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协会
首页 > 行业新闻

当船舶造修遇上激光清洗,产业升级有了重要可选项

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起步于造船,经略于海洋。作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象征,船舶工业作为“综合工业之冠”,有着高度的产业扩展性和极强的产业带动性。今年上半年以来,全球运力紧缺使得船运价格顺势上涨,船运需求增长又带动国际新船订单增加,催生出全球造船行业“十年未见的繁荣景象”,中国船舶工业同步逆势上扬,船舶造修与航运业基本面向好。

尽管形势大好,我国船舶工业依然需要面对环保高压下的诸多产业升级问题。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IMO)在环保方面的立法逐渐加快,相关能效和碳强度指标已明确生效时间表;我国已正式实施的《绿色船舶规范》也明确了今后造修船舶都要按能效、环保、工作环境三大指标进行绿色认可,要求强制终止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的生产工艺;与此同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船舶工业绿色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脱碳”势在必行,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更多的绿色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成为船舶造修和航运业未来的重点方向。


船舶造修中的传统清洗工艺

在船舶造修中,存在着大量的清理环节,主要有新造船舶的钢板预处理(焊前焊后)和分段预处理(涂装前),以及旧船维修保养中的除锈、整体除漆和二次喷漆保养。

传统的清洗和除漆工艺主要有人工打磨、喷砂、喷丸、高压水冲洗和化学清洗等,这些传统清洗工艺在效率和除锈质量等方面,能基本满足船体清理需求,但不可忽视的是,它们普遍存在劳动强度大,水、电消耗高,尤其是喷砂产生大量的烟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有高压水冲洗后存在的废水回收处理,以及一些高清洁度要求的任务无法完成等。

基于以上现实情况,船舶工业企业在新的环评标准要求下,必须积极寻求新的、高效的、清洁的清洗工艺和方法来解决该行业痛点。


激光清洗

让船舶清洗有了重要可选项

近年来,在高效、节能、环保推进产业发展的倡导下,激光清洗技术逐渐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精密电子等高端应用领域崭露头角,在船舶工业中也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应用潜力。

激光清洗技术具有对基底无损伤,微米级精准控制,节能环保等众多优势,可完全满足所有钢板型材的除锈、以及焊接前后的预处理需求。在船舶的维修保养方面,激光清洗作为一种“高精密”清洗技术,适用于船舱、压载舱、燃料舱等表面上的铁锈及油漆的剥离,以及船用柴油机气缸阀件等积碳的清洗等,不伤基材,又可无障碍应对细小缝隙精准除垢,清洗质量高,节能又环保。


宝宇激光应用于船舶清洗的实践也表明,激光清洗在坡口、焊道表面、局部腐蚀区、钢板转角折弯处及船舶内部狭小空间等方面的清洗中相比传统打磨技术更加高效,在部分表面质量要求很高的部位,无损伤或极低损伤的激光清洗已经表现出了远超传统清理技术的优势。

▲宝宇激光于某船实施激光清洗作业


此外,宝宇激光以管道爬行机器人、水下清洗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型核心智能化装备,分别可用于船舶的管路系统和水下船体的清洗。

▲宝宇管道激光清洗喷涂一体化机器人作业


管道清洗,搭载激光清洗模块的宝宇管道激光清洗喷涂一体化机器人可适用于50-600mm内径、不同形状管腔内无障碍通行,完成激光清洗和特定防腐喷涂作业,实现管道内壁自由曲面无痕清洗,是目前国内小口径管道内壁清洗与防腐领域的首创。

水下清洗,宝宇L-ROV水下清洗机器人用于船舶侧板及底板海洋生物和污垢的清洗,清洗时效最高可达1200平方米,柔性清洗保护船漆,全程作业实时可视,完全杜绝水下人工刮铲清洗慢、效率低及人工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又具备相比高压水射流清洗更低的成本优势,船只无需等待进坞,锚地岸边即可24小时连续作业;采用空气射流清洗原理,不产生环境污染。

▲宝宇L-ROV水下清洗机器人作业


激光清洗的标准化

进一步助推激光清洗的产业应用

行业规范和标准是指导技术在相关行业应用的指导性文件,在2021年6月17日-21日召开的ISO/TC35/SC12全会上,中国代表团根据国内应用新型环保方法开展钢材表面处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方法 第6部分:激光除锈》新工作项目提案,获得全会认可,成功列为预备工作项目(PWI),激光清洗标准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也将进一步加快激光清洗在船舶工业的产业化应用。

当前,激光智造已成为我国各工业领域寻求低碳化发展下积极探索与实践的方向之一,中国要实现船舶工业的高质量、低碳化发展,必须抓住“绿色船舶”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全力推动智能制造与船舶行业的相互适应、融合,扭转被动的跟随、模仿、造不出来就进口的局面,推动我国船舶建造与船舶产品早日达到世界领先的一流水平,提高中国船舶的国际竞争力,为 2030 年之后实现绿色船舶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做好准备!

