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光制造网消息:经过近两个月的筹备,温州市激光行业协会于11月26日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温州市科技局局长徐顺东,副局长匡连庭等政府领导出席。大会审议通过协会章程及相关决议,选举产生理事,会长,副会长。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荣膺会长单位,总经理吴让大当选会长。
会议上,吴让大先生做了精彩的演讲,他表示非常荣幸地被推选为协会第一届会长,深感任重道远。在任期间,将虔诚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不遗余力地推进协会各项工作地开展,自觉遵守协会章程,不负众望,不辱使命,把协会办得有声有色,为推动温州市激光产业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吴让大先生强调温州市激光行业协会是在温州建设国家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的大潮下应运而生的,协会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会及时向市政府提供招商引资,结构调整,重点支持,产业配套,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同时为企业提供产品发展方向的建议,引导市场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协会也是产业交流的信息平台,将会大力促进会员单位之间互通有无,实现共同繁荣;引导会员单位走出去,开拓视野,学习经验,寻找合作,发现商机。他还指出协会会尽全力做好会员企业的家政服务,帮助会员企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如组织员工参加各类培训,发展银行与资本网络,邀请专业人士为企业提供技术与市场咨询意见,引导企业与校院合作,组织各种文艺体育活动等。吴让大先生热情洋溢的发言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
七年之前,吴让大先生创立了奔腾激光,在这七年里,奔腾激光已成为国际一流的激光切割设备供应商,“神州”系列飞船激光切割设备供应商,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出口量第一,连续5年增长行业第一,多次受国家领导人视察。会员单位相信协会能在吴让大先生大带领下复制奔腾激光的这段传奇,把激光产业融入到整个温州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大链条中,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新方法,为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切实为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发布时间 : 2017-11-14
2014中国激光制造及微电子生产自动化技术大会在东莞成功举办
21日下午,2014中国激光制造及微电子生产自动化技术大会在东莞国际会展大酒店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东莞市电子学会主办,广东省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东莞理工学院工程技术研究院、《激光制造商情》承办。会议以“激光走进东莞”为主题,旨在推动激光加工技术在东莞制造业尤其是微电子加工行业的应用。
当天下午,出席会议除东莞市相关领导外,现场包括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会长侯若洪、秘书长邵火,东莞电子学会理事长杨雷教授、秘书长李缙文,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子科技学院院长张庆茂教授等特邀嘉宾,另外还包括数十多位来自激光产业、电子制造业的企业总经理、政府科技部门人员、技术工程师、终端用户等共200余人参加会议。
据相关数据表明:东莞目前共有电子企业4000余家,包括全球知名企业如飞利浦、诺基亚、三星、日立等,和本土知名企业金立、步步高、宇龙通信以及众多台资企业。这些企业,在曾经的“东莞制造” 中发挥过重大作用。但随着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东莞制造业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对以“来料加工、代工组装”为主的电子产业的冲击,加上人力成本上升,“用工荒”出现,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面临重大挑战,急需转型升级。
激光加工是一种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制造方式,既节省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产品品质。由于激光加工技术属于非接触性加工方式,不产生机械应力,特别符合电子行业小部件的加工要求。另外,激光加工技术有着高效率、无污染、高精度、热影响区小的优点,许多需要精密加工的零部件采用机械加工无法完成,只能选用激光加工,因此激光加工在电子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大量短脉冲高精度激光设备被应用于电子制造中,特别是智能手机、显示屏、PCB、电池、SMT模板等。
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陈继民教授、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谢小柱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陈涛博士以及光韵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蔡志祥博士就激光技术应用做精彩演讲。
会议有效围绕激光在微电子生产中的应用,激光如何与电子信息产业结合,激光在手机、PCB、IC产业等有哪些应用,电子制造自动化生产技术为主题,全面分析激光加工的现状及趋势,深入阐述激光加工市场的行业应用热点和需求,与与会者交流学习,互动探讨,分享精华。
发布时间 : 2017-11-14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 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信部将组织制订我国机器人(300024)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
根据现有思路,“十三五”期间,为了解决制造业的“用工难”矛盾,工业机器人将是产业的发展重点。
据业内人士透露,工信部已经组织了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的课题研究,相关协会和机构纷纷提交了研究申请。如果申请顺利,“十三五规划”的相关课题有望在明年拿出成果。
工信部装备司要求,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认为,鉴于我国正从一个“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对我国工业自动化的提高迫在眉睫,工业机器人技术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中机联的调研发现,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尽管已经有一批企业在从事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但是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缺乏市场品牌的认知度,在机器人的市场方面一直面临国外品牌的竞争压力。
对此,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曲道奎指出,“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已是遍地开花,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就接近60家,跟机器人相关的规模企业已有140多家,而且平均每周还会出现一个机器人概念的企业。而国外的机器人企业不过十几家,感觉像一堆小草跟人家大树去争抢阳光。”
曲道奎由此认为,“如果这么一锅粥地乱干快上,机器人产业的大机遇可能又变成一个产业大悲剧。”
为此,工信部将要求,到2020年,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
发布时间 : 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