量管理临时性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于2019年12月取得项目的建筑施工许可证。此后又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直至2020年5月完全恢复施工状态,使得公司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土建施工进度缓慢。

  同时,帝尔激光还介绍,公司“帝尔激光精密激光设备生产项目”和“帝尔激光研发及测试项目”的实施地点均位于无锡市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计划建设的厂房、实验楼等建筑物用于精密激光加工设备生产以及研发活动。

  目前,上述两个募投项目的募集资金投入进度较原计划有所滞后,主要原因受新冠疫情影响,项目厂房施工建设有所延缓,目前部分厂房建筑工程已完成主体施工,部分厂房建设已完成施工准备。而且,由于项目所需的部分机器设备系向国外供应商采购,受到国外新冠疫情的影响,该等设备的采购进程有所延缓。

  帝尔激光监事会认为,公司本次关于部分募投项目延期的事项未改变公司募集资金的用途和投向,募投项目投资总额、建设内容未发生变化,募投项目实施的环境及背景均无重大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2月29日,帝尔激光还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4亿元,其中3.31亿元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激光印刷技术应用研发项目”、2.60亿元用于“新型显示行业激光技术及设备应用研发项目”、2.49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中,公司用于研发项目建设的募资金额占比达到七成。

  上述项目预计建设期为3年,于2021年开始投入,预计于2023年投入完成。帝尔激光表示,通过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增强公司竞争力,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

来源 : 长江商报 发布时间 : 2021-01-11

禾赛科技叩响科创板大门 冲击国内激光雷达第一股

2020年对激光雷达行业而言,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境外激光雷达公司迎来通过特殊目的并购公司(SPAC)完成上市的热潮,Velodyne、Luminar 已完成 NASDAQ 上市;Aeva、Innoviz以及Ouster也预计在2021年上半年上市。

 

而在国内,上海禾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禾赛科技”)率先打响了冲击“激光雷达第一股”的枪声。据上交所披露,禾赛科技科创板申报材料已于1月7日获受理,公司拟募资20亿元,投向智能制造中心项目、激光雷达专属芯片项目以及激光雷达算法研发项目。

 

记者注意到,长达426页的招股书,将激光雷达市场的发展现状、激光雷达技术演进的趋势、禾赛科技的综合实力等充分的展示在了投资者的面前。

 

打破境外公司垄断

 

2014年底,3位80后海归在上海创立了禾赛科技,在公司成立前期(2015 至 2016 年期间),禾赛科技主要产品为激光气体传感器,前述产品主要应用于气体检测领域。

 

招股书显示,2017年,上海燃气浦东销售有限公司为公司第五大客户,对其销售金额为58.12万元,这也是上海燃气浦东销售有限公司唯一一次出现在禾赛科技报告期内的前五大客户中。客户结构变化的背后,是禾赛科技业务思路的调整:2016年,禾赛科技开始切入无人驾驶激光雷达领域。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2017年至2020年10月,禾赛科技共发布了10款激光雷达产品,其激光雷达产品的主要收入也从2017年的1433.57万元(营收占比为73.61%),上升至2020年1至9月的1.9亿元(营收占比为75.27%),其中Pandar64产品和Pandar40P产品是报告期内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激光雷达的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无人驾驶汽车、前装高级辅助驾驶、智能交通车路协同应用、机器人领域等,其中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主要市场集中于无人驾驶领域,并逐渐向服务机器人领域拓展。

 

进一步来看,激光雷达按照技术架构可以分为整体旋转的机械式激光雷达、收发模块静止的半固态激光雷达以及固态式激光雷达,其中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的优势在于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 360°的水平视场扫描,而半固态式和固态式激光雷达往往最高只能做到 120°的水平视场扫描等。

 

记者发现,在禾赛科技发布的10款激光雷达产品中,9款产品采用了“机械旋转”的技术架构,仅有1款应用于高级辅助驾驶领域的PandarGT产品,采用了半固态技术架构。

 

值得注意的是,从 2006 年到 2017年,Velodyne一度是多线数旋转激光雷达市场的最主要提供方。在禾赛科技进入激光雷达领域后,国外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不断降低。

 

招股书显示,Velodyne目前的现状是无人驾驶市场占比缩减到其收入构成的大约 1/4。与其对应地,禾赛科技2019 年在无人驾驶市场形成的销售金额超过3700万美元,其中公司的Pandar64产品是无人驾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高线数激光雷达之一。

 

记者注意到,双方在激光雷达领域的正面交锋从产品延伸至了法庭,招股书显示,禾赛科技与Velodyne在2019年陷入了旋转式激光雷达的相关专利纠纷,最终在2019年禾赛科技向Velodyne支付了约1.6亿元的专利许可费。

 

自研芯片

 

除禾赛科技和Velodyne外,机械旋转多线激光雷达的主要供应商还包括Ouster、速腾聚创。

 