来源:宝宇激光


发布时间 : 2021-11-06

公大激光完成数千万融资,将推出千瓦级亚纳秒绿光光纤激光器

11月4日消息,深圳公大激光有限公司(简称公大激光)完成新一轮数千万的Pre-A轮融资,此次融资是由东方富海领投,德迅投资追投。这是公大激光继2020年11月后,获得的又一轮融资。据悉,此轮融资主要用于高功率短波长光纤激光器的产品系列上进行持续的攻关和突破,推出千瓦级亚纳秒绿光光纤激光器。

公大激光成立于2019年12月,是一家专注于精密加工的短波长光纤激光器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截至目前,公大激光已获相关技术的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自主研发,突破核心技术。据悉,公大激光创始人、总经理兼CEO张帆曾先后在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南方工业集团、南方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任职。

图源:公大激光

2016年,张帆看到了光纤激光器的市场前景后,便产生了创业的想法。在创业之前,他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第一件事情,张帆辞掉北京交通大学的工作,从北京搬到深圳,在中国南方工业集团开始了激光器工程化的研制工作;此后,张帆进入南方科技大学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并选择了绿光紫外光纤激光器这个细分领域。

公大激光专注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中高功率短波长(绿光和紫外)全光纤激光器的研发,为激光工业装备制造业的上游赋能。在国内高功率短波长(绿光和紫外)光纤激光器领域,公大激光有着较大的领先优势。目前,公大激光已推出50-300W光纤绿光激光器,并和多家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的激光设备商达成合作,产品主要应用于极耳切割,薄膜电池的开槽和掺杂,光伏玻璃的钻孔和划刻等。

图源:公大激光

东方富海投资总监冯德元博士认为:绿光紫外短波长激光对高反材料的激光焊接和加工效果远高于当前的红光激光器,在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望再创造一个当前红光激光的数百亿市场规模。公大激光潜力很大。

德迅投资的高级投资经理周华林认为:短波长(绿光和紫外)光纤激光器,即继承了光纤激光器的稳定,工作时间长;又能通过更短波长的光线(单光子能量更高,打断化合键能力更强),拓展了激光传统的加工领域。在半导体行业的应用,比如硅片晶圆的加工,还有未来在先进封装比如TSV钻孔等精密加工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是未来精密加工的主流加工技术。

来源:投资界


发布时间 : 2021-11-05

激光雷达领军企业镭神智能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活动,也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


会上,国家总理亲自宣布的,由闫利教授带队,深圳市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厘米级高精度摄影测量项目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着镭神智能在高端激光雷达的技术实力获得了国家级的认可与肯定,也激励着镭神智能将继续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在激光雷达应用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发挥激光雷达行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图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

图2:项目团队合影

    
闫利教授带队的项目瞄准厘米级地理空间信息的高时效获取这一国家重大需求,攻克了移动测量装备国产化制造与集成的核心技术,形成了适用于多样应用需求的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及生产应用体系,并提出了我国新型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生产新模式,推动了我国测绘技术的升级转型以及信息化建设进程。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并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多行业应用,实现了我国高端厘米级移动测量装备从引进到输出的重大转变。

图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名单

    
作为移动测量系统的核心传感器,深圳市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提出了采用固态激光雷达解决移动测量系统的高精度点云获取难题,满足地理空间信息获取的高时效、高精度点云需求。
    
镭神智能自主创新和寻求突破的步伐从未停止,于2021年先后推出车规级的CH128X1 128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和补盲神器CH64W超大视场角混合固态激光雷达,迷你身板,蕴藏更强大的远程探测和感知性能。

图4:车规级混合固态激光雷达CH128X1/CH64W

    
采用自研的1550nm光纤激光器和核心元器件的下一代王者——LS27X车规级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即将面世!

