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机”在于春,开春大展的来袭,唯有“上新”不负春光不负已。
“勤快又有才”的我们除了将一整套高效制造过程解决方案搬至CCMT机床展(W3-A101)现场,还准备了不止一款新品。
本期新品大赏有爆料,雷尼绍新鲜滚烫的“双子星”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一星”为重磅推出的“大块头”全新雷尼绍Equator™ 500比对仪,妥妥的巨无霸;另“一星”则是配备4个500 W激光器的增材制造效率的新标杆-RenAM 500Q增材制造系统。
全新雷尼绍Equator™ 500比对仪
Equator 500可实现大型工件的智能化制程控制,更兼具成熟可靠的Equator 300比对仪优点。
配置在车削和加工中心旁边,随生产过程同步提供高精度的尺寸检测数据,帮助制造企业提高生产线的产量和制程能力。
其尺寸更大,工作空间的直径可达500 mm,高度可达400mm,可测量更大的工件。
在5°C至50°C温度范围内,比对仪在任何温度变化率下均可进行精确测量,扫描速度超过200mm/s。均兼容简单易用的Organiser操作员软件、可实现制程自动化的EZ-IO软件,以及用于在数控机床上更新刀补的IPC(智能化制程控制)软件。

更大的测量空间
Equator 500比对仪与SM25-2扫描模块配合使用时,在X/Y平面的测量空间直径为500mm,在Z轴的测量空间高度为250mm。与SM25-3扫描模块配合,在Z轴的测量空间高度可延长至400mm,可使用最长达200mm的测针,触测更多特征。
底座可支撑总重量不超过100 kg的工件和夹具,安装节省空间,占地面积仅为920mm x 924 mm;大型工件的制造商能够轻松将Equator比对仪与生产设备一起安装到车间中。
Equator比对仪在温度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亦可保持测量精度
气候条件可导致车间温度发生周期性变化,Equator比对仪已被证明可通过重新校准来解决这一问题。
直接从Equator 300和500比对仪自动更新刀补
与全新IPC软件兼容,该软件可持续监控和自动调整加工操作,确保工件尺寸接近标称值且在制程控制范围内。这一对制程偏移的校正能力可提高工件质量和制造效率,同时降低废品率。
RenAM500Q增材制造系统
雷尼绍推出全新RenAM 500Q系统,旨在提升增材制造单位零件的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这台紧凑型机器配备4个500W激光器,可显著提高加工平台的生产效率,使更多行业受益于增材制造带来的优势。为之前缺乏经济效益的应用增添使用动力。
RenAM 500Q的竞争优势在于提升每个零件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而精度或质量与标准单激光系统相比丝毫不打折扣。
其核心技术是光学系统和控制软件。激光光束通过四个通道进入系统,进行动态聚焦后被引入一个独立的控温振镜底座。振镜底座内置四对数控扫描振镜,可引导激光覆盖粉末床的整个工作区域。

“光学系统的成功研制得益于增材制造技术,”雷尼绍增材制造产品部市场经理Robin。
Weston说道。“采用该技术一方面可使镜组的封装更加严密,另一方面还可以设计出内部随形冷却水道,确保光学系统具有精确的热稳定性。”
雷尼绍是创造稳定制程环境的创新者和领导者,能有效控制多个激光器加工产生的多余烟尘。惰性气体再循环系统包含一个旋转分离预滤器和气体热转换器,可确保滤芯的使用寿命并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提供一致的清洁处理条件。