有分析认为国内激光雷达公司大多数是在复刻Velodyne 的发展道路,由机械式切入逐步向固态激光雷达布局,他们主打性价比,核心策略是以价格优势抢占 Velodyne 的市场份额。

 

但从目前各家企业的产品布局来看,激光雷达正从机械旋转式,到混合固态,再到纯固态的趋势快速演进。禾赛科技也在招股书中指出,总体而言,以机械旋转多线激光雷达作为市场切入点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大都会开始布局芯片化和算法解决方案,并以此开发相应的半固态、固态激光雷达,以丰富产品线,服务更广阔的市场。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半固态式激光雷达主要面向即将兴起的量产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市场,而L2/L3 级高级辅助驾驶对激光雷达的需求与 L4/L5 级无人驾驶应用的需求有所不同,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应用高级辅助驾驶车辆的所有者为消费者个人,其对激光雷达与车身融为一体的美观性要求和价格敏感性较高。

 

复星锐正投资总监王梦飞此前表示,“我们投资激光雷达项目时更关注产业化,主要是车规级、可量产、低成本这三个关键点。”

 

禾赛科技称,只有激光雷达实现自主芯片化架构之后,才能满足ADAS 市场对产品性能、成本、规模化量产的需求,为此公司在2017年成立了芯片部门。

 

据了解,禾赛科技内部芯片部门研发方向包括:激光驱动芯片、模拟前端芯片、数字化技术和芯片以及SOC芯片。公司在招股书中透露,已完成了 V1.0 的激光雷达芯片化架构,包含发射端和接收端两款芯片,其升级架构 V1.5 将于2021 年应用于面向 ADAS 市场的产品中。

此次科创板IPO,公司还拟投入6.5亿元投向“激光雷达专属芯片项目”。

 

而在纯固态激光雷达方面,固态激光雷达具有体积小、量产成本和量产难度较低的优点,被认为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记者注意到,目前禾赛科技的在研项目中包括“全芯片化固态激光雷达PandarFT”,前述项目将具备广视场、高分辨率、低功耗和高可靠性,支持灰度图成像,符合车规要求。

 

百度、博世等股东加持

 

报告期内,禾赛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947.40万元、1.33亿元、3.48亿元及 2.5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27.23万元、1611.23万元、-1.5亿元和-9379.75万元。

 

业绩的不稳定未影响投资机构对公司的青睐。

 

记者梳理发现,其原因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首先从市场前景看,激光雷达是蓝海市场。据咨询机构Yole预计,激光雷达应用是目前汽车行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从销售额来看:预计2020年全球激光雷达销售额约12.95 亿美元,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销售额约61.9亿美元,2030年全球激光雷达销售额约139.32亿美元。

 

其次,禾赛科技的多款产品已实现了商业化,在公司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中,客户包括:2020年12月收购Uber自动驾驶业务的Aurora、博世集团(禾赛科技的投资方)、百度集团(禾赛科技的投资方)、景骐集团(无人驾驶公司:文远知行)等。

 

其中,禾赛科技于2017年获得国内无人驾驶领军企业百度集团领投的 B 轮融资,2019年,百度集团是禾赛科技2019年第三大客户,销售金额为2327.88万元。

 

在具体产品应用中,2019 年 5月百度在长沙开放无人驾驶出租车试乘,2020 年10月在北京全面开放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其基于红旗汽车的新平台采用了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74.87%、75.62%、76.24%及 71.19%,针对毛利率较高的原因,公司提到:多项产品的性能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定价权。

 

成立至今,禾赛科技完成超过2.3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百度、博世集团、真格基金、Lightspeed HS、Light Select、和煦投资等知名投资方。

 

公司最近一次股权转让是在2020年7月8日,按照0.50%股权比例对应的0.345亿转让价格计算,禾赛科技的估值约为69亿元。

 

截至招股书披露,Lightspeed Opportunity、百度中国、博世中国分别持股7.98%、7.88%和7.65%,而公司的实控人孙恺、李一帆、向少卿则设置了特别表决权。此次发行前,三人合计控制禾赛科技 37.16%的股份,合计控制的公司表决权比例为 71.45%。

来源 : 《科创板日报》 作者: 吴凡 发布时间 : 2021-01-08

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检验检测中心又添一项证书

1月2日,温大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检验检测中心获得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CMA资质认定证书。这已是温大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检验检测中心获得的第三项证书,是见证其发展实力的又一个里程碑。

 

 

据悉,温大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检验检测中心曾于2019年取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认可委员会(DILAC)颁发的认可资质证书。本次温大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检验检测中心通过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考核,取得CMA资质认定证书,已具备向社会出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

 

 