图5:1550nm车规级混合固态激光雷达LS27X



关于镭神智能

    
深圳市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2月,以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激光雷达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以高端、稳定、可靠的激光雷达环境感知技术赋能产业升级,服务覆盖自动驾驶、机器人、物流、安防、港口和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镭神智能始终坚守“专业 · 创新 · 品质”,以卓而不同的感知精品为客户创造价值,立足全球构建智能感知的黄金时代。
    
镭神智能建造了完整的研产销一体化经营体系,总部位于深圳,拥有4000㎡的研发办公区和30000㎡的激光雷达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厂房,并于江苏徐州创建了20000㎡全新车规产品生产基地,并获得了IATF16949国际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专注于生产车规级混合固态激光雷达。

图6:镭神智能徐州工厂


来源 : 镭神智能 发布时间 : 2021-11-04

首个车载激光雷达国家标准开始起草,禾赛科技、百度等企业牵头

近日,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子与电磁兼容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电子分标委”)组织召开了《车载激光雷达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标准起草组成立会,来自全球汽车主机厂、激光雷达公司及技术机构的五十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初步确立了车载激光雷达的标准体系构成和标准研制工作的计划与分工。

汽标委组织召开车载激光雷达相关标准起草成立会现场

在国家标准方面,上海禾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赛科技”)作为牵头单位,百度作为联合牵头单位,共同负责国标GB/T《车载激光雷达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的制定。禾赛科技和百度分别作为激光雷达和自动驾驶行业的领导者,将协同三十余家行业领先企业和机构,一起推动我国车载激光雷达标准的落地工作。

汽标委“关于发送国家标准《车载激光雷达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标准起草组成立会议纪要的函”附录截取

在行业标准方面,华为和禾赛科技联合牵头负责制定QC/T《转镜型车载激光雷达》,禾赛科技和万集联合牵头负责制定QC/T《机械旋转型车载激光雷达》, 速腾和万集联合牵头负责制定QC/T《MEMS型车载激光雷达》。

GB/T是国家(推荐性)标准的代号,QC/T是汽车行业(推荐性)标准的代号,前者是国家标准,后者是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

从汽标委的标准起草会议纪要函中,可以看出对于标准完善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意见」,在基本框架上增加了自检、故障报警、启动时间、唤醒功能等更加实用的功能,结合实际场景进一步区分了高速物体运动状态和高动态场景的点云性能要求等。

「意见」还对于激光雷达的测试条件做了进一步规范建议,例如试验室的光源,测试板的反射率;对于具体的测试布置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对于人眼安全给出了莱茵提供的IEC标准参考;对车规环境测试也给出了全面的要求。

每颗禾赛车载激光雷达都经过了严苛的车规环境测试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意味着车载激光雷达将逐渐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为汽车主机厂和激光雷达厂商在未来的前装量产合作提供了参考基准。

总体而言,车载激光雷达标准的制定将可预见地为行业带来以下好处:

一是规范行业语言,将各家不同标准下的性能描述进行统一,帮助下游客户在一致的标准下对比产品,减少甄别门槛,例如用特定的反射率物体、特定的光照环境等衡量激光雷达的测远能力,这将终结自说自话、缺乏标准的夸大宣传;

二是规范测试标准,筛选和完善对激光雷达上量产车的性能要求;

三是规范产品安全,设立合理的安全门槛,例如人眼安全、车规环境测试条件等,维护了行业的理性,最终达到维护消费者安全的目标。

随着2021年大量的汽车品牌爆发式地开始在新一代车型上布局L3高级辅助驾驶,中国自主品牌对于激光雷达的应用探索引领全球,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例如造车三势力之一的理想汽车,将在未来车型上搭载禾赛科技混合固态激光雷达。

禾赛混合固态激光雷达AT128装车示意和实测点云

根据Yole 的研究报告,至2025 年,全球乘用车新车市场L3 级自动驾驶的渗透率将达约6%,即每年将近600万辆新车将搭载激光雷达。沙利文报告显示,2019至2025年激光雷达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83.7%。

至此,激光雷达作为L3高级辅助驾驶智能汽车的必备传感器,也步入了关注车规、关注量产的新纪元。中国作为新能源智能汽车强国,及时推动车载激光雷达相关标准的制定是行业和历史的必然选择。

可以预见的是,在禾赛科技与百度等业内企业的共同推动下,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已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展望未来,禾赛科技将持续推动相关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蓄足动能。

来源:澎湃号“时代汽车”


发布时间 : 2021-11-03

面布局医疗激光领域,镭健科技收购武汉华大激光和无锡太福光电

记者近日获悉,武汉镭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镭健科技”)已完成对武汉华大激光设备有限公司和无锡太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收购,这是其在医疗激光领域的又一重大布局,也意味着武汉激光产业持续加速整合。