RenAM 500Q包含SafeChange双滤芯系统,可自动切换至清洁的滤芯,以尽可能减少手动干预。研究表明,RenAM500Q能维持粉末状况以最大限度重新加以利用,这一附加优点进一步降低了零件成本。
发布时间 : 2018-04-10
你戴牙套吗?日前,第二十三届华南国际口腔展在广州举行,由国内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义齿双激光3D金属打印机正式亮相,填补了国内义齿金属3D打印没有双激光的空白。同时,记者获悉,有了新科技的加持,或可让原来需2年左右的牙齿正畸治疗,缩短至半年到一年。
今年“中国智造”最亮眼
作为国内口腔领域的专业展览会,华南国际口腔展一直被视为行业的风向标。特别是在口腔数字化的大趋势下,自2016年起,华南口腔展就在现场设置了“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为“中国智造”的数字化新品提供一个全新亮相平台。
“时至今日,数字化技术已获得跨越式大发展,同时也深入到口腔医疗的多个方面,尤其是在口腔手术导航、修复体制备、矫治器制作等方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科研科主任、颌面外科周苗副主任医师指出,口腔医学数字化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中国智造”的3D打印技术则成为推动这场产业变革的前沿力量。首日亮相的国内首台义齿双激光金属3D打印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记者在现场看到,研发这套设备及系统的团队来自南京前知科技,其创始人唐宝是国内3D打印领域的资深专家,曾担任西门子事业部CEO,后回国创业专注于在中国发展3D打印技术。唐宝指出,在本次展会重点亮相的TS300,是针对义齿金属3D打印的一次创新,其最大亮点在于,拥有两套完整的激光系统,且这两套系统相互独立、并行运行,其优势在于高效率高产能,能满足齿科行业时效性的需要,并同时满足大型齿科企业固定和活动产品的打印需求。
TS300可节省近20%耗材
据介绍,相比传统的义齿制作工艺,TS300制作成功率为80%,使用此3D打印机的成功率可达到99%,节省材料损耗近20%。”唐宝先生指出。但矛盾的是,长期以来,国内使用的义齿3D金属打印机,基本都是单激光的。
在国际市场上,虽然德国的Concept Laser M2已经实现了双激光打印,但它价格昂贵,很难成为国内义齿加工的主流选项。所以,当下市场迫切需求国内自主研发的高性价比的双激光系统。
“其实市场一直有这种需求,按统计我国至少需要1000台3D义齿打印机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大量需求,但是我国目前仅有不超过100台的设备,而且其中有50%是属于进口设备。”唐宝介绍,“在进口设备普遍需要500~600万不等的高价时,国内自主研发的TS300却只要300多万;其次,在部分产品打印方面,国产的打印效能还优于进口设备。此外,国外设备还存在在售后维修的高成本与时间周期长的硬伤,不如国产设备的售后反应速度快。”
牙齿正畸耗时大大缩短
“未来数字化医疗更加注重患者体验。从获取就诊信息到完成诊疗、术后随访都将全程处于云端。新技术、诊疗方式的运用也将降低医护人员劳动成本,高度仿生智能机器人助手将快速实现精准、快速医疗。”周苗副主任医师指出。
据介绍,利用3D打印技术,加入到牙齿正畸中,可使正畸治疗中受力更为精准。“新科技的加持,或可让原来需2年左右的牙齿正畸治疗,缩短至半年到一年。”唐宝介绍。
(来源:信息时报 记者:蒋隽)
发布时间 : 2018-04-10

首个无人驾驶清洁车队。蔡斌 摄
G60科创走廊又出新成果!日前,全球首个无人驾驶清洁车队在上海松江诞生,并率先在当地产业园区的道路上进行深夜试运行。据悉,这个车队是由去年刚落户G60科创走廊的上海仙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
近日,记者专程赶往位于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的仙途智能公司探访这个神奇的车队。在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架构师叶青的指引下,记者见到这个神奇的车队,该车队由一辆6米长的中型清洁车以及一辆3米长的小型清洁车组成,表面上看,它与普通的环卫清洁车没有多大区别。
相关技术人员特意进行了一次摸拟演示。无人驾驶清洁车自动苏醒,并从停车位缓慢出发,进行清扫作业,作业过程中,它们能顺利通过红绿灯、路边障碍等各种交通状况,清扫完成后,自动行驶到垃圾倾倒处倾倒垃圾,最后回到出发点,自动泊入车位。
据了解,该自动驾驶清洁车队已于3月20日起在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试运营。为确保安全,自动驾驶清洁车队定在凌晨2时自动苏醒作业,并以低速行驶,目前反馈效果良好。
叶青说,清洁车的所有传感器总成本仅30万元人民币,这是由于系统在地图和定位上采用了多激光雷达和低成本GPS/IMU的传感器融合方案,避免使用价格数十万元的高精度定位设备,感知方面使用了多个低线束激光雷达和摄像头融合技术,替代常用的64线激光雷达。此外,整套系统采用一种传感器支架方案,方便对多种车型进行改造,可以逐步走向批量生产实现商业化。
怎么会想到以自动驾驶清洁车队作为进入无人驾驶市场的切入口呢?“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技术装备的自动驾驶清洁车,可以守护城市的洁净与美丽,降低环卫工作者的工作强度。另外,从技术方面上讲,城市道路清扫的线路相对固定,作业时间多为夜间或者凌晨,路况简单,清扫时的行驶速度较低,安全系数高。”叶青坦言,无人驾驶环卫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据粗略估算,全国道路清扫的费用已接近万亿量级,而目前的环卫公司60%以上是人力成本。
(来源:解放日报 通讯员:梁锋 记者:黄勇娣)
发布时间 : 2018-04-09