温大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检验检测中心成立于2017年1月,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专业检测人员12名。该中心配备了1立方快速温变试验箱、3立方高低温试验箱、步入式环境模拟系统、30KN三综合试验控制系统、10KN试验控制系统、冲击试验控制系统、跌落试验控制系统等产品可靠性检测设备。

 

今后,温大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检验检测中心将继续面向社会承接委托检测业务,覆盖激光与光电、智能装备、通信产品等电工电子产品领域,并为委托方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

来源:温大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

来源 : 温大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 发布时间 : 2021-01-08

激光器价格战或致两极化,产业进入“平价时代”

持续数年的激光器价格战或将在今年分化。近日,财联社记者多方走访了解到,1-3kw产品段因毛利润已被压到极值,价格趋于稳定,6-10kw的激光器未来或将“接棒”迎来价格战。竞争白热化下,产业“平价时代”也将随之到来。

 

锐科激光创始人、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介绍,随着国产替代加速,激光器价格战持续多年,1kw主流光纤激光器进口平均价格在5—6万元,国产平均价格已经可以做到3-5万元。随着利润的进一步压缩,行业的垂直整合和激光器新应用将成为行业创新方向。

 

“激光器的价格下跌对我们下游产业利好,未来价格下调空间下,激光加工也迎来更多成长空间”,华工科技证券事务代表姚永川认为,激光器价格战之后对激光平价普及有更多帮助。

 

10kw激光器售价已低于100万元

 

中科院光电行业研究人士、《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执行主编叶茂介绍,2020年国产3kw以上光纤激光器出货量超8000台,随着功率继续上移,在3-8kw产品段,国内市场的竞争将趋于白热化,国产品牌的出货量正逐渐超越进口产品。

 

数据显示,1kw-3kw国产平均价位在3-18万元,6kw-10kw国产均价在30万-100万,而同段高功率激光器进口平均价格为55-130万元,降价空间仍然较大。

 

“国产替代潮下,1万瓦的激光器从原来的进口700多万元售价降到了200万元,现在保持在了7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闫大鹏认为,随着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完善,万瓦功率激光器或将还有进一步的降价空间。

 

价格战“两极化”

 

叶茂介绍,激光设备的批量生产带动了中功率激光切割装备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产品的竞争性,并导致中功率切割装备的毛利率越来越低,因此,激光加工厂商们开始青睐高功率产品段。目前12kw、20kw、25kw甚至30kw的超高功率激光切割机已经问世。

 

闫大鹏认为,中低功率光纤激光器已基本完成国产化替代,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则技术门槛较高,国外光纤激光器制造商一直在高功率领域占有优势,未来,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将成为市场争夺主战场,国产化进展将更为迅猛,也有更多的价格空间。

 

高功率激光器也拥有更大的市场潜力,根据创鑫激光资料,激光切割加工中将功率从 6kW 多模激光器提升至 12kW 多模激光器,将带来加工成本降低 50%,加工率提升 87%-493%,兼顾了生产效率和加工效果。

 

国元证券研报显示,国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能效显著提升,2019 年国产光纤激光器出货量大幅上升,6kW 以上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出货 800 台,超过 2018 年出货量两倍,同时 3kW 以上激光器出货量也大幅提升至 3000 台,超过 2018 年出货量四倍。

 

垂直整合“曲线突围”

 

后价格战时期,激光企业也在上下游整合“曲线突围”。

 

叶茂认为,对于深陷红海市场又想谋划转型的激光企业来说,在新旧赛道切换中,一方面要尽可能稳住现有业务,有业务才有现金流,另一方面通过垂直整合去发展既有前途又能自主可控的产品。垂直整合意味着成本优化,构建跨界协作生态圈则有助于产品研发外包和知识产权共享。

 

锐科激光就在价格战中毛利率一路下滑,从最高时期2017年的46.6%,一路跌至2019年的28.78%,2020年三季报才有所回升至27.99%。

“单纯的打价格战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也在努力进行垂直领域整合”闫大鹏介绍。

 

作为国内首家以激光器为主业的上市公司,2019年锐科激光(300747,股吧)收购国神光电,通过布局超快激光器完善激光产品矩阵。凭借其“冷加工”的优势,锐科激光在微纳加工、激光医疗、精密钻孔切割等领域有望得到广泛使用。

 

相比一些龙头企业生产线的垂直整合,叶茂认为,更多企业可以尝试搭建创新联盟和共同体等新模式,通过企业互派工程师,共建研发平台,特种光纤和器件先供先试,实现互惠互利。

 

“泵浦源芯片、光纤光栅等上游门槛较高,加上有限的工程师人才供给,建新产线和扩产能的成本都不低。”叶茂分析,相对于垂直整合,共同体模式代价偏低,更适合抱团发展,目前,长飞光纤(601869,股吧)和创鑫激光已经尝试该模式。

来源 : 财联社 发布时间 : 2021-01-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