镭健科技前身为1987年成立的华中理工大学激光设备厂,是中国激光医疗行业最早的拓荒者,曾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光纤手术刀。本次收购武汉华大激光与无锡太福光电后,镭健科技在医疗激光领域的全面布局已基本完成,其产品线扩容至6个三类激光产品、3个二类激光产品和3个一类激光产品,其中,Nd:YAG激光治疗机、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机、强脉冲光治疗仪、眼科Nd:YAG/激光治疗机等,已实现呼吸内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心内科、消化科、眼科、耳鼻喉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皮肤科、康复科、骨科、普外科、口腔科、内分泌科等主要临床科室的全面覆盖。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2020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激光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41.2亿元,然而,从整体看,我国医疗激光市场增速仍不及预期。虽然部分国产设备已经进入医疗及美容机构,但三甲以上医院中,激光医疗器械仍多采用进口。

未来,随着激光医疗设备的核心器件研发加快,海外企业占据主导的局面将发生变化。据镭健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其主打产品“镭健光刀”和“妇好激光”用户以国内顶尖三甲医院为主,“这是国产医疗激光企业的巨大进步,意味着国产医疗激光的品质逐步得到了主流医疗机构的肯定。”

作为国内医疗激光行业的代表企业之一,镭健科技已经通过了ISO13485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其中,公司研究开发的Nd:YAG激光治疗机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机被评为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十百万千工程”选送产品,2021年,二者双双被评为第七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2020年,镭健科技获得湖北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资助,入选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推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急需医学装备,进入东湖高新区第二批科技企业抗击疫情创新案例与技术产品清单,医用激光光纤获得武汉市创新产品认定。

来源:荆楚网


发布时间 : 2021-11-02

深度|穿越“原始创新”培育周期,湖北激光产业蝶变

中国,武汉东,光谷未来科技城,一块占地面积6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了3家已上市和1家拟上市激光类企业,它们还串起周边上下游近300家企业,形成了中国目前产业链最全、企业数量最多的激光产业集群。

“对比其他产业集群,中国光谷(东湖高新区)激光产业集群是以原始创新的集群式发展为特色的,”10月28日,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华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东湖高新区激光产业集群以自主创新为源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逐步形成了当下的产业规模。而地处光谷的华中科技大学,更被业内视为中国激光产业的“黄埔军校”,“在全国激光产业相关科研机构中,几乎每个机构都有来自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

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下,“武汉被业内称为中国激光产业的发源地。”湖北省激光行业协会秘书长童吉山如此表示。

50年的发展历程,让东湖高新区为代表的华中激光产业破茧而出,推动着中国激光产业从无到有,完成部分产品的国产化,特别是在激光装备领域,甚至完成反转,在全球激光应用市场占据庞大市场份额。而在中国激光产业版图中,已然形成以中低功率激光加工设备为主的珠三角、以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设备为主的长三角、以高功率激光熔覆设备和固态激光器件为主的环渤海,和覆盖高、中、低功率各类气态、固态和光纤激光企业,涉足激光器、工业激光加工设备、医疗激光设备等领域,且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华中地区,共计四个激光产业集群。

四大激光产业集群(图源:前瞻网)

当下,面对着激光器应用的范围正在量变级的扩大,中国激光产业也因技术更迭,面临重新洗牌。而在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以往身处“内陆”的东湖高新区激光产业集群,在这场变革中,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目前的产业格局上来说,东湖高新区激光产业集群最缺一个百亿级的龙头企业。但走出了原始创新的沉淀和寂寞期,培育出系列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质量更佳、抗市场风险能力更强,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竞争力更强,将能快速弥补这一短板。而在沿海城市,拥有成熟应用市场的其他产业集群,也在应用端逐步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下,推动着中国激光产业进入另一轮生长周期。

奠基:激光产业的起步与积累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激光”这个新名词在华中地区鲜有人知,为搞懂这个名词,时任华中理工学院校长朱九思决定成立“激光教研组”,这是武汉激光产业的源头。1971年,华中工学院(时称,现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以李再光为首的激光教研组确定了研究方向——面向工业应用的激光器研发,武汉激光产业从原始创新为切口,自此起步。

“相较于全国其他激光产业集群,湖北激光企业大都从科研端做起,大多数产品都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而来,”陈华奋介绍,武汉创新创业氛围比较浓厚,企业创立后,培育出细分领域人才,人才再出去创业,如藤蔓一样,孵化出当前全国数量最多的激光产业集群。