昨天,在中关村智造大街,萌萌的快递机器人整装待发。
物业不许快递员入内,取快递还得亲自下楼,这一“快递最后一公里”难题将被攻克。由海淀驻区企业研发的快递机器人,经过清华大学、中关村智造大街、多个封闭小区7000公里路测和调试,目前已实现小规模量产,有望今年6月在北京一些小区投入使用。快递成本将由人工每单1.5元左右降至1元以下。
六轮设计,车高一米左右,承重30公斤,爬坡高度35度,速度可达12公里每小时,续航可达8小时,定位精度1厘米到3厘米……清华大学南门外,在中关村智造大街D座的北京真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外观萌萌的快递机器人——“真机小黄马”。
“日常生活中,收快递常常受时间、空间限制。在许多园区,物业不允许快递员入内,客户需要到固定地点或快递柜取快递。”北京真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刘智勇介绍,“真机小黄马”就是为解决封闭园区“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设计的智能配送机器人。有了它,用户只需要在手机里设定好送货时间和地点,“体内”装满包裹的机器人就可以自主按时送达,手机扫码开箱取货,快捷安全。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要让机器取代人工完成末端配送,最核心的是打造一套软硬件一体的无人配送网络,或者说是一套“云+端”的天地一体智能系统。终端就是高性价比、高可靠性、可量产的无人配送车队,云端则是一整套的高配送效率、高响应速度的调度系统。
“真机智能利用云计算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构建了我们称之为‘玄机’的调度大脑。通过零人工干预的高速实时闭环,形成智能派单和智能规划,构建了无人配送局部网络。”刘智勇介绍。“玄机”调度大脑使调度更智能、高效,同时极具可拓展性,逐渐构建起无人配送的全局网络。“玄机”调度大脑可以在数据罗盘实时看到所有机器人的动态,并与行业合作伙伴的系统进行无缝对接。
快递机器人配备了一系列高端“装备”,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和传感器等。针对核心技术之一的定位技术,真机智能选择了“多线激光雷达+GPS+惯导”等多传感器融合定位的方案,实现了精准定位和自主导航。因为搭载多线激光雷达,“真机小黄马”可以在夜间自主巡航,24小时配送。针对路况变化、行人众多等复杂环境,机器人可以通过摄像头进行行人检测、车辆检测,激光雷达进行障碍物识别,采用深度学习的环境建模技术识别行人和物体,提高避障的准确度。
这么萌的机器人上路,怎么防止被抱走?“有GPS摄像头和语音警报系统,一旦有人想抱走它,它会用语音发出警告。”工作人员介绍。
“物流行业中人力成本超过50%,巨额成本吞噬着企业利润和服务质量。在全国400多万名物流从业人员中,末端配送人员就有200多万。‘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是前一千公里的五倍。这组数据说明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刘智勇介绍,有了智能配送机器人,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和人工配送相比,机器人配送可以把每单的成本从1.5元左右降低到1元以下。
目前,公司已和多家物业园区达成合作。根据不同园区业主的需求,开发了两款快递机器人:一款能直接从收发室取货并送至业主楼下;一款则拥有乘坐电梯送货的功能,可以将货物送到业主家门口。此前,“真机小黄马”已在广东的两个小区投入使用,今年,产量预计可达千台左右,6月份有望走进北京一些小区。
真机智能团队目前正在研发“四足智能配送机器人”,预计今年6月产出第一批样机,届时,可以实现自主上台阶功能。未来,快递机器人还会走出园区,通过连接无人配送局部网络,像快递员一样在大街上穿梭送快递。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 : 2018-04-09
近日,来自俄罗斯科学院晶体学和语音科学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研究出一种新的3D打印方法,该方法是利用特殊的纳米颗粒实现以前认为不可能的结果,在生物打印以及电子等领域具有巨大的高分辨率潜力。

许多3D打印技术,即使是更高端的先进的基于激光的系统(称为双光子平版打印技术),遇到的常见问题是相对较慢的操作速度和较差的分辨率,当需要高水平的解决方案时,类似的技术在设计方面可能会有更复杂的工作流程和更少的灵活性,但它们通常可以在更高层次上执行,并且更快。3D打印技术创造一个结构的逐层,逐层的艰辛过程主要是由于这种缓慢的操作和分辨率不足。
俄罗斯研究人员的突破是创造了一种用于打印材料的新型颗粒。该粒子以更复杂和更多维的方式与其他粒子相连,克服了标准双光子光刻3D打印技术带来的许多局限性。双光子光刻3D打印技术涉及通过高强度激光选择性固化树脂罐以形成特定结构,树脂中的单体通过激光进行光聚合。该研究团队的新纳米颗粒由钠,th,镱和氟制成,它们就是所谓的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由两个光子组成。当暴露在光线下时,它们会发射更多的紫外线。这种能量可以用来聚合周围的颗粒。

将这些UCNP放入固化材料意味着可以创建三维体素。靶向树脂材料中的一个点可以在3D环境的整个厚度上分配能量,从而更快速地创建所需的结构。额外的能量释放意味着使用功率低得多的近红外(NIR)激光器可以获得相同的结果,而不是以前使用的更昂贵和精密的飞秒激光器。
该研究结果在一篇题为“高分辨率三维光聚合辅助上转换纳米粒子用于快速成型应用”的论文中有详细介绍,已发表在“科学报告”期刊中。
发布时间 : 2018-04-09