这种特点并非毫无根据。翻开湖北激光产业的“年历”,诸多业内第一在此研发成功:国内首台光纤飞秒激光器、国内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国内首次突破1.5微米光纤放大器技术、国内第一部光纤激光器行业标准、国内激光产品类的首个国际标准等等,每一次的研发成功,都是中国激光产业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大步,也是湖北激光研发力量实现产业化的一大步。

资料图。图源:华工激光

但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每一次的国产化,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华工激光总经理邓家科回忆,在2005年以前的中国激光产业,仅有最基础的打标机这一产品,可与国外产品放在一起“说一说”,还不能谈竞争。长期面临中国激光产品的进口垄断,成为中国激光产业难以真正成长起来的根源。

2000年,华工科技(华工激光母公司)战略性收购国际知名激光切割机制造商澳大利亚ACS公司,并组建成立了HG-Farley LaserLab公司(澳洲法利莱公司),“除了企业走出去战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想学习国外先进的激光切割技术。”但尽管已经拥有公司的控股权,核心技术依然被封锁,无法被引入国内。“核心技术依然还是要自主研发”,形成这样的认识后,华工激光加速研发自己的核心产品。

记得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打标机被研发出来后,产品测试是最大的问题,“与其他产品不同,激光类产品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知道问题在哪里,但国产品牌无人认知,没有人购买,也就没有人应用,产品要想通过市场测试,太难了。”邓家科说,当时的华科系领导层,要求产品在自己体系内先用,“无论好用还是不好用,都必须用自己的产品。”

顶着有悖市场规律的操作的“非议”,才最终让这台打标机完成了多次的测试,最终成功应用。

“政产学研用”的融合也是湖北激光产业成长至今的“法宝”之一。邓家科记得,为了快速突破中国激光产业被进口厂商卡脖子的局面,2006年,湖北省、武汉市和高新区三级政府,在十三五期间,与企业共同筹集1.8亿元,推动华工科技(华工激光母公司)六个重大专项立项,项目研究范围则从源头激光器到激光成套加工设备实现全覆盖。

在合力推动下,华工科技自主创新的大功率激光器及应用分技术和半导体材料激光精密制造装备等方面,成为国内市场佼佼者,甚至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

而在这种模式下,如同华工科技一样的其他激光类企业,也逐步走出漫长的研发周期,开启产业化和集群化发展之路。

湖北给予中国激光产业的另一贡献则是人才的培养。

“华中地区激光产业的另一优势在于人才。”童吉山也表示,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在国内第一个创办激光专业,中国激光专业第一批毕业生基本从武汉毕业,并在几十年里,源源不断为全国输送激光人才,华中科大激光专业累计向全国培育4000多名人才。此外,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院校均也开设激光专业,武汉的激光人才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这种人才优势,还吸引很多外地企业来到中国光谷建立研发中心。

沉淀:一个专精特新的产业集群

“目前,湖北实现了较高的激光产业密度。如果将配套企业计算在内,就有1000多家。”童吉山介绍,从上游从事元器件生产,中游做激光器或激光光源,下游生产整机设备。而相比于全国其他激光产业集群,东湖高新区激光产业集群在中游、下游激光产业具备明显优势。除国内第二大整机设备生产企业华工科技外,生产激光器的代表企业锐科激光(300747.SZ),是全国最大的激光器生产企业,目前,在中小功率光纤激光器方面,锐科激光已实现了90%以上的国产化。此外,锐科激光与华工科技参与制定我国激光产品类首个国际标准“工业用光纤激光器参数要求和测试方法”。

不过,对比市场规模庞大的其他三个产业集群,早期东湖高新区激光产业的规模效应相对较弱。剖析这段历史,这也是科研驱动的集群发展模式的早期特点之一。

身处内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格局中,光谷激光企业在应用市场上,相对资源薄弱。“活跃的资本市场快速推动相关激光企业发展。在融资方面,早期珠三角企业更易获得资金,目前,武汉在这一方面有所改善。”童吉山指出。

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会长朱晓同样表示,“在融资方面,武汉激光对比珠三角等地区尚存距离,导致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发展速度相对不快。”

“其次,华中地区市场应用也不足,”童吉山还表示,激光究其本质是一个工具,要被运用于各种工业制造之中。而市场决定规模,珠三角、长三角的市场广阔,制造业较为发达,对激光的需求更大,当地激光企业能拿到大量订单。武汉企业在其他应用市场势必缺乏竞争力。且沿海地区善于抓住商业机会的思维发挥了一定作用,反之,武汉早期的创业者以科研人员居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永远是短板。

图源:中国光谷

在当下格局中,武汉激光企业大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企业聚焦于细分领域,核心竞争力强。陈华奋则认为,这类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走过研发周期后,能快速形成爆发力,且后劲很足。

这种看法也在市场得到认证,在武汉新一批成长起来的规模在20-30亿元的企业中,大都是在几年间快速成长起来的。陈华奋表示,东湖高新区目前也在考虑通过资本的方式,推动“链主型”的龙头企业与规模较小企业的并购、重组,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企业规模,在这方面,相关标的企业的资质都较为良好,企业之间也较为熟悉,将能快速提高区域内企业的集中度。

事实上,这种特点的形成,也与政策的引导密不可分。

东湖高新区其作为湖北省派出机构,区别于传统政府管理部门,其使命则是承接国家各类政策的落地,“身处内陆,对比其他沿海城市,早期的我们资源相对更少,”陈奋华坦言,为此,对激光产业的扶持,除了传统的政策、资金等扶持外,在引导上会集中力量办事,“一般会在3年左右只专注于1-2个细分方向的研究和转化扶持和引导,这也让东湖高新区激光产业的激光产业发展相对细分化,但每一细分领域大都是行业内的隐形冠军。帝尔激光的PERC太阳能电池片激光掺杂和消融设备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突围:中国激光产业的国产化

在湖北激光产业摸索前行的路上,海外制造业转场下的其他三个激光产业集群,也快速发展。中国激光产业在科研和市场的双轨驱动中,快速成长。

“中国激光产业真正规模化发展,大概是最近10年成长起来的,”邓家科说,中国激光产品技术中,核心光源是其间技术门槛最高、研发难度最大的关键产品,但这一领域,中国长期受制于人。2007年,中国首台国产光纤激光器诞生,实现了国产光纤激光器从无到有的突破,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国内激光企业也加速布局全产业链,研制工业级光纤激光器及紫外激光器。革命性突破是在2015年前后,“当时,国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核心光源研发成功,此后,中国高功率激光器以每年一次变革的速度,快速迭代。”

“核心光源突破后,国产激光器应用场景快速扩大,”邓家科说,从微观层面来说,诸如3C方面的精密加工,从宏观方面来说,从诸如大型切割光源等,以前在各个领域应用的等离子、高压切割等产品逐步被激光装备取代。中国激光产业格局中,迎来了逐步国产化的开始。

这种突破还让中国企业逐步参与国际竞争。2015年,中国首台5拍瓦(1拍瓦=1千万亿瓦)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制成功,这是当时国际最高峰值功率的激光放大系统。

图源:武汉广播电视台

科研突破的同时,中国市场激光产业规模提速。资料显示,自2010年以来,中国激光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华金证券一份研报显示,根据《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2020 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为 692 亿元,2010-2020年CAGR 约21.7%。中国是全球最大激光市场,按照2020 年激光加工设备销售额和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20年全球激光加工设备市场规模为1200 亿元,中国激光加工设备在全球的市场份额约为36%。

技术迭代升级的同时,还有产业链的上下协同。

在激光产业链上,上游是利用半导体材料、高端装备以及相关的生产辅料制造的激光芯片、光电器件等,是激光产业的基石。产业链中游是利用上游激光芯片及光电器件、模组、光学元件等进行各类激光器的制造与销售。下游为激光设备集成商,产品最终应用于先进制造、医疗健康、科学研究、汽车应用、信息技术、光通信、光存储等众多领域。激光是制造业的“一把刀”,随着技术成熟、成本下降,能够为传统制造业带来革命性变化,也是中国智能制造中最强的助攻。

不过,当前,中国激光技术的渗透率也仍然存在上升空间。

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会长朱晓认为,当前激光技术在传统产业渗透率还有待提升。“以激光切割机为例,一方面,供给不足,激光产业的产能还不够,规模需要提高,而这涉及人才队伍、供应链、资金、场地等多方面问题。另一方面,需求不足,传统厂商的旧设备使用年限未满,尚不需要升级新设备。”

童吉山则表示,激光渗透率的增长速度取决于激光产品的成本下降。近几年,随着技术的国产化,成本下降,激光产品逐渐得到市场青睐。未来5到10年,中国的激光市场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激光产业的发展受制造业的景气程度影响,如果制造业发展平稳,激光产业仍会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放缓。而经济疲软,会影响部分订单,但刚性需求仍需要被满足,比如医疗行业。”

“但这方面仍需要去不断渗透。传统的从业人员需要消化相关技术,市场的认可需要一定时间。武汉的激光产业与汽车产业、医疗产业已经在进行联动,虽然目前激光产业规模逊色于其他大型产业,但其结合能力较强。如汽车制造的高功率焊接,正在从传统型焊接转向激光焊接。”湖北省激光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激光与太赫兹实验室主任熊伟教授如此表示。

资料图。

随着应用市场的扩张,中国激光产业还将快速扩容。邓家科指出,“当前,中国激光技术与GDP的贴合度低于20%,而美国、德国基本达到50%、40%。”多项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激光产业还将有数千亿美元的市场空间待挖掘。

“激光产业是一个融合了光、机、电、软件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邓家科认为,中国花了几年走别国走了几十年的路,未来的市场需求更加细分和智能。

这也意味着技术的迭代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当前,随着双循环战略的推进,湖北的地理位置优势,给与湖北激光产业许多扬长补短的先机。

熊伟认为,“当下,在技术方面,华中地区的龙头企业聚焦于高功率、超快激光器方向发展,符合国际发展潮流。但若能发展出各自的特点,会更具备竞争优势。此外,政府方面对武汉的激光产业愈加重视,相信近期将会针对激光产业出台有利政策。”

事实上,目前,武汉正在打造的“965”产业集群(9大支柱产业、6大战略新兴产业、5大未来产业),激光产业作为新型战略型产业被包括在内。湖北《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中也明确,将推动光电技术泛在化、融合化、智能化发展,强化光通信、激光优势领域领跑地位。突破特种激光材料,发展高功率窄线宽光纤激光器、量子点激光器、碟片激光器等激光器,重点突破精细激光加工设备、硬脆材料激光加工设备等产品。

自主创新往往意味着一段漫长的培育期和一段缺乏经济收入的贫乏。“其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经历了各种困难,也面临各种短期利益的诱惑,”陈华奋表示,高新区和企业坚守自主创新,一路沉淀,如今的事实证明,不断打磨技术、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路是正确的,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也符合当下和未来的经济规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陈红霞 实习生 井然 武汉报道


来源 : 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 : 2021-10-29

首届中国激光产业链论坛暨湖北激光50年周年庆典圆满举行

1971年,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设立激光课题组,开启中国激光技术研发的序幕。1985年,我国第一家激光企业楚天激光,创立于东湖之畔。光纤与激光,共同成为日后“中国光谷”的火种。今年,湖北激光技术整整走过50周年。

2021年10月27日,第一届中国激光产业链论坛暨湖北激光50周年庆典在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3号会议厅圆满举行。

论坛以“逐光行远”为主题,立足国内激光产业进入全面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抢抓5G、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消费/工业/医疗电子等下游板块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围绕产业链协同合作、“卡脖子”技术与产品、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讨论,力争加快推进激光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融合,推进激光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推进中国激光产业高度高质量发展。

会议邀请到来自国内激光器件、激光智能制造、激光精密制造激光产业链等领域知名专家做报告,他们在各自专长领域,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分享给听众,吸引了来自科研院所与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激光生产和终端用户前来听会。

首先,由武汉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彭浩发表致辞。

华工科技董事长、国家激光加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马新强表示,湖北激光50年发展,是中国激光行业坚持自主创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的缩影。在制造强国的背景下,激光作为使能技术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马新强认为,推动激光技术聚焦一切可能,成就一大批示范工程,需要以市场化的思维、眼光推动更多的行业应用,从0到1走向从1到N。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中,湖北激光企业要围绕激光产业强链补链做文章,也应更加团结、勤奋,打造生态圈,创造更多可能。

为深化激光产业链建设,东湖高新区将建立并实施激光产业链长制,现场由管委会领导担任链长,并对锐科激光进行链主授牌。未来以“链主”企业为主导,坚持龙头牵引、培育壮大、集群发展,深入推进延链、补链、强链。

现场,逸飞激光总部及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基地项目、奔腾激光高功率激光智能装备武汉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华工科技创新投基金项目、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项目同时进行了正式签约仪式。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作了《智能制造中激光应用点滴》主题演讲。

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武汉激光行业协会会长朱晓作了《湖北激光技术与产业现状》主题演讲报告。报告主要回顾了湖北激光行业15年的发展,通过发挥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助力行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邓家科作了《智能制造下的激光产业发展解析》主题报告。邓总表示,激光制造具有智能制造的先天优势,在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特点,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的同时,激光也可结合信息技术推动制造过程实现智能化,激光产业将迎来全新的格局。

除此之外,现场成都东骏激光技术部长赖维明、武汉长盈通光电技术总监廉正刚、福建福晶科技副总经理吴季、武汉华工激光精密事业群总经理王建刚、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陈新松、武汉锐科光纤激光研发中心副主任施建宏、武汉华日精密激光董事长总经理何立东、帝尔激光质量总监严拯、逸飞激光董事长总经理吴轩分别做了与激光相关的主题演讲。

活动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办;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国家激光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天津振威国际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湖北省激光学会、武汉激光学会协办。

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激光企业已达200多家,激光企业密度全国领先。2020年,激光企业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覆盖高、中、低功率各类气态、固态和光纤激光企业,在激光器、工业激光加工设备、医疗激光设备等领域,形成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据激光制造商情了解,近年来,光谷激光企业创下了多个“第一”:锐科激光成为国产光纤激光器第一品牌、全球第二,与华工科技参与制定我国激光产品类首个国际标准“工业用光纤激光器参数要求和测试方法”;华日激光紫外激光器、奇致激光医疗美容设备、逸飞激光锂电池加工设备等在各自细分行业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国内第一;7000瓦二氧化碳激光器、万瓦光纤激光器、百瓦级超快激光器等产品实现国内首台套产业化……

借助湖北激光50周年大庆之契机,主办方成功打造了第一届中国激光产业链论坛,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把湖北激光产业发展推上了一个高境界。

来源:激光制造商情 Cici现场报道


发布时间 : 2021-10-28

IPG沉痛宣布创始人Valentin Gapontsev 博士去世

Valentin Gapontsev 博士去世

1939-2021

- IPG 创始人、董事长、前首席执行官 -


IPG Photonics 深感悲痛地宣布敬爱的创始人、董事长、前首席执行官 Valentin P. Gapontsev 博士逝世。

首席执行官 Eugene Scherbakov 博士表示:“Valentin 的去世对 IPG大家庭,以及光子学世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Valentin 的技术创新、对光纤激光器的战略愿景和创业驱动改变了激光行业和工业自动化,使激光器最终成为具有低成本、可靠和有效的工具,并在全球工业生产中大规模应用。作为公认的工业光纤激光器之父,他的领导力和独特的战略使 IPG 走在快速技术发展的前沿,并将继续激励我们在所做的一切中追求卓越。在这个极其悲伤的时刻,我们的爱和思念与他的妻子和家人同在。”

享年 82 岁的 Gapontsev 博士于 1990 年创立了IPG公司的前身。自公司成立以来,他一直担任 IPG 董事长,并担任首席执行官直至 2021 年 4 月。他的科学创新和商业远见促成了垂直整合业务的建立,IPG在全球拥有 6,000 多名员工。Gapontsev 博士是 100 多项专利的发明人,并发表了 200 多篇科学论文。2006年,他被授予安永·新英格兰年度工业产品和服务企业家奖,2009 年,他被美国激光学会授予 Arthur L. Schawlow 奖。2011年获得俄罗斯联邦国家科学与技术奖技术,并被评为美国光学学会荣誉会员。2010 年,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 将 Gapontsev 博士列为自激光器发明 50 年来对激光器做出重大贡献的 28位“激光杰出人物”之一。

IPG 董事会首席独立董事John Peeler 表示:“过去 30 年来,Valentin在科学创新方面的远见卓识和成功与创业精神相结合,广受赞誉。他是 IPG 充满激情的领导者,在他所接触的一切和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作为导师和朋友,他也很慷慨,让许多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关于IPG

IPG Photonics 是世界先进的高性能光纤激光器和放大器产品的开发及制造商,产品涉及众多应用和市场。低功率、中功率以及高功率激光器和放大器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通信、娱乐、医疗、生物技术、科技和先进应用中。我们的产品正在取代众多领域内传统的激光应用,并开拓激光技术的新应用。

作为开发和商业化光纤激光器及放大器的先驱和革新者,公司凭借其品牌和地位,在不断扩大的市场中逐步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得益于卓越的性能和价值,IPG激光器继续取代许多现有应用领域的传统激光设备。简单地说, IPG产品正在使市场格局发生变化,使明天的应用在今天成为可能。

来源:IPG


发布时间 : 2021-10-